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地下人工暗河

门外不远处,一座小巧的凉亭坐落在墨熵府邸的斜对面。

此时,十几号人正围坐在凉亭下,或坐或站,热烈地讨论着最近发生的事情。

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夹杂着些许焦虑与好奇。

“你们听说了吗?军队驻扎在原来的集市那里。”一个中年男子率先开口,他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惊讶,“据说是为地下里的东西。”

“是啊,我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另一位年纪稍大的老者接过话头,“现在有三支部队,每支部队都有三五百人的样子。看来这次事情不小啊!”

“三支部队?”旁边的一位年轻人忍不住插嘴问道,“分别是谁的部队?”

“据我所知,”一位身穿灰色长袍的学者模样的人缓缓说道,“其中两支部队是孙武将军的儿子——孙敌和孙明率领的。他们兄弟俩各带一支部队,显然是为了争夺地下中的宝藏而来。”

“哦,原来是孙家军!”年轻人恍然大悟,“那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学者点了点头:“孙敌和孙明都是年轻有为的将领,尤其擅长工兵作战和地形利用。孙敌更偏向于进攻型指挥,他曾在边境平定叛乱时立下赫赫战功;而孙明则以稳重著称,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防御战中表现尤为突出。”

“原来如此。”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那第三支部队呢?”

“第三支部队是由伍家军的卫斯统领的。”另一位满脸络腮胡的大汉粗声粗气地说道,“这小子可是伍子胥将军的义子,从小就跟在伍子胥身边学习兵法,深得其真传。”

“哦,伍家军!”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敬佩之色。

伍家军以骁勇善战闻名,其战斗力在整个吴国都堪称顶尖。

“没错,”络腮胡继续说道,“卫斯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参与过多次大战役。他的风格介于孙敌和孙明之间,既有侵略性又不失谨慎。据说他在一次夜袭战中曾以少胜多,击溃敌军主力。”

“不过,我还是觉得孙敌更有优势。”一名年轻的商贩突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竟他是兄长,而且一向以果断著称。如果让我赌一把的话,我愿意押注在他身上。”

“不一定吧。”另一名穿着朴素的老农摇了摇头,“打仗可不只是靠胆量。孙明虽然看起来比较低调,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一旦进入持久战阶段,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

“你们都说得不错,但我认为卫斯才是关键人物。”那位学者再次发言,“别忘了,他是伍子胥的义子,而伍子胥向来以智谋取胜。卫斯继承了他的这一特点,再加上伍家军的强大支援,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呢?”

“嗯,确实如此。”老者沉吟片刻后说道,“不过,无论如何,这场争斗注定会非常激烈。毕竟,传说中我们这片土地的地下宝藏可不是普通的东西。”

“说到地下宝藏,你们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吗?”一位瘦弱的年轻人低声问道。

“具体是什么还不得而知,”学者回答道,“但从各方势力的反应来看,显然不是普通的宝物。有人猜测可能是古代帝王留下的神器,也有人认为是某种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秘密武器。”

“如果是这样的话,难怪他们会如此重视。”络腮胡挠了挠头,“不过这样一来,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毕竟,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还牵涉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说得对。”老者叹了口气,“希望他们能够理智处理这件事,不要让矛盾进一步升级。否则,一旦爆发冲突,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

“说得好啊!”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忽然插话道,“我们这些人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就是为了糊口度日。如果因为这些权贵之间的纷争导致生灵涂炭,那我们该怎么办?”

“乞丐大哥言之有理。”旁边的商贩附和道,“不管他们如何争斗,我们都应该保持警惕,尽量避免卷入其中。毕竟,我们的性命比什么都重要。”

“没错。”学者点点头,“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三支部队已经驻扎在集市附近,万一真的打起来,我们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地点:铸造坊】

此时的铸造坊四周已被卫斯的部队重兵把守,战车和士兵们严阵以待,如同一道铜墙铁壁将整个作坊与外界隔离开来。

尽管如此,里面的工匠们却依然在忙碌地劳作着,仿佛对周围的紧张气氛毫不在意。

他们挥汗如雨,用锤子敲打着滚烫的青铜器坯,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闪烁着坚韧而专注的光芒。

“墨岚先生,”卫斯缓步走进铸造坊,目光扫过那些正在工作的工匠,随后转向站在一旁的墨岚,“我听说这里是吴国最顶尖的青铜器制造基地,不知是否属实?”

墨岚微微一笑,点头答道:“没错,将军。我们这里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无论是大型的礼器还是精巧的兵器,都能在这里生产出来。”

卫斯走近暗河的入口,一个刚刚完成的青铜方鼎露出一角,他仔细端详着它表面的精美纹饰。“这个方鼎看起来非常精致,”他赞叹道,“它的用途是什么?”

墨岚解释道:“这是专门为祭祀大典定制的青铜方鼎,上面刻有复杂的图腾和铭文,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当然,除了这类礼仪用品外,我们还负责制造各种武器和工具,以满足军队和百姓的需求。”

“原来如此。”卫斯点了点头,“那么,你们目前的生产能力如何?一天能制造多少件青铜器?”

