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荀攸拜师

送走蹇硕,唐平看着院中正在木桩间行拳的郭武陷入了沉思。

严格来说,他不懂武术,自己也没练过。只是研究道学,难免会接触一些道家武术,所以他知道一点皮毛,可以用来吹吹牛,唬唬人。

力士的训练方法是最简单的,其实就是力量训练中的静力法,在很多桩功中都可以见到,所以他告诉张角后,就训练出了几百黄巾力士。

战士的训练方法除了步法,大半是胡扯。有现在这个结果,是郭武的功劳,而不是他的功劳。

他也没想到郭武这么有耐心,居然真的练成了。

当然,也有许攸捧场的效果。

许攸贪酒好色,身体已经被掏空了。三个回合内没能拿下郭武,自己就慌了,随后被郭武一力破十会,彻底歇菜。

换了剑术同样高明的何颙,郭武未必能取胜。

何颙一跃上堂,险些刺死他的时候,郭武就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至于刺客,更是虚无缥缈的事,就是他用来威胁许攸、袁绍的手段。现在看来,效果达到了,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这次是蹇硕来问,他还可以搪塞一下。下次如果是天子亲自问呢?

唐平有点头疼。

一个谎言要用十个谎言来圆,诚不我欺。

为了维持必要的威慑,他现在还不能自曝真相,否则袁绍没有了顾忌,分分钟要他的命。

得想个万全之策。

看着郭武,唐平的大脑高速运转。

哪怕是现编,他也要编一个战士、刺客的训练功法出来,以备不时之虞。

——

“郭武,你过来。”唐平走到院中,对郭武招了招手。

正在木桩间练习步法的郭武连忙走过来,拱手施礼。“上使有何吩咐?”

“从今天起,你要增加一点训练内容。”

唐平取出一件准备好的铁环,铁环上绑了几条牛皮绳索。他指点郭武将绳索分别系在几个木桩上,铁环悬空。然后让郭武拿着长长的木棍,去刺击铁环。

“就这么练,要每次都能刺中铁环。先慢后快,明白吗?”

“明白。”郭武也不多问,拿起木棍就练了起来。

唐平站到一旁,汗颜的同时,又有些庆幸。

亏得郭武老实听话,不问为什么,否则他还真没办法解释。

这办法是他从电视剧里学来的,好不好用,他其实也不清楚。

从理论上,他做了一些探索,实践能不能行得通,就要看郭武练习的结果了。

就格斗的基本理论而言,有两句名言颠扑不破。

一是一力降十会,一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郭武身高臂长,本身力气就大,后来又练过力士之法,力气是有优势的。他的缺点在速度不够快。这些天的练习,让他在步法上进步很大,比之前敏捷了些,却算不上高手。

让他练练长兵器,扩大攻击范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长兵器的精准度要求很高,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好在郭武有足够的耐心,应该问题不大。

他有点像他的本家郭靖,虽然不是很聪明,却能下苦功,说不定也能成为真正的高手。

看着郭武练了几下,动作上没什么问题,唐平就回屋里去了。

他要开始记录郭武练习的情况,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实验,详细的记录,不断的改进,从中摸索一个像模像样的秘法出来。

——

“士奇,士奇。”荀彧的声音从小院外传了进来。

唐平连忙起身,惊讶地看着大步流星走进小院的荀彧,随即又看到了他身后的一个年轻男子。

这男子中等身材,比荀彧年长几岁,也健壮一些。他穿着一身儒服,举止之间就不像荀彧那样儒雅俊逸,反而有些阴沉,看起来有些怯懦,却又有凛然不可犯之意。

“这位是……”唐平不解地问道。

没事先得到他的同意,荀彧就带了外人来,这是第一次。

“士奇,这是荀攸荀公达。虽然比我年长几岁,论辈份,却是我的从子。”

唐平吃了一惊。这就是二荀中的荀攸?不是谋士么,看这气质怎么像个刺客?

没等唐平反应过来,荀攸上前施礼。“颍川荀攸,见过道长。久闻唐道长大名,今日得见,幸甚。”

唐平笑了。“我追随张角不过数月,知道的人不多。后来隐居山中,刚刚出山不到两个月,你从哪儿听说我的?”

