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银监司与兵仗局的现状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899字
- 2025-04-18 13:57:43
郑芝龙怎么想的朱由检当然清楚,但他根本不在意这位大海盗能有什么动作,地方海关当然会影响他在福建等地的海上贸易,大量利益由于规范化后的纳税金,而损失不小的实际利润,那么海贸的短期情况肯定是有一定的损失的。
通涨银和通缩金,这是什么意思?
说的很明白,从今往后,朝廷对白银的态度已经改变了,虽然白银依旧是主流货币,一定程度上,铜钱的地位都被压了一大轮。
但现在朝廷对着外来白银要开始限制了,与倭国日本、西班牙的白银卡流玩一手统调,提前遏制明朝的白银数量,白银短时间内肯定是会有一定的贬值的,但朱由检也提前从南方输粮,控制了北地粮价在一两八钱到二两六钱,即使白银贬值了一到三成,朱由检也会提前通过大量开仓输粮,用朝廷手段平抑粮价,直到白银在全球的回温,西班牙在欧洲的战争结束,或者白银贸易的明朝贸易份额被其他国家吸收,比方说英国人或者荷兰人。
有了朱由检的操作,大明朝自然而然是不会在崇祯十七年完蛋的,他现在有自信,哪怕是流寇到了崇祯十几年的那种规模,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由卢象升控制宣大,孙传庭控制着辽东,梅之焕能用几千浙兵、曹文诏控制住朝鲜,外部就不会有什么强大压力了,毕竟满清的老满洲已经是遭到重创,并且自己加大了生产力去生产甲胄、火枪,哪怕李自成再冒出来,甚至拥有百万流民,自己也只需要稳住东南等地,将灾害控制在大明的西北侧,依靠洪承畴、陈奇瑜二人,将叛乱彻底剿灭就是了。
甚至合适的话,杀个血流成河,也就镇住了。
晚明什么东西多?
不怕死的人多。
朱由检可不会那么仁慈,在他眼中,杀百万人和死上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这是个不必思考的问题。
只要自己彻底控制了大明货币的话语权,那么他拥有的力量,就接近大明朝的真实实力。
和银监司的主事交代一番,朱由检看着工坊并无异常,也就走了,目前的产线规模,一天工作五个时辰,两个班组轮换,一天也只能制造十三万枚银币,也就是说新的大明货币是要到明年才能推行了。
走出银监司的这个工坊,朱由检又来到研制金币、铜币的工坊,也没检查出什么问题,金币的制作有进出关口的搜敛,工坊内部也有太监和锦衣卫盯着,哪怕偷拿个金屑,也是颇有难度的。
倒是夜班的光源问题比较严重,夜里恐怕太暗,朱由检就让人准备烧制一批琉璃罩子,打算设计个压力高点的煤油灯出来。
当然,朱由检也不拦着你偷,你只要不暴露,没有查出来,也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查出来了。
不好意思,你本身在我眼中和一个数字没什么区别。
拿了朕的钱,就不要想能活着了,妻儿老小,三族都是要没的。
这些都逛完,朱由检就赶往了自己的兵仗局。
虽然说朱由检已经在民间搞一些个燧发枪的商办工厂,通过自己这个皇帝与商家共同出资建造数百匠人的大型工厂已经有至少五间了,专门根据皇帝自己标准化的尺寸、重量、参数来制造燧发枪。
产能上即便开始流水线作业,也只能说每天产量在五六百支的规模,精铁的打炼上,即便采用简易机械,也是非常的费时费力,明朝在生铁、熟铁、钢材上的工艺的确是落后了。
朱由检也只能通过将工艺步骤的煤炭使用,通通改为木炭,并在工艺中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一个高炉火到急剧降温的淬火至回火两道工艺。
在热处理的水中加入盐巴,来提升钢材的强度和硬度,根据朱由检的知识局限性,他只能通过一些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合成,来想点笨办法。
兵仗局经过了朱由检的扩充,也已经有了往昔的制造能力了,有了充足的经费,整个兵仗局此刻正处于一个产能大爆发的时期,管理该地的大太监是李许元,是朱由检从众多新人中一手提拔的,擅长算筹,有点能力,短短数月的时间,兵仗局就重新有匠人三千七百人,这些人每月都得拿朱由检四两五钱银子,毕竟朱由检还得保证这些人每天吃点肉荤,饭食管饱。
朱由检看了眼有些忐忑的李许元,看着面前这些个类似野战步兵炮,装有轮毂,明显是直射火力的炮有些不满意道:“李许元,你这里那么多的铸炮匠,从建立工坊到如今,怎么也快三个月了吧?竟然只给朕这二十四门步炮?你没克扣钱两吧?”
他是真点狐疑了,自己的眼光应该没错,这家伙是个老实人才对呀。
比起朱由检的疑惑,李许元却是一副有所预料的样子,躬身禀奏道:“回皇爷的话,虽然有了冲压机床,但这毕竟是要把小红夷炮装到可用的铸铁架上,再装上宽一丈连杆的大号铁轮毂,我左右尝试了炮的大小,铁架重量,这整个炮架就已经重一千斤了,装上炮身至少也有一千四五百斤。”
“打造这样一门炮,不仅工艺复杂,装载炮架都是不易的事。”
李许元的回答令朱由检皱眉,他看了眼这炮,脑海里已经开始了算计,很快就继续问道:“如果要将装上一侧轮毂的炮身换面,用人力自然是危险又费力,为什么不使用滑轮组来吊?”
“啊?滑轮组?”李许元一愣,他反问了一句:“回皇爷的话,匠人们没提啊!”
