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玄鸟”穿梭机飞行训练

年会结束之后,按照于洋制定的战略调整计划,集团高层和子公司负责人各自回去制定细节方案。

于洋给他们的时间还是很宽松的,纸面上的方案,春节假期后交上来就行了,上百家子公司,够集团战略部忙活一阵子的了。

好在于洋只制定大战略,当甩手掌柜,现在王馨帮他看着集团,他更不用操心杂务,专心搞科研就可以了,后续的航天任务还是很重的。

因为结婚耽误的宇航员培训课程大概有两周,现在眼瞅着就要过年了,于洋也不打算去宇航员基地补课,还是等年后再说吧。

今年算是于洋和王馨他俩结婚第一年,过年的时候两边的亲戚都要拜访一遍,所以开完年会,把集团的事情安排好,两人就开始了提前拜年串门。

由远及近,先从距离最远的亲友开始拜访,从年前到年后,一直到正月初九才走完,把两人累的够呛,好在明年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于洋和王馨都没来的及休息,初十就回到公司上班。

来到集团总部,于洋照例向在总部的员工们送上新年祝福,随后就召集总部的高层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主要也是安排一下年后的工作。

开完会,于洋在办公室签了一上午文件,把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基本都解决了。

总部各部门和各子公司的方案陆续有报给战略部的,但是还没有开始汇总审核,于洋只等审核之后汇报给他就行了。

中午在总部的餐厅和王馨一起吃午饭,现在他们俩都在总部上班的时候,都是一起吃饭,在家的时候也有保姆做饭,一起吃饭。

“小馨,下午我就要去宇航员基地了,集团的事情交给你了”于洋道。

“知道啦,你在那边注意身体,搞不懂你这个大老板为什么非要当第一批宇航员”王馨道。

“我这也算是身先士卒嘛,而且只是第一批宇航员,又不是第一批上天,不用担心”于洋道。

“我知道,你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我只是担心你,而且家里这么一大摊子都交给我,你也忍心……”王馨道。

“谁让你是贤内助啊,不交给你交给谁,哈哈……你又不是不知道,对我来说行政管理始终不如技术研发来的轻松,而且集团那么多人,你管好他们就行了”于洋笑道。

吃完午饭,于洋没让王馨送行,王馨只好回她的办公室休息,于洋直奔机场,“腾云”1号机早已接到通知整装待命,助理也早早的帮于洋收拾好行李。

这次于洋去宇航员训练基地至少要待半个月,一次性把之前缺席的课程补上,好在于洋是老板,可以随时开小灶,而且于洋的学习能力很强(主要是上一世学过)。

去年六月份的时候,“鳐鱼”号与“玄鸟”号开始组合飞行,最开始还是空载测试,一直到九月份的时候,宇航员才分批上机带飞训练。

“鳐鱼”号、“蝠鲼”号和“玄鸟”分别组合飞行,每月至少飞行三次,“玄鸟”机组从每次三人到每次九人不等。

除了于洋,100名准宇航员已经在大气层内组合飞行两轮,“鳐鱼”号+“玄鸟”1号飞一轮。

“蝠鲼”号+“玄鸟”2号,“玄鸟”3号除了做备用机之外,还要进行静态测试和独立飞行测试。

这次于洋去宇航员基地补课,正好可以赶上“鳐鱼”号+“玄鸟”1号组合飞行的第二轮训练。

虽然于洋经常坐飞机飞来飞去,也自己偷偷开过飞机,但是还没飞过90多公里的高度,毕竟10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的边缘了。

超高空飞行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穿着宇航员专用的舱内抗压服进行操作训练。

混沌研究院研发的舱内抗压服是太空飞行阶段时穿的,相对轻便一些,还可以短时间进行舱外太空中活动,内部造价500万元夏币每套。

舱外宇航服是混沌研究院和夏国宇航部下属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的,不含研发费用,内部造价9000万元夏币每套,是一款长期重复使用的宇航服。

在宇航服技术上暂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漂亮国、毛熊国的航天服大同小异,而夏国宇航部则是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次抛型航天服。

