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 邢庆科编著
- 2732字
- 2025-03-28 15:33:46
1.2.1
算力的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开始使用结绳、垒石、枝条或刻字等方式进行辅助计算。后来,发明了算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算筹是圆形竹棍,长23.86厘米,横切面直径是0.23厘米。到隋朝时,算筹缩短,圆棍改成了方的或扁的。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铁筹、玉筹和牙筹等。计算的时候,将算筹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计算;当负数出现后,算筹分为两种,红筹表现正数,黑筹表示负数。
算筹逐渐演化,后来产生了算盘,通常用来计算金钱。不过,算盘什么时候发明的,有各种说法,东汉数学家徐岳《数术记遗》里提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该书里记载了14种算法,其中第13种就是珠算。也有观点认为,算盘出现在唐代,比如《清明上河图》里的算盘图就是一大证据,这幅画出现在宋代,里面的一家店铺柜台上摆放了算盘,说明当时算盘已经是常用工具,那么它的出现可能推算到唐代。还有学者认为算盘产生于明代,比如永乐年间出版的《鲁班木经》中,对算盘的规格、尺寸等做出了详细描述。
再到后来,一些新的工具陆续诞生,计算的速度与精度不断提高,比如1620年,欧洲的学者发明了对数计算尺。后来,机械计算机的出现将算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差分机、基于计算自动化的程序控制分析机等,都是计算领域有代表性的发明。
直到20世纪中叶,冯·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用二进制替代十进制,将计算机分为控制器(CPU)、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如图1-1所示。

图1-1 计算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最早的计算机重30吨,使用1.7万多个真空电子管,功率达174千瓦,占地约170平方米,使用十进制运算,每秒能运算5000次加法,只能通过人工来扳动庞大面板上的各种开关,进行数据信息输入。
随后,冯·诺依曼在ENIAC项目的基础上研制了EDVAC,重新设计了整个架构,奠定了当今计算机的结构。
技术进步的大门打开后,便一路向前。早期计算机使用电子管,体积比较庞大,往往需要一个房间储存,购买、运营与维护都很昂贵。量产的计算机UNIVAC,占地面积仅为ENIAC的1/3,共制造了46套,开售价格为15.9万美元,后来涨价到125万~150万美元。它也是第一台既能够处理数字计算,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的通用计算机,使用汇编语言编程,以及电打字机、磁带和示波器作为输入、输出设备,每秒可以进行1905次运算,并能存储12000位的数据(即12000个二进制字符)。
到了20世纪40年代,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了晶体管,它的体积小,产生的热量也小,寿命又比电子管长,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度减小。晶体管问世之后,迅猛发展并取代电子管的位置。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发展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不再一个一个地焊接和封装晶体管,而是把许多晶体管按照设计要求连接在一块电路板上,形成了早期的集成电路模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每块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不断增加,进入中规模集成电路时期,用一两块集成电路板就可以制成中央处理机,性能比以前的计算机还要强,最后组装成的计算机尺寸大为减小。20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了第一台被视为小型机的PDP-8型计算机,随后又研制出标准化小型计算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第三代计算机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陆续得以实现,每个集成电路板上包含几千个到几万个晶体管,后来又增长到几十万个,计算机的微型化速度高歌猛进。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71年英特尔研制出了微处理器Intel 4004,CPU登上历史舞台。这枚芯片的尺寸为3mm×4mm,上面一共集成了约2300个晶体管。
戈登·摩尔(Gordon Moore)认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成为个人计算机中微处理机里的代表公司,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20世纪70年代是8080和8088微处理器,20世纪80年代是80286、80386和80486微处理器,20世纪90年代则推出了80586奔腾处理器,速度每年翻一番,每秒约执行100万条指令。
从第一代微型机开始,到1983年英特尔更新了四代机型,字长从4位、8位、16位发展到32位,每个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集成度从2200个、4800个、2.9万个发展到10万个;运算速度从每秒几万次、几十万次,提升到几百万次;体积从袖珍式、便携式发展到掌上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台386微处理机电路的集成度为250万个晶体管。
1986年,康柏推出第一台基于386处理器的台式个人计算机,引起不小的轰动。1987年,IBM推出PS/2系统,引进微通道技术,该机型累计出货量达到200万台。1989年,英特尔公司发布集成约120万个晶体管的486处理器,4年后又发布奔腾处理器,初期产品集成300多万个晶体管,内存主频为60MHz~66MHz,每秒可执行1亿条指令。1995年,英特尔推出Pentium Pro处理器,内部集成约550万个晶体管,每秒可执行4.4亿条指令。《时代周刊》1997年的封面人物就是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德鲁·格罗夫,标志着计算机正在将人类带进信息时代。
在最近的20多年里,计算机继续迭代,比如1996年英特尔推出带有MMX技术(多媒体扩展)的Pentium处理器,直接推动了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的发展;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深蓝”,第一次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洛夫;2000年以后,AMD公司推出主频达1GHz的Athlon处理器,掀开GHz处理器大战;英特尔发布的Pentium4处理器,总线频率达400MHz,另外增加144条全新指令,用于提高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3D图形处理能力。
2019年,华为发布计算战略,推出AI训练集群Atlas 900,由数千颗昇腾910处理器组成,它的计算能力相当于50万台PC的总和。在衡量AI计算能力的ResNet-50模型训练中,Atlas 900只用了59.8秒就完成了训练,这比原来的世界纪录还快了10秒。另外,华为推出达芬奇结构,这是一种能够覆盖“端、边、云”全场景的处理器架构,成为打造计算产业的基础。同时,华为还发布多个系列的处理器,包括支持通用计算的鲲鹏系列、支持AI的昇腾系列、支持智能终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鸿鹄系列。
整体来看,华为投入计算产业重点是四方面布局,包括对架构创新的突破、对全场景处理器族的投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商业策略,以及不遗余力地构建开放生态。
芯片领域的进步也未停步。目前,半导体主流制程节点已经到了5nm,并向3nm甚至更小的节点演进,每进步1nm,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2021年5月,IBM宣布成功研制出2nm芯片,仅指甲盖大小,能容纳500亿个晶体管。相比广泛使用的7nm芯片,2nm芯片的性能可提高45%,能耗降低75%。
不过,单纯靠工艺来提升芯片性能,其难度非常大,后摩尔时代已经到来,新的技术路线浮出水面。一是“More Moore”(深度摩尔),以缩小集成电路的尺寸为核心,兼顾性能与功耗;二是“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芯片性能的提升不再靠堆叠晶体管,更多地靠电路设计以及系统算法优化,同时,借助先进封装技术,实现异质集成,或者通过算法的升级、芯片架构的更新,实现更加智能的计算,提升芯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