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后的顺和二十三年八月十七日,皇宫中骤然传出皇帝萧钧昱要册立太子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此消息恰似一颗巨石猛然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瞬间惊起千层浪,紧紧牵动了各方势力以及诸位皇子那敏感的神经。大臣们更是暗中频繁奔走,谨小慎微地分析着这一消息的真假虚实。
是夜礼部尚书悄悄来到丞相李衍伟府邸商量消息的真假具体沟通的消息外人不得人知。
消息传出已然十来天,每次早朝,皆有大臣心有向陛下禀明之意,却又因心生怯意,始终不敢开口。御史台的官员们在御史大夫赵毅刚的强力压制下,亦是无人胆敢奏报。八月匆匆流逝,然而那笼罩整个皇城的立储消息,楚皇却仿若浑然不知,可总有一些官员和皇子难以抑制内心的躁动。
在九月初的大朝会上,御史台监察御史孙启增充当了出头鸟,一身正气的向楚皇奏道:“启禀陛下,如今整个皇宫和皇城皆在沸沸扬扬地流传陛下要立储君,人心浮动不利于江山社稷。”
御史大夫赵毅刚顿觉后背冷汗涔涔直冒,在心中问候过孙启增祖宗十八代后心中依然愤愤不平道:“刚传出立储消息时,就通传过我御史台不当出头鸟,你若一心寻死可别牵连御史台,更别牵连我!从大皇子薨逝后立储这事变成了皇帝心中的刺,陛下不提谁敢堂而皇之地摆到明面上来讲。”而此时赵毅刚身如筛糠满脸的深仇大恨。
虽说御史台有风闻奏事之权,但皇家立储向来是讳莫如深的禁忌,对皇家来说就是家事,臣子想都不能想更何况堂而皇之的试探陛下。倘若皇帝雷霆大怒,诛九族亦属平常之事。赵毅刚正欲出班将御史台摘出去,更是要把自己摘出去,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然而就在此时,楚皇那平静如水的声音悠悠传出:“太子薨逝,朕已天命之年。”
大臣们马上其声惶恐到:“陛下万岁”楚皇却是不在意到:“哪有活到万岁之人”
楚皇言罢,便陷入沉默,但其眼神却比以往更为深邃睿智,仿佛能够将每一位大臣的内心深处都洞察得一清二楚。各大臣神情肃穆庄重,内心却是激动澎湃陛下能这么说便是默认了要立储的事。
君臣之间也很默契对立储之事就此戛然而止,各大臣纷纷一脸平静的奏报着地方上报的奏折,各地的奏报并无大事发生,楚皇也看出朝臣心不在焉便结束了大朝会。散朝后的氛围不再像朝堂之上那般肃穆安静。
是夜,太监总管方正来到明德殿,对皇帝说道:“陛下,暗羽来消息,二皇子秘密前往丞相李衍伟的府邸,三皇子前往户部尚书刘凌府邸,五皇子去了大将军杨弘府邸,六皇子和往常一样在府邸。”
方正汇报完毕,满心忐忑地等着楚皇大发雷霆,然而他并未等到想象中楚皇的滔天怒火。楚皇没有任何情感的说到:“这么快就坐不住了,也好朕就看看谁更适合坐这个位置,谁能更好的统领百官造福百姓”
而在一旁的太监总管方正冷汗直流一脸惊恐的低着头站在一边不敢言语,楚皇当方正不存在般的思考着自语:“楚国历经十一位帝王,之前的祖制已不适应当下波谲云诡的局势。楚国如今被周围国家虎视眈眈,王朝急需一场脱胎换骨的新变革。朕发现得太晚了,如今变革会受到氏族的重重阻挠,这将使变革的进程步履维艰。朕已然风烛残年,若在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变革,只会让整个国家陷入水深火热的动荡之中,甚至可能颠覆整个王朝。如今一个墨守成规的守成帝王已不再适合,需要一个有城府、有手段的帝王才行。”
楚皇说着的时候,方正抖若筛糠,冷汗如瀑般流淌。这些并非他一个小小太监所能知晓的,楚皇所说的这些倘若传出皇宫,不知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这时,楚皇无比疲惫地道:“朕累了,你下去吧。”方正恭敬道:“陛下早些歇息,老奴告退。”方正出去后,对暗羽吩咐道:“今晚明德殿所有宫女侍卫等,统统除掉。”
而诸位皇子这边,却是心情激动万分,暗自窃喜地回到自己府邸,以为自己足够小心。殊不知,他们的这些一举一动早已清晰地呈现在楚皇眼前。就此,皇子之间的储君之争正式拉开帷幕,而一场来势汹汹的暴风雨也即将席卷整个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