墨岚思索片刻后回答:“这要看具体的器物类型。像这样的大型方鼎,通常需要十多名工匠合作数年才能完成一件;而对于一些小型的武器或工具来说,每月可以生产几十甚至上百件。”

“效率不错。”卫斯满意地点了点头,“不过,我注意到陈列间还有吴王的御用监工守护,看来这些青铜器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啊。”

墨岚笑了笑:“是的,将军。尤其是那些涉及军事用途的装备,更是关乎国家安全,所以我们必须格外小心。”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一名探子匆匆跑进铸造坊,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将军,孙敌和孙明两位将军正在集市处的营房内等待您的到来。”

卫斯眉头微皱,沉声问道:“他们找我何事?”

探子低声答道:“据说是想与您商讨关于陵墓资源分配的问题。”

“陵墓资源分配?”卫斯冷笑一声,“哼,果然来了。”

他转头看向墨岚:“墨岚先生,抱歉打扰你的工作了。我现在需要去见一下那两位将军,希望不会影响到这里的正常运作。”

墨岚拱手说道:“将军请便,这里有我们在,绝对不会出任何差错。”

卫斯快步来到集市处的营房,只见孙敌和孙明早已等候多时。

两人身披铠甲,神情肃穆,显然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卫斯将军,”孙敌率先开口,“我们兄弟二人特意前来,是想跟你谈谈如何合理分配陵墓中的资源。”

“哦?具体怎么个分法?”卫斯不动声色地问道。

孙敌直截了当地说道:“我们的父亲孙武将军已经明确表示,这次行动由他全权负责。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三七开的比例进行分配——我们兄弟二人占七成,你们伍家军占三成。”

“三七开?”卫斯冷笑一声,“未免太过偏颇了吧?要知道,那座陵墓的发现最初是由我们伍家军的情报系统提供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努力,你们恐怕连这个地方都找不到。”

孙明闻言连忙打圆场:“卫斯将军言之有理,但我们兄弟二人确实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资源。毕竟,现在驻扎在集市附近的两支部队都是我们的,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我们的诚意吗?”

卫斯摇了摇头:“兵力再多也不能决定一切。如果只看人数的话,那岂不是谁带的人多谁就能独吞所有资源?这样的话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孙敌脸色一沉:“卫斯将军,你这话什么意思?莫非是在威胁我们不成?”

“威胁?”卫斯淡淡一笑,“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吴国的利益而来,那就应该公平对待,而不是一味追求私利。”

三人之间的对话逐渐变得针锋相对,谁也不愿退让半步。

孙敌和孙明坚持认为自己付出更多,理应获得更多份额;而卫斯则强调伍家军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方各执己见,谈判气氛逐渐紧张起来。

就在僵局愈演愈烈之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从孙明身后传来:“各位稍安勿躁。”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身披灰色斗篷、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缓步走出。

他是孙明的军师慕容善,以冷静睿智著称。

“慕容军师有何高见?”卫斯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

慕容善拱手行礼,随后缓缓说道:“将军们,我明白大家此刻的心情,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但请允许我说一句实话:现在谈论资源分配是否为时过早?”

“什么意思?”孙敌皱眉问道,“难道你认为我们不应该讨论这个问题吗?”

慕容善摇了摇头:“并非如此。只是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座陵墓尚未完全挖掘出来,甚至连大门都还没找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不过是一些露出的墙壁和碑文罢了。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谈分资源,未免显得过于激进了吧?”

“那么依你之见,我们应该怎么做?”卫斯饶有兴趣地问道。

慕容善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我的建议是,先集中力量打开陵墓,将里面的宝贝清点清楚后再作定夺。这样不仅公平合理,也能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这个提议听起来倒是有几分道理。”孙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争吵,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行动的成功。”

“确实如此。”慕容善补充道,“而且,一旦陵墓被打开,里面的宝藏数量和价值也会更加明确。到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岂不是更好?”

尽管孙敌一开始对慕容善的建议持怀疑态度,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好吧,”孙敌最终开口说道,“既然慕容军师这么说,那我们就暂时搁置争议,先把陵墓打开再说。”

“明智之举。”卫斯点了点头,“不过,在此期间,我们需要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毕竟,这关系到我们之间的信任问题。”

“这点我可以保证。”孙明拍着胸脯说道,“只要大家都遵守承诺,相信这次合作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听到这里,卫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不过,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我希望在挖掘过程中,每支部队都能派出代表参与监督,以确保过程透明公正。”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慕容善立刻回应道,“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联合指挥小组,由三方共同管理。这样一来,既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吃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好主意!”孙敌赞许地点了点头,“就这么办吧!”

随着三方逐渐放下戒备,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也变得缓和起来。

随着夜色渐深,营房内的灯光渐渐熄灭。

三位将军各自返回营地,心中却充满了期待与信心。

而在不远处的铸造坊内,工匠们依旧忙碌地工作着,似乎对这场风波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