荀攸也笑了。“群鸦鼓噪,无人在意。凤凰一鸣,天下皆知。道长虽然隐居不问世事,一出山就解救黄巾信众数十万,又建攻守之计,为天子解忧。攸虽愚钝,也曾耳闻。”

唐平眼珠一转。“是何伯求转述么?”

荀攸笑而不语。

唐平明白了,又是何颙这老头要背后运作。

他知道何颙和荀氏关系匪浅,尤其是眼前这位荀攸。如果说荀彧只是何颙看中的人才,那荀攸就是和何颙禀性相投,情同父子的忘年交。

早在王允布局刺董之前,何颙和荀攸就开始谋划刺杀董卓,挽救乱世,只是荀爽突然去世,计划被打乱,何颙因为其他的事下狱,阴差阳错,死在狱中,这才名声不响。

当时和何颙关在一起的,就是荀攸。

所以说,荀攸不仅是个谋士,还是个刺客。

他作为谋士,出的主意也很有刺客的风格,有效而隐秘,大多不为人知。

唐平只是想不明白,何颙这时候让荀攸来洛阳是何用意?

监视我,还是杀我?

虽然心中忐忑,唐平还是尽可能不动声色,引荀彧、荀攸上堂,又让卞氏准备茶水。

分宾主落座,说了几句闲话,荀彧先说起了宫里的事。

一是天子决意改元,要改光和七年为中平元年。

虽然只剩下几天了,天子还是要改,明面上的理由是黄巾平定,太平将至,实际上是认可了唐平的建议,要立皇长子为太子,放弃废长立幼的想法,打算和大将军为首的朝臣们休战。

大将军赞同这个方案,同意改元。

估计这几天就要宣布了。

另一件事不大,甚至知道的人都不多,可是对天子来说,却非常重要。

宋典根据唐平的意见,赶制了一艘船模,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重心降低、船体加宽的船模稳定性大大提升,远超目前所知的任何一种船。

这不仅使出海成为可能,也证明了唐平的道法绝非虚言,是可以立竿见影的真本事。这让天子信心大增,计划打造一艘真正的船,进入黄河试航。

唐平很满意,随即又提醒荀彧。

船模的成功只能证明理论可行,但真正的船要想取得成功,还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动力。

船越大,需要的动力越大,否则操纵困难,就失去了意义。

一艘无法控制的船,是不可能真正安全的。

二是安全。

船越大,载的人和货越多,越是要注意安全。一旦沉没,损失会非常惨重。而且船体越大,出现问题的可能也会呈现指数级上升,需要有相应的准备。

荀彧忍不住抚掌而笑。“士奇,你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宋典试验成功后,也提到了动力的问题,却还没想到安全的事。你说,你是不是早就想过,也有解决的办法?”

唐平笑笑。“天子现在还有钱造新船吗?”

“的确不多,所以要慎之又慎。万一失败了,很可能就不会有再试的机会了。”

唐平点点头,随即让卞氏取来笔墨,画了两副图,递给荀彧。

“这两种办法,可以解决我说的那两个问题,你让宋典先试一试,然后一起做到新船上去。我不敢说万无一失,但肯定有用。”

荀彧喜不自胜,连忙接过细看。

过了一会儿,他拿起其中一副图。“这轮子真比楫棹有用?”

“你试试就知道了。”唐平说道。

他没有做过多解释,这里面的理论相对复杂,对没有实践经验的人解释起来很困难。荀彧虽然聪明,也读过他写的物理基础,毕竟还停留在理论上。

橹胜于桨,轮桨又胜于橹,这是后世得到证明的推进方式。

“好,我回去就让他们试。”荀彧笑笑,点了点另一张图。“至少这个办法肯定是能用的。”

唐平笑而不语。

不得不说,荀彧是识货的。

他给荀彧的两个方法,一个是车船,一个是水密舱,在造船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发明。

前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动力,后者可以大幅度提高安全性。

他将这两项技术拿出来,除了要证明他的确有道法之外,也是想坚定天子和大将军的的信心,

董侯出海建国的确很难,却绝非毫无可能。只要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还是有成功机会的。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放下分歧,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袁绍。

荀彧收起图纸,转头对荀攸说道:“你看,士奇道法高深,我们觉得无法解决的难题,到了他面前,信手而解。”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荀攸点头附和。“叔父所言甚是,唐道长道法高深,非等闲可比。”

荀彧又看向唐平。“士奇,我这从子小有谋略,也略通武艺,却不好功名,一心想隐居避世。这一点倒是和你有点像。听说你在洛阳,他急急赶来,也是想请教一些道法。不知是否方便?”

