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明军早已是积重难返,从根上都烂掉了,纵然李邦华励精图治,但奈何崇祯耳根子太软,听信谗言,最终将李邦华贬谪回乡,十几年都不曾录用。
等到李邦华再度起复之时,明朝已经是行将就木,覆灭在即。
北京城破之时,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们纷纷投降,李邦华却慷然赴死,壮烈殉国。
顺便提一嘴,主张取消工商矿税的是东林党,但东林党中唯一支持征税的,却是李邦华。
李邦华认为赋税乃一国之根本,岂可因少数人的利益而放弃之。
所以李邦华一直是朱由检最为看重的人,遵化之战时,朱由检没调兵部其他的人,只调了李邦华一个,其实就是单纯地为他来刷履历的,为他接任兵部尚书乃至入阁来铺路的。
“朕也知道,大明的军政积弊重重,羸弱不堪,一大半的兵头都在吃空饷喝兵血,杀良冒功,号称二百万的军队,能战之兵只有十之二三,称得上精锐的,百不存一,如此残弱的军队,也难怪建奴能如此嚣张了。
“卿任兵部尚书,朕也知困难重重,你这也算是临危受命了,朕想听听你有什么想法。随便说说,不成熟也没关系。”
毕竟李邦华才刚刚出任兵部尚书,朱由检也没有指望他现在就能提出什么完善的兵政意见来。
那知李邦华并没有开口,而是从袖筒里面掏出一封奏章,直接呈给了朱由检。
“臣有一疏,请陛下过目。”
朱由检不禁暗自一惊,李邦华刚刚在早朝上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才过去了不到一个时辰,居然就整出了一封奏章出来,效率真的这么高吗?
朱由检将信将疑地打开折子一看,洋洋洒洒数百字,几乎都是涉及到兵政改革之事务,从军队的整饬、清理空饷、提拨干将、沙汰病弱、实操训练、兵器革新、重用火器等到边镇的整顿、情报体系的建设,整整罗列出了三十条之多,内容详实,言简意骸。
而且条条是切中时弊,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
可以看得出,李邦华这三十条疏,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朱由检仔仔细细地将这封奏疏看完,不禁是拍案惊呼:“朕当真是没有看错人,短短一个时辰之内,卿就能写出如此详实的兵政之策来,真栋梁之才也。”
李邦华听到朱由检的赞许,却有些汗颜地道:“陛下,这些疏条,此前臣便拟过了,关于边军和情报事宜,乃是随陛下出征遵化的所思所想,绝非臣一日之间便可写出的,陛下谬赞了。”
朱由检轻轻地点了点头,想来李邦华说的也是实情,毕竟涉及到这么多的军政实务,如果李邦华事先没有亲身体验,绝对是写不出来的。
李邦华任职兵部侍郎已有二年多了,整顿京营就是他最大的政绩,而且通过整顿京营,李邦华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大明军政的种种弊端,这封奏疏,也算是他的工作心得了。
而且李邦华目光敏锐,此番遵化之战,虽然以他的身份,只不过是打了一次酱油,并没有参与具体的指挥。
但李邦华却总结出边军的诸多问题和军事情报缺失的重大漏洞,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邦华远超常人,确实可以担当重任。
朱由检拿起御笔来,签下已阅,转呈内阁及六部议行。
一般的奏章,首先都得经过内阁批,并附上处理意见,称之为票拟;票拟之后,交到宫里,由司礼监太监写上意见,称之为批红,然后再转呈给皇帝,由皇帝审阅,御笔朱批,盖章之后,再转回内阁,予以执行。
这其中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极大,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奏章便可以驳回或者封存,根本就到不了皇帝的御案之上。
皇帝能看到的,也只是他们想让皇帝看的,与重要性无关。
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醉心于木匠活计,朝廷的奏章一大半都司礼监就处理了,所以才会出现魏忠贤一手遮天的情况。
崇祯继位之后,铲除了魏忠贤,这才算是把批阅奏章的权力给拿了回来。
崇祯规定,内阁和司礼监只有票拟和批红的权力,所有奏章,不论大小事情,一律都得转呈于他,任何人私自截留和驳回奏章都是渎职行为,一律严惩。
这样做的好处是,权力尽归皇帝本人,皇帝不批准,任何人都无权擅自行事。
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每日案牍如山,皇帝当成了牛马,每天光是看奏章,就能累个半死。
每天鸡鸣就得爬起来上早朝,如果有特别的事情,还会在文华殿或平台奏对,其他的时间,就呆在乾清宫里批阅奏章。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难怪崇祯年纪青青的,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这么拼,就算李闯不打进来,崇祯也注定不得长寿。
因御驾亲征遵化的缘故,东暖阁的龙案上,堆满了奏章,那边的墙角,还放着几大筐呢。
朱由检光看着就头疼,真要批阅完,那得猴年马月呀。
其实真就是到了猴年马月,那也是批不完的,毕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奏章呈上来,看不完,真的看不完。
朱由检想想这些奏章就头痛,毕竟这些奏章里的内容,并不全是军国大事,有些官员,老天下个雨公鸡下个蛋也要上个奏章,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也值得大书特书一番。
关键是有事写事就行了,许多的官员偏不,非要把奏章写成《洛神赋》那般的千古文章,骊六骈四,堆砌辞藻,用字生僻,引经据典,甚至是阿谀奉承,拍马溜须,正事十几行,废话上千字。
对于看惯了简体字的朱由检来说,本身阅读繁体字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每天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这些无病呻吟奏章上面,真的是痛苦不堪。
看来这些奏章也得改革了,再不改的话,自己恐怕只会累死在批改奏章上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