宇航员们舱内太空活动时穿的常服也是造价1万元每套,非常轻薄保暖,透气且不沾污渍,但是又可以防火防割(打打广告),日常训练每人两套,长期太空驻留每人四套。

舱内宇航服每架“玄鸟”配备10套,舱外宇航服每架“玄鸟”配备5套,好在宇航服可以适当的调节大小,不然高矮胖瘦一人一套即使一元科技集团财大气粗也有点吃不消。

一元科技集团第一批宇航员加上于洋101人,编制为银河宇航第一大队,于洋为名誉队长。

按照培训考核成绩,前三名的宇航员分别任队长(1人)和副队长(2人),100人又编为10个机组,每组10人,又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于洋则是编外人员。

队长和副队长又分别兼任组长,虽然每组10人,但是每次上天都是3-5人为一小组,除了训练的时候,一般不一组全上去。

银河集团宇航第一大队主要以航天器驾驶操作员为主,30%为机械师,于洋计划从第二批开始逐渐培养科研型宇航员。

“蝠鲼”号和“鳐鱼”号航天器运输机暂时都只建造了一架,一是用来技术验证,二是用来与“玄鸟”号组合训练飞行。

这半年多的时间,“蝠鲼”号和“鳐鱼”号都已经进行超过200次的飞行,飞行时长也累计500小时以上。

现在已经能看出两款航天器运输机的优劣,“蝠鲼”号是由“鹈鹕”运输机变异组合而来,外形颇为怪异,而且是螺旋桨发动机,虽然制造成本(不含研发费用30亿元夏币一架)和飞行成本相对低一些。

但是只有30公里的飞行高度和600公里的飞行速度对“玄鸟”号飞入太空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蝠鲼”号淘汰。

“鳐鱼”号是全新设计的机型,飞行高度已经接近大气层到太空边缘,飞行速度也达到亚音速,与“玄鸟”号组合飞行,大大降低“玄鸟”号进入太空的自身消耗。

除了造价贵一些(50亿元夏币一架),日常运行成本贵一些,都是非常理想的运载工具。

比起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到太空的成本低太多了,而且是重复使用,经济环保。

所以,于洋决定“鳐鱼”号特殊任务运输机未来再建造两架,“蝠鲼”号不再继续建造,现有的一架继续用来训练飞行和技术测试。

……

在宇航员基地补了两天理论知识课程,终于轮到于洋上天(?感觉怪怪的),正好轮到“鳐鱼”号和“玄鸟”1号机的组合飞行。

这次“玄鸟”1号飞行机组6人,于洋属于编外人员,不参与驾驶,只在观察员的位置上,但是可以参与少量的操作演练。

宇航大队的宇航员们其实都不知道于洋的真实身份,在他参与训练的时候,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都是以航天专家的身份告知其他宇航员的,正好也符合他编外人员的身份。

在组合飞行的时候,起飞和上升阶段是需要穿舱内宇航服的,“鳐鱼”号带着“玄鸟”1号先是缓慢上升,一直到15000米左右的高度,才开始仰角60度加速飞行,一直到接近大气边缘。

这个时候是舱内人员最难受也是最危险的,好在一元科技集团的技术过关,飞行器没问题,舱内宇航服也抵消了上升时的压力。

当“鳐鱼”号带着“玄鸟”1号飞到93000--100000米左右的高空时,会短暂停留15-30分钟,让宇航员们充分体会失重的感觉。

然后开始返回地面,当在93000米--30000米高度的这段距离时,则是以俯冲的方式下降的。

在这一过程也可以体验失重的状态,到达30000米高度时候再缓慢下降,一直到飞回基地,整个飞行过程大概在2.5-3个小时的时间。

飞行的时候有些许紧张,更多的是兴奋,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于洋和机组其他成员直到回到地面的时候,都还是一脸意犹未尽的感觉,那种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一身轻松,上过天的小伙伴都知道,那种感觉让人无法言表。

宇航员的飞行训练课程都是安排好的,即使于洋这个大老板也不好假公济私,也不能想怎么飞就怎么飞,毕竟现在的技术还做不到自由飞翔。

于洋想体会自由的太空飞行,得等到空天飞机研发成功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