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帮扶惠民生 助力振兴见成效

健康帮扶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度重视健康帮扶工作, 调动优质医疗资源, 不断探索实践健康帮扶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 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力地保障了弥渡人民的生命健康, 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脱贫攻坚战期间 (2016—2020年)

(一) 加强顶层设计, 全力推进健康扶贫

为提高弥渡县医疗水平, 医学部领导和专家多次赴基层一线调研医疗卫生工作, 研究帮扶对策, 制定帮扶方案, 就弥渡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完善弥渡县三级医疗体系发展规划。

(二) 对接当地需求, 临床专家深入一线

医学部先后组织选派附属医院百余名医生组成专家团队, 针对基层临床科室需求, 赴弥渡县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教学查房、带教指导、示教手术、优质护理服务等活动, 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免费诊疗累计超过2 000人次。专家团队发挥各自医学专长, 结合实际病例开展专题讲座, 进行疑难病症现场分析和答疑, 为弥渡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紧密对接弥渡县医疗需求, 以扶持打造紧缺重点医疗科室为切入点, 聚合资源全口径帮扶。通过指导建设妇产科、儿科、呼吸科等医疗科室, 提升检验科、骨科、神经内科等关键科室水平, 向一线医疗技术骨干提供临床技术业务指导,为当地医院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等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三) 赋能基层, 线下线上培训一体推进

做好健康扶贫, 外部帮扶不容忽视, 但增强“造血”机能建设, 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更为重要。医学部高度重视弥渡县的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安排弥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院长、副院长等医院管理骨干到北京大学医院进修, 安排多名弥渡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进修, 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同时, 积极为基层医护人员举办临床科研、护理团队建设和医院感染管理等学术报告, 更新医务人员的管理理念, 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 切实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面向广大群众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 通过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医学专题讲座, 普及高血压防控、营养与食品健康、妇科疾病防治、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提升当地居民的健康意识, 帮助当地居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依托校办旗舰教育企业——北京医大时代教育技术有限公司在弥渡县开展了基层医生在线培训、 “诠医通”临床宣教助手两个在线教育培训项目。基层医生在线培训项目内容涵盖医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 共计150学时。累计300名弥渡县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了线上学习, 278名医务人员学习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 “诠医通”临床宣教助手项目通过可视化的方式, 直观生动地诠释复杂的医学知识和概念, 共计上线727个医学动画视频, 涵盖30余个临床科室, 涉及疾病概念、治疗方法介绍、手术过程演示、康复和健康生活方式等内容, 累计251名弥渡县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观看学习。

(四) 真挂实干, 医院干部坚守挂职岗位

2015年4月, 时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委书记、党院办副主任史楠,作为教育部第三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挂职弥渡县副县长, 分管医疗卫生和健康扶贫工作。

在两年的挂职时间里, 他走遍弥渡,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在全县六镇二乡开展《史大夫讲健康》的讲座巡讲; 争取到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项目”; 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的“全面提升弥渡县妇幼保健水平项目”牵线搭桥, 推动提高妇幼保健水平, 降低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以北大“未名”为名, 开展“未名杯”弥渡青年健康科普能力大赛, 进一步推动了健康知识的广泛普及。

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2021年—2022年5月) ——依托远程医疗, 助力肿瘤学科发展

2021年11月, 弥渡县委书记舒进与北京大学田定方老师一同到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会诊中心开展调研工作。调研期间, 舒进书记讲述了自北京大学开展定点扶贫弥渡县工作以来取得的种种成果, 并希望能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进一步合作, 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造福当地百姓。针对弥渡县当地需求,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决定先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通过线上帮扶的形式, 对当地医务人员开展远程培训, 提升医务人员整体诊疗水平。

通过开设远程联合门诊、远程会诊等线上诊疗服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实现对弥渡县域肿瘤患者的门诊、检查、住院、康复等就医全流程的线上指导与支持, 打造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减少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闲置的现象, 破解了县域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 有效整合了医疗资源, 提高了当地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帮助弥渡县人民医院培养培训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 为医疗供给侧做了增量。

2021年12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弥渡县人民医院正式开启远程医疗合作。同年12月20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弥渡县人民医院开展首次远程会诊。此次远程会诊讨论的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 患者家属考虑到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及费用, 在得知两院有合作后, 将患者相关就诊资料(包括就医经过、病理检查、腹部增强CT结果及化疗方案等) 交予弥渡县人民医院医生, 医生经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将患者信息上传, 在平台相关部门逐级审核信息后, 安排会诊时间。最终, 会诊帮助患者明确了下一步治疗方案, 也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及治疗费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弥渡县人民医院搭接的远程医疗合作, 为弥渡县域内的肿瘤患者节约了看病的时间和往返费用, 特别是为那些不能长途颠簸的重症病人赢取了宝贵的就诊时间, 减少了痛苦; 同时辅助确诊肿瘤方面的疑难杂症, 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支持。远程医疗会诊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可以达到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它可以使医生共享病人的病历和检查、检验资料, 从而使弥渡县的患者不出县就能接受北京医疗专家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22年1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弥渡县人民医院开放远程联合门诊。远程联合门诊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更好地提高合作单位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2020年探索建立的远程医疗新模式: 患者在当地医院预约挂号, 当日由1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 (线上) 与1名当地医生 (线下) 共同为患者进行门诊诊疗, 当地医生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建议开立医嘱, 患者留在当地进行后续诊疗。

该模式的建立是基于互联网+智慧合作的模式创新, 进一步完善实现了患者基层首诊、联合问诊、当地检查、云端诊断、疑难会诊、重症转诊的线上线下协同一体化分级诊疗服务模式。随着弥渡县人民医院内部制定相关支持激励制度与在科室层面积极宣传, 在院医生更加积极地利用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开展多种模式的远程医疗工作, 平台线上活跃度增加, 惠及了更多当地百姓。

自两院开展合作以来, 为解决弥渡县肿瘤学科医务人员和技术骨干不足的问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整合优质的专家资源, 每周开展1~2次的常态化的远程培训课程, 组织临床、护理、医技及行政管理相关科室的专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 通过体系化教学课程, 实现对当地肿瘤专业人才的培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每月还会定期开展院际间远程多学科病例讨论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组对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疑难病例进行院际间病例讨论,同时邀请远程医疗协同平台上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参与课程直播讨论,通过定期开展真实案例的多学科讨论, 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现已实现使用远程医疗协同平台配套的手机小程序查看课程, 同时支持转发课程介绍和报名链接到微信群, 医生可在手机端直接报名, 提高了管理效率。自两院合作以来, 已累计开展教学90次,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145余人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依托自身资源, 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本院特色的创新尝试, 引导两院帮扶合作工作成功过渡到新阶段。下一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将继续落实上级要求, 在北京大学统筹领导下, 做好新阶段工作, 创新支援合作的思路, 紧跟时代要求, 凝聚工作力量, 更加有针对性地巩固合作成果, 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北京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