第68章 一诗压全场

继羊衜之后,又有几个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只是表现都没有羊衜亮眼。

曹操见状,悄然凑到曹铄的耳朵旁,“子擎,怎么样?还有没有胆气上去吟诗?”

曹铄:“……”

曹操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自闭了,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安慰。

“知道比不过别人也没事,日后多多自勉,早晚你也能作出他们那样的诗篇,甚至是远胜他们的佳作。”

盘膝而坐的曹铄微微偏过头,看着曹操还在眉飞色舞的教育自己,脸上露出无语之色,“老曹,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胆气上去吟诗?”

“诗我可是早就作出来了,正想待会就吟诗呢。从头到尾你都在自说自话吧?”

曹操闻言一愣,旋即说道:“你把诗作出来了?小声念与我听听。”

“我作的是一首七言诗,你就放心吧,不会丢脸的。”曹铄敷衍几句,然后从地上起身,双手背负身后。

曹操一听儿子不作四言诗与五言诗,反而作七言诗,顿时郁闷的想吐血。

还说不会丢脸,只怕到时候丢的不止你的脸,连他都要跟着一起丢脸。

毕竟,你都打算作七言诗了……

当今时代流行四言诗。

五言诗也不算少见。

但七言诗就极为罕见了,一般情况下视为游戏之作,少有人能作出看得过去的七言诗。

敢问,游戏之作放在诗会上合适吗?

更何况,还是曹铄这个诗文功底浅薄之人的游戏之作。

曹操那叫一个郁闷。

他感觉曹铄就是破罐子破摔,反正作不出什么好诗,就随便作个七言诗。

就在这时,曹铄收敛脑海中的杂念,欣赏着蔡琰的优雅仪态,诗句吟诵而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山玉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曹铄念完后,阁楼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有人一脸呆滞,有人瞪大双眼,有人还在酝酿诗作,但听到此诗,脑子里的诗作内容都忘了一些。

曹铄所吟诵的诗句,正是李白的清平调。这首诗构思精巧,词藻华丽,乃是名传后世的诗作。

而他的目光看过去的方向,正跪坐着蔡昭姬与蔡贞姬两位佳人。

蔡贞姬只感觉曹铄在注视自己,毕竟他才是这场诗会的主角,这诗就是写给自己的,顿时娇羞不已,俏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姐姐,这位公子的诗词藻华丽,韵律和谐,我还是第一次听见这般优美的七言诗,让我明白,原来七言诗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还有……人家哪有公子说的那么美?”

蔡贞姬越想越羞,把脸埋进了蔡琰怀里。

“你这妮子……”蔡琰一脸无语,轻轻抚摸她的发丝,看向曹铄,莫名感觉他刚刚似乎在看自己。

或许是本就对曹铄有好感,当他吟诵出这首清平调后,蔡琰居然感觉有些患得患失……

“好诗,好诗啊,七言诗的表现居然如此丰富,韵味如此独特。”

“此诗篇一出,依我之见,足以名传千古。今日诗会所有诗作,皆黯然失色。”

“不知这位作出七言诗的才子是何人啊?”

“此乃曹使君之子,有传闻就是他击退了吕布。”

“此子天人之才,非常人也!”

……

短暂的愕然过后,现场一片哗然,对这首七言诗赞不绝口。

七言诗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先秦,那个时候就出现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

文人雅士们不排斥七言,只是七言诗太冷门了,目前这个时代无人精通七言诗,这才沦落为游戏之作。

七言绝句,这个极为生僻的诗体,按照在场文人的想法,更为曹铄增加了创作难度。

但他就是轻松的作出了诗,还没花多长时间。

毫无疑问,在场的文人都认为曹铄在诗文一道是奇才。

而刚才还在自说自话的曹操,此时那是脸色骤变,满脸的不敢置信,他想不通曹铄怎么有这样的才能。

老实说,如果让他作出这样的七言诗,他是绝对作不出来的。

曹操虽然对自己的诗文才情十分自信,但也只精通四言诗与五言诗,七言的诗体创作,他极少涉猎。

曹铄居然能作出这种七言诗,他甚至感觉儿子的诗文水平不弱于自己。

“敢问二公子,此诗可有名字?”

现场有文人忍不住发问。

“诗篇既兴而作,并未想好诗名。蔡大家精通诗词歌赋,不如由蔡大家命名吧。”曹铄轻笑一声,从容应答。

清平调其实是曲名,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赏花,觉得如此美景当有新的乐章相配,于是就召见李白过来作诗。

李白凭借他的才华,作出了清平调三首,其中一首就是方才曹铄吟诵出来的那首诗。

但这清平调显然不适合用在这里,所以曹铄干脆说没想到名字,并让蔡琰取名,以拉近关系。

蔡琰愕然,听到曹铄要自己命名,感觉不理解。

为什么他要自己给诗作取名,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不过,在场的文人雅士一听曹铄想让蔡琰取名,却没有像蔡琰一样胡思乱想,只感觉这很正常,毕竟蔡琰有洛阳才女的名声。

现在一个个都劝说蔡琰取名。

蔡琰收敛心神,旋即柔声笑道:“曹公子过奖了,妾身当不起“大家”的称谓。”

“不过公子既然要妾身取名,妾身思索一番,感觉此诗篇暗合乐章,今年又是兴平年,不如以“兴平调”为名,你看如何?”

“兴平调?”曹铄嘀咕一声,点了点头,“这个诗名不错。”

蔡琰嫣然一笑,“曹公子满意就好。”

说着,她又看向四周的文人雅士,“可还有人想上来作诗?”

众人交头接耳,却是没人上来了。

“二公子诗压全场,我这浅陋之作就不说出来丢人现眼了。”

“是啊,曹公子七言诗一出,我可没脸把自己作的诗拿出来。”

“可以预料,这篇兴平调今日过后,必然传遍天下,我等皆成陪衬了。”

……

文人们皆是自叹不如,实在是七言诗还没有固定的体裁,结果曹铄就作出了一篇七言诗中的顶级作品。

换成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超越了不知道多少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