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坚决扛起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2020年8月,青海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采用多专家联手、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方式,通过现场调研、专家咨询、交流讨论等环节,高效地编制了《青海省木里矿区采坑、渣山一体化治理总体规划和方案大纲》。2020年8月31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木里矿区现场正式召开了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暨祁连山南麓腹地生态修复启动大会,自此拉开了木里矿区大规模生态修复的序幕,历时303天,于2021年6月30日全面完成覆土复绿阶段的土壤重构和种草复绿任务,进入生态修复管护和监测阶段。

木里矿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和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是青海省最大的煤矿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炼焦煤资源产地。目前,木里矿区共有12座矿井进行了露天开采,共形成11个露天采坑、19座渣山,采坑总面积为1433.04m2,采坑容积为68242.94万m3(不含采坑积水),渣山总面积为1856.79万m2,渣山总体积为48946.62万m3,采坑、渣山总占地面积达3289.83万m2。开采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致使地貌景观、植被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湿地和冻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加重沼泽草甸退化和水土流失,影响了黄河上游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因此木里矿区生态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木里矿区位于青海高原高寒地区,其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其他地区在技术、工艺、施工标准等方面差异很大,要求很高,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程施工项目,还有许多特有的技术难题需要加以攻关。我们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优先与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与资源保护有机结合。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分期部署、分段实施的思路,针对以往煤矿开发造成的九大生态环境问题,将“煤炭地质学+生态学”领域的关键治理技术运用到“自然恢复+工程治理”之中,以煤炭生态地质勘查理论为指导,将实验室搬上高原大地,综合研究形成了适合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五大关键技术,创造性地建立了两种具有高原高寒特色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最终确定了“一坑一策”的七种治理方法,在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解决了世界性的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的难题,有望建成国内高原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样板式工程。此项工程得到了中央纪委检查组,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祁连山南麓及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充分展示木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成果,技术人员对本次治理工程中的重点影像、照片等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对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析、采坑渣山治理中的工程监管、覆土复绿工作中的土壤重构和种草复绿效果监测等各个环节的施工过程、工作方法、技术流程及治理效果等进行了汇总,编著了《青海高原高寒木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图解》一书,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类似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本图解总体思路和基本架构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王佟提出,编著图解的心愿和初心是力求全面展示木里矿区项目治理过程中所有震撼人心的场景和记录每一个拼搏奋战在工程一线的建设者,相关省厅、海西州和相关高校工作人员、专家等催人泪下的工作瞬间,但受编者水平和当时现场拍摄条件的限制,一些很有意义的照片未能入选,这点也使编者一直忐忑不安,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图解素材主要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属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煤炭地质局、中煤航测遥感局、青海煤炭地质局、水文地质局、江苏煤炭地质局、湖北煤炭地质局、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等单位和海西州木里矿区项目现场相关人员提供,由王佟、李聪聪等负责编撰统稿。木里矿区整治项目始终是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及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强有力领导下,是全体参战单位和人员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本图解的编撰和出版得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自然资源厅、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青海省生态环境厅、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科技厅及青海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亲自为本书作序,还得到了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杨汝坤等、海西州孟海、阿英德和鲁旦主等、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李晓南、王恩光和蔡佩云等、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启元等专家方方面面的指导,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及汇编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缺点、错误,恳请广大同行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