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我叫王金战,1999年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亲历了这所学校逐步辉煌的历程。

仅以高考为例,人大附中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逐年攀升。

我要告知读者的是,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也不是靠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开设的100多种选修课里尽情展现才华,我们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周末及节假日也照常休息。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只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只要把教育当成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事业,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我们的教育完全可以取得全面丰收。

但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状况令人担忧……

——从学校方面看,学校追求好成绩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把挤占学生时间、无限度地增加学生负担作为主要手段!当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改革,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诲人不倦的精神,很可能会产生“毁人不倦”的结果。

中学阶段本是一个人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当众多富有责任感的老师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把巨大的课业负担强加给学生的时候,处于弱势的学生也只能放弃自己的所有爱好来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童趣,把珍贵的生命消耗在无用甚至是无聊的重复的题海中。其后果便是一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当每个学校都这样做的时候,便培养了一代没有个性的人,这对一个民族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从家长方面看,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当家长们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也就不敢拿孩子当特立独行的实验品。有些家长明明知道有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当看到大家都这样做,而且好多孩子因为这样做取得了好成绩时,也就不再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了。

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特长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即使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所不惜。本来孩子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到了周末,还要被家长带着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而家长有所不知的是,由于这些做法给孩子施加的压力太大,极有可能造成孩子厌学,从而过早退出竞争。请看一位中国台湾教育专家总结的使孩子变笨的10个“高招”:

1.过分苛责;

2.处处干涉;

3.追求完美;

4.看重高分;

5.父母不和;

6.不准发问;

7.事事代劳;

8.限制游戏;

9.鼓励听话;

10.拔苗助长。

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许多家长由于理念错位,正在不停地使用以上“高招”,更可悲的是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所以我说许多孩子的前途往往不是败在自己手里,而是败在家长手里。但哪位家长的初衷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从社会方面看,网络、电视、手机等本来可以被当成工具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却用其负面作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本来是需要平心静气的,宁静才能致远,可当青少年被大量的诱惑包围而影响学习时,人们便对社会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家长和教师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而采取了大量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教育本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它,但我们看到的是,谁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似乎谁都是教育的行家,一般百姓这样做倒无关大局,但当政府官员也这样做的时候,教育便在各种干扰中迷失了方向。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就在这种困惑中摇摆不定。再摆上几年,一代孩子又会错失良机。

总的来说,当前的现状是,我们的孩子在震耳的“减负”声中,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坏,体质越来越差,作业越来越多,童年越来越短,考分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低。有一次我与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交流,谈起两国中学生的特点,这位校长就提到: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世界一流的,但你们不得不拿自己的钱买我们生产的东西。

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多次排名世界总分第一,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但我们获得诺贝尔奖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的弊端所在,但正是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才不能只是抱怨。我无力改变教育的形势,但我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片创新的气候,为困难重重的中学教育注入一份活力,闯出一条新路。正如人们虽然没法改变冬天的寒冷,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用到春天的蔬菜一样。

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于2000年担任高一(12)班的班主任之初,便决定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实验,我为班级确定的培养目标是:

科学家的思维;

外交家的智慧;

军事家的勇敢;

政治家的胆魄。

基于这样的目标,便有了“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班训。

便有了云蒙峡通宵的篝火、电视台集体的亮相、圆明园挥洒的汗水、中山音乐堂醉人的乐章。

便有了班干部半年轮换制、班长负责制、竞争上岗制、议会监督制。这些制度的实施使每个人都在班干部的位置上经受了锻炼,为每个人释放个性、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并涌现出中央电视台栏目主持人、校学生会主席、校团委书记、校学生会学习部长、校体育部长、校网络安全社社长、校古典音乐社社长、学生党员等优秀人才。出自学生之手的两万多字的议会法案中有这样的规定:班级议会有权罢免班长,有权弹劾班主任。虽然他们比较给我面子,没有将我弹劾出局,但他们敢将这一条写进“法案”,其胆量之大令我高兴。

便有了日本国际数学家大会上8位中学生代表的出现。他们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便有了中日远程教学中的精彩表现。中国学生制作的课件、讲台上展现的才华、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在日本中学生面前表现出的强大自信震动了日本教育界,他们在来信中惊叹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已超过了东京大学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便有了命题权、讲评权的下放,学生的踊跃参与。从命题人的角度看待学习使他们受益颇深,出自他们之手的试题被老师们视为精品。

便有了对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永争第一:运动会总分第一、艺术节优秀班级、足球冠军、网页大赛唯一特等奖等。这不只是他们实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团队精神的升华。这才有了4×400米接力仅以两秒之差没破校纪录时几十人的相拥痛哭、歌咏比赛屈居第四时全班委屈的泪水……

他们中的49人参加了2003年的高考,有37人进入清华、北大,其中13人是以其突出的竞赛成绩被保送的,这个结果还不足为奇,因为还有10人获得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全额奖学金,有100多人次曾在市级以上的学科竞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在巨大的学习压力面前,他们没有变成书呆子,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尊重个性、蓬勃向上、团结温馨的集体中,他们的个性、愿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施展,他们的责任心、同学情、师生情、爱国情、集体观在这里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人才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必然影响到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所以实施高考政策必须对国家的前途负责。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分的考生。当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后,高考成绩作为素质的一部分自然会水涨船高。本班的成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学生家长,当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毅然放弃了青岛的一切,举家来到举目无亲的北京。当发现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时,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沉重的压力,开始全面关注孩子的教育、研究教育孩子的技巧,逐步感到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是感受责任、接受挑战、享受幸福的过程。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孩子渐渐走出心理阴影,性格变得开朗,自信心逐步增强,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一过程使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孩子绝对是一门艺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别人没法取代的。

作为一个学生,1978年我在乡村读中学,平日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到第四十名以外。恰遇高考制度改革,班主任老师动员成绩前五名的同学冲刺当年高考。而当时排名四十开外的我,找到了班主任,主动“请缨”冲刺高考。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行径,得到的是老师嘲弄的眼光和同学的奚落,这使我深受刺激。我暗自发誓,一定要考给那些瞧不起我的人看看。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功学习。

在所学的科目中,我的化学成绩最差。那时候,乡村中学纸张缺乏,两个学生共用一套化学教材,学习和复习都很不方便。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化学作业,化学老师看我和同桌共用一本教材,就把她讲课的教材拿过来给我用。那时候,我还是个精力过剩而学习低能的学生,老师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受宠若惊、感激万分。原先不爱学化学的我,忽然之间开始爱学了,一学进去,才发现化学根本不难。高考时,化学满分是100分,我考了99分,其他科成绩也不错。最后,我竟然考上了大学,并且是我所在的班级唯一考上的。

我一直都非常感激那位化学老师,她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诸多类似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要方法得当,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

在后面详细的叙述中,如果我的理念和做法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当是我最大的心愿。

王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