说实在话,朱由检是很忙的。
呆在兵仗局操持改变了点硬件设施,朱由检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疲倦,他的眉头皱着坐上大马,在李若琏等锦衣卫和东厂番子的簇拥下,回了皇城。
有的时候,古人的思维和后世的现代人完全不同,兵仗局的工匠中自然而然有不少人在民间讨过生活,有许多都是天津海关设立后,跑到北京来的。
这些走海贸的自然懂得省力的工具,和见识过西洋人的技术,只不过提不提出来又如何呢?反正自己领的按月薪水,又何必去干些不讨好的事呢?
朱由检却感受到一种无力感,所有人都被儒生们极力赞美宣扬的小农经济锁住了思想,这不是一朝一夕乃至一个朱由检能够改变的。
皇帝是人,不是神。
神会消失,人会死亡。朱由检哪怕用上各种手段,并且在他放权之前,和自己的继承者交谈,并且开始条约化的君主立宪,也极有可能是无用功。
这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的惯性。
而是秦制对人性的释放,所有人都想成为那个至高无上的唯一思想,想要主宰一切,主宰这个古老土地上的话语权。
朱由检在马上起伏,比起来时,有些个沉默,朱色华衣在他身上,被太阳映照着更加红亮。不少锦衣卫缇骑把目光锁定在自家皇爷的身上,李若琏的眼中,这位少年天子不像底层官场中描述的那般威严强大,而是随着马身,皇帝后背起伏中,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朝暮气。
就好像这个大明朝,都压在这个少年皇帝的脊梁上,要将他压到直不起腰。
……
后黎朝民间一直有人在云南广西等地贸易或者生存,但近段时间,不断有人从明朝南方回来进行贸易,但是一些传闻还是到了这些土蛮归化百姓的耳朵里。
大明在北方打败了鞑靼人,现在他们的年轻皇帝在云南已经囤兵十几万,想要攻打他们后黎朝!
并且一个个都信誓旦旦,都说是自己亲眼看到明朝大军在云南不断汇聚,那些个南方卫所都清空了,福建的大明水师也有数百艘大官船,正在装载数不清的舰用火炮,好几万的明朝水军正在官船那训练和搬运粮草。
这些舆论带着抗明十年战争的口口相传记忆,连带着民间到地方府邸,再到了后黎朝的升龙国都,引起了后黎朝的满朝哗然。
真的假的?大明要打过来了?没查明白吧?
舆论刚刚到升龙的十几天内,无论是后黎朝的傀儡皇帝黎维祺,还是越南“曹操”郑梉都不屑一顾,哪怕是不刻意了解明朝现状,也能从明朝南方的海商得知到,大明朝此刻是风雨飘摇,大明朝的皇帝天天被北方的游牧搞的焦头烂额,皇帝自己的财产都在前任皇帝的几年统治时间内就耗尽了。
这个状态下的大明朝,还哪有什么力量来对付远在南洋的自己呢?
何况郑主手底下,可用的战兵少说也有十余万,还有几百头的战象,并且后黎朝虽然说郑主阮主之间大动干戈,但面对大明的话,郑主还是能利用一些皇帝黎维祺的宣称,来调动一些忠于阮主的兵民加入。
只是这个月结束,进入崇祯三年的四月中旬,来自于北方莫朝的消息,郑主埋在北方的探子摆脱了一些莫朝士兵的边防警戒,靠着出色的身手,靠着纯步行奔跑,在丛林间穿梭往复,至少是连着两天跑了七八十公里路,躲掉了莫朝士兵的暗哨、边境骑兵,简直是马拉松再现明代。
这份郑主密探的口述,终于引爆了后黎朝。
一支有数十位明朝官员,并且带领数百人规模的精锐明军从海路,直接控制了莫朝,莫朝之主莫敬宽已经将手中的两万军队交给了明朝,并且这个探子还亲眼见到了那些个停泊港口的大明战船,点了一侧的火炮数量就有二十四门。
可怕,八艘相似大船上至少也有三百门的火炮。
大明的佛朗机炮还是蛮有东西的,至少在亚洲,搞一搞轰开小国国门,没啥毛病。
郑主还是有些犹豫,看向底下的官员问道:“孤听闻过,大明这么多年了,一直在北方和鞑靼人作战,几十万人的军队是一败再败,怎么还有心思派大军来南方和我们打仗呢?”
一个文官站出来,语气古怪,心里揣测着,回答郑主的问题道:“兴许是因为莫朝的莫敬宽,又向明朝的皇帝进了什么于我大越不利的话,做了些小动作,引起了明朝皇帝对我大越的敌意……”
不待郑梉表示意见,有人已经站出来,提出假设道:“也许是明朝的皇帝对我大越已多年未曾上贡,感到些许不满,此次派人马进驻莫朝只是威吓我大越,所来的大批官员就是宣告皇帝诏书的使臣吧。”
“那云南的明朝十几万兵马呢?又是何意?”
郑梉皱眉,问及那个提出明朝仅仅是威吓大越的官吏道。
此人思索了片刻,将想法说出:“明朝的主要战力数十万大军都汇聚在北方,是无法大量挪用的强大力量。”
郑梉点头,他的确前些年就看得出,明朝是看着块大,但绝大多数的力量都汇聚于他的北方,南方其实力量强的也只有西南一块,云贵的土司、川兵之类的的确还是比他们大越军队强大一些,但光是郑主的兵马,都足以抵挡了,双方实力差距并不大。
那人还在继续谏言:“但抽调少量的北方军队,以及像四川、云贵、浙江的兵马,明朝想要在我们北方聚集几万到十几万兵马,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无论目的如何,想来在这南洋,明朝皇帝肯定想要打一场战争了。”
“毕竟大明朝的军队行军打仗,吃的都是行粮,十分昂贵。”
顿时,文武从思绪中惶恐惊起,看向面色难看的郑梉,连上位的黎维祺也面色苍白,眼睛左右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