唐平差点笑出声来。

荀攸小有谋略?你太谦虚了,这可是三国时间谋士前三。

这样的大才,既然你送上门来了,我岂有不笑纳的道理。

但他不能让荀彧太顺利了,要委婉一些。

“这有什么不方便的,下次你再来论道,带着他就是了。”

荀彧摇摇头。“他刚到洛阳,也没别的住处。我在宫里,也不太方便。你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让他住在这里,朝夕请益。”

“这是史道人家,你找史道人商量吧,我不便做主。”

荀彧有些为难。

他的话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唐平却不肯答应,这是何意?

何颙亲自赶到颍川,将荀攸叫到洛阳来,可不是为了论道,而是想让荀攸贴身保护唐平,以防有刺客为许攸报仇,伤了唐平。

如果不能住在一起,还怎么保护?

荀攸躬身说道:“道长,恕我冒昧,其实我这次从颍川赶来,是想列于道长门墙。”

唐平一愣,你这么直接吗?

荀彧也愣住了。你是来保护唐平的,怎么成拜师了?

就算是答应了何颙,要保护唐平,也没必要付出这么大代价吧?

这可是黄巾余孽,一旦沾上,就洗不清了。

荀彧看了荀攸一眼,眼神疑惑。

荀攸却很坚定,拜倒在地。“还望道长不弃。”

唐平含笑看向荀彧。

荀彧略作思索,也做出了决定。“请士奇收下他吧。他虽然不算特别聪明,还是很勤勉的。”

唐平咂了咂嘴。“文若,不是我不肯,只是我与他年纪相当,还略小几岁。虽说达者为师,可是我道行不深,法术有限,让他拜我为师,我担心没什么东西教他,耽误了他。”

荀彧还没说话,荀攸再拜。“道长自谦了。攸诚心拜于道长门下,还请道长收纳。”

荀彧虽然内心疑惑,见荀攸如此坚决,也劝道:“士奇,不如你先留下他。过几日我再来,如果你觉得他资质不够,我再带他走就是了,绝不怪你。”

话说到这个份上,唐平不好再拒绝,只好很“勉强”地答应了。

荀攸随即行了大礼,荀彧也说,让他准备一下,过几天来行正式拜师礼。

说完了正事,荀彧起身告辞,他急着回宫里,验证唐平刚刚给他的两个技术方案。

荀攸留下了,唐平让卞氏将东室出来,让荀攸住。

那是卞氏之前住的屋子,现在卞氏和他同住西室,东室也就空出来了。

荀攸成了弟子,立刻履行弟子的职能,代替唐平送荀彧出门。

两人出了小院,荀彧忍不住问道:“公达,你这是何苦?”

荀攸笑了,指指荀彧手中的图纸。“叔父,这是真正的有道之人,我能拜他为师,是何其幸运?将来辅佐董侯海外建国,他是帝师,我还用担心前程吗?”

“话虽如此,出海毕竟艰难,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实现的。”

“我今年二十八,尚未到而立之年,不着急。就算二十年后才能出海,我还没到五十岁。”

荀彧点了点头,又道:“那也没必要拜他为师吧?我可以将你引荐给天子……”

荀攸轻声笑道:“叔父,能否出海,关键不在天子,也不在董侯,而在唐道长。中原乱世将至,出海反而是最稳妥的路。叔父熟知史事,岂不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存的故事?”

荀彧吃了一惊,转头看向荀攸。“你也觉得乱世不可避免?”

荀攸点点头,声音虽轻,态度却非常坚决。“大势所趋,非人为可违。”

荀彧倒吸一口凉气,半晌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