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此子类我

老派电影人都有胶片情节。

那些喜欢拍文艺片的导演尤甚。

但宁昊不应该啊——郑钱印象中,那部让宁大导演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就是数字拍摄,并且当时他使用的还不是专业数字设备,而是DV——所以突然在‘是不是用胶片’这个问题上被这位大导演蛐蛐时,郑钱是有些懵逼的。

放映室其他几位老师显然看出了年轻人的局促。

“——胶片的视觉效果确实更好一些,但数字摄影的的成本对年轻电影人更友好,也是毋庸置疑的。两权相害取其轻么。”

贾导打着哈哈,轻描淡写的掠过了这个话题,转而再次与年轻导演讨论起拍摄时的细节:“你刚刚一直强调,这部片子的氛围是压抑的,对吧?但我看你却用的高曝低饱和的色调,这个色调虽然整体让你片子的视觉效果淡雅了,但你有没有觉得有的画面太亮了?这个色调更适合轻松浪漫的氛围吧?”

不愧是大导演。

一眼就看出来郑钱与他的导演小组们绞尽脑汁后想出的平衡操作。

“——片子的气氛是压抑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压抑的色调去涂抹……我们希望这部片子能够传递出更积极的一些想法。”

郑钱不动声色的擦了擦手心的汗,声音却维持着最初的冷静:“大家能看到,我们选取的背景里,有雾、有霾、没有太阳,这些已经足够说明片子的气氛了,不需要在色调上多此一举……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过用扩展的log曲线拍摄出‘灰片’后,后期不对log进行改变,直接使用709色域进行色域变换,将色温调整到5600K……”

“那你的配光师可省不少力了。”

贾科长调侃的笑了笑——他口中的配光师就是数字摄影的调色师,在胶片年代,配光才是正统称呼。只不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调色这种更符合技术要求的称呼渐渐推广开来。

至于郑钱提及的log曲线,涉及专业摄影机的一种叫log拍摄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拍出来的原片都是灰扑扑的,但是色彩宽容度高,能记录下更多的亮部细节信息和暗部细节信息,不至于亮部过曝,暗部死黑,调色的时候可操作性更强,细节和质感也容易出来。

听到大导演的调侃,郑钱附和的笑了笑,然后才继续说道:“——但我们发现,那样拍摄出来后,压抑的气氛过溢了…反而提高曝光后,形成某种反差,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贾科长赞许的点了点头。

“可以了,我没有什么问题了。”

他转头看向另外两位导演——宁昊低着头,若有所思,不知在想些什么;曹教授则幅度很小的摇了摇头,表示他也没有其他问题了。

然后他看向周老师,微微颔首。

老周眼神一亮,笑呵呵看向郑钱:“——你这部片子送去电影节吧。”

“没问题,我也这么想的。”郑钱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这个答案似乎并未出乎周欣霞的预料,却引来贾科长的好奇。

“——听这话,你早就打算去电影节了?”

他翘着的腿换了个一个方向,抱着胳膊,身子向后仰了仰,语气中带了几分探究:“想好去哪个了吗?”

“柏林电影节。”

“为什么选柏林?奥伯豪森不是更好吗?”曹教授也来了兴趣,甚至宁昊都重新抬头,多看了郑钱一眼。

奥伯豪森是德国最古老的短片电影节,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短片电影节之一,被誉为短片电影的‘戛纳电影节’。贾科长之所以提及这个电影节,是因为它是对新人最友好的电影节之一,换句话说,没有名气的电影人从这里打响名气相对容易一些。

郑钱犹豫了几秒。

想过要不要说点儿漂亮的场面话。

但看着贾科长认真的眼神儿,他最终选择了实话实话:“——因为奥伯豪森在国内没什么名气,也不是A类电影节。我参加电影节的目的是为了出名,然后拿国家补贴和奖励。参加奥伯豪森那种C类电影节可选择的奖励范围就少太多了。”

此话一出,不仅三位导演愣住了,就连老周都一脸愕然,显然没料到某人竟这么老实。但立刻,她就回过神,笑着骂了一句:“——说什么胡话呢!”

“这可不是胡话!这是大实话!大智慧的话!”

贾长科哈哈大笑着,身子向前倾了倾:“有钱人搞艺术,那是为了艺术;我们穷人搞艺术,最初不就是为了从有钱人那里赚钱么?我做了这么多年电影,最大的感悟就是当你为了艺术去拍电影,每一帧都会特别痛苦。但当你不以艺术为最大追求,反而会收获很多艺术层面的惊喜——换句话说,以目的为目标的过程,是痛苦的。不以目的为目标的过程,任何收获,都会成为惊喜。”

周老师惊讶的看了他一眼。

曹教授表情微妙,似笑非笑。

反而宁昊此刻变得一脸茫然。

郑钱的观感就更加复杂了。

一方面,他很喜欢他的部分电影,譬如《天注定》,有种中式《蛮荒故事》的感觉——因为《天注定》时间更早,且两部电影的复仇内核都非常一致,包括两部电影都借用了动物意象,等等,以至于郑钱一直觉得米安·斯兹弗隆有致敬或者模仿贾科长的意思,尤其《蛮荒故事》里西蒙引爆停车场的情节与《天注定》里大海愤然屠杀,所传达的强烈情绪几乎一模一样——当然,两者的相似也可能单纯因为世界范围内,电影艺术家们都敏锐察觉到了社会深处普遍存在的某些贫富困境,并试着将它们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贾科长这人儿有点虚伪。嘴上搞的是艺术,身体力行的却把拍电影当成了做生意。好听点说,叫目光敏锐、执行力强;说难听点,叫‘投机取巧’‘投人所好’,能把自己的文青情怀卖出大价钱——至于什么艺术、文化、历史价值之类的,自有吹捧他的观众们为其慢慢找补。

但今天之后,郑钱觉得,自己应该对贾科长多点儿正面看法。

毕竟‘此子类我’。

年轻导演不自觉的揉了揉肩膀,想起来某只大蜜蜜曾经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