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艺术作品中的炼丹术

在古代帝王的心头,往往藏着一股特殊的喜好和偏爱,而这些喜好,常常就成了朝野风向标。说到炼丹术,那可是随着帝王的宠爱,迅速在古代社会蔓延开来,甚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

你看,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像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南北朝的宋益州刺史刘亮、唐朝的宰相贺知章、甚至北宋的尚书晁迥,个个都曾为炼丹术所痴迷。他们追随帝王的脚步,沉浸在丹药的迷梦中,最后甚至为此丧命。而文人们——王羲之、李白、苏东坡这些大文豪,亦不免受到丹道的影响。人们常说,他们诗文中藏着仙气,那可不是空穴来风——那是他们与炼丹之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连在古典小说、民间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炼丹师的身影和炼丹趣事随处可见,似乎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丹香。

例如,《封神演义》中,道教祖师太上老君的形象便深入人心。书中描述,当太上老君驾临时,天空中便奏起仙乐,四周弥漫着异香,老君骑着青牛,缓缓飘然而至。故事中,还用八句诗来传颂他的炼丹经历:“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室内炼丹才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西游记》虽然讲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但书中的章回题目与诗词却常常涉及内丹术语,佛菩萨、妖精鬼怪等人物也深受道教神仙妖鬼的影响,内丹思想似乎成了贯穿其中的主线,甚至连道教中人如刘一明等,也试图用内丹的理念去解释其中的奥秘。

在这部经典名著里,道、佛、儒三教合一的思想得到了生动形象的描绘,神仙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巧妙地交融,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常常并肩而立。而炼丹这一本可能枯燥无味的活动,却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例如,书中有一段故事说,孙大圣被杨戬捉住后,关进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中,炼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结果,孙猴子不仅没有化作灰烬,反而从炉中蹿了出来,一脚踹倒了丹炉,甚至把太上老君撞得跌倒在地,老君也只能无奈叹息。

而在另一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炼丹的影子同样频繁出现。书中提到“梅花点舌丹”、“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各种丹药。在第63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贾敬因服用“金丹”而中毒身亡的情节尤为生动:宁国府的佣人急匆匆地跑来报丧:“老爷宾天了!”

尤氏大吃一惊,立刻命人封锁玄真观,将所有道士拘禁,同时召来了大夫。大夫检查后说道:“贾敬所用的气功术,尽是虚幻的法门,过度劳神,反而伤了性命。现在他已经死了,腹部像铁一样坚硬,脸色发紫,嘴唇皱裂,看起来像是吞金服砂所致。”

然而,那些道士们却辩解道:“老爷心诚修道,已经脱离了苦海,脱去了皮囊。”

不仅如此,《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内丹修炼,如书中的《好了歌》思想,格调与内丹修炼道士的主张不谋而合。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甄士隐家破人亡,生活困顿。一天,他在街上散心时,遇到了一位跛足的疯道人。道人口中念念有词:“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甄士隐不解,问道:“你说的这些是什么意思?”

那疯道人笑道:“你若听懂了‘好’‘了’这两个字,那你就明白了。世间万事,只要‘好’,便是‘了’,一切‘了’了,才算得‘好’。”这话的深意,其实正是道家内丹思想的核心——“了”即是要放下万象,断绝一切俗缘,才能达到最终的解脱和“好”。

此外,明清时期,专门宣扬内丹修炼成仙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出现,如《东游记》、《韩湘子传》、《七真天仙宝传》、《绿野仙踪》等等。

其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便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经典之一。故事说的是,白云仙长请八仙赴蓬莱阁开会,八仙各自凭借不同的法器和神通渡海。吕洞宾手持宝剑,行走在海面上如履平地;曹国舅用笊篱作舟;蓝彩和身穿破蓝衫,脚踏八扇瑶板;李铁拐则拄着铁拐,艰难渡海;韩湘子将花篮化作画舫;张果老以葫芦渡海;钟离权拿着扇子做渡海法宝;何仙姑则持荷花飘然而至。

这些仙人,都与丹道有着不解之缘:张果老隐居恒山修炼,不仅精通外丹,还擅长内丹,曾将炼养之术传授给唐玄宗;韩湘子,史书上说他是唐代文豪韩愈的侄孙,自小入道,痴迷丹道;钟离权与吕洞宾,是五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丹道人物,二人以内丹修炼为主,推崇慈悲度世,所著丹书影响深远;何仙姑是吕洞宾的弟子,也继承了内丹法门。

无论是《西游记》中的孙大圣被关入丹炉,还是《红楼梦》中的贾敬服丹中毒,亦或是太上老君的“炉中有药夺先天”,或是八仙渡海的种种法术,丹道的故事或许是文学创作的虚构,但却深刻反映了炼丹术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这些故事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也使得丹道思想更深入民间,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