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我心中的关牧村
江泓
在牧村甲辰年生日前夕,她的这本回忆录终于完稿了。作为她的老伴和“助理”,我已经和她在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其间的点点滴滴,回忆起来,感慨万千。
北宋文学家苏轼诗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距离产生美。而唐代大诗人李白望着敬亭山,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说的是息息相通,守望互赏,才会产生真切的知音情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真正表达了我和牧村之间的感情。
牧村是岁月的风雨洗涤出的一颗“金子”,是身上带光的女人。
我第一次见到牧村,是在1978年的青联会上。会前,主持人起身看看牧村,对着大家说:“欢迎关牧村唱首歌吧。”大家热烈鼓掌。从雷鸣般的掌声中,我感觉到了大家对关牧村的喜爱。
她缓缓站起身,演唱了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虽然是清唱,但那散发着清香、有着新疆风情的旋律,如歌遏行云,会场上的其他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看上去有点瘦,但好高大的样子,身上仿佛放着光芒。
她唱完后又是一阵热烈掌声。
当时,我真不想听台上那些客套话,心想,如果能把时间留给关牧村,让她多唱两首该多好啊。
自从那天以后,我开始注意收听她的歌,关注她成长的故事。
她的人生遭遇过许多风雨。
十岁时,她恩师般伟大的母亲去世了。十二岁时,在和平解放沈阳中立过功的父亲被无辜地投入了监狱。她和弟弟相依为命,捡菜叶,拾煤渣,艰难地生活着。幼小的年纪,就背负了“反革命”子女的精神枷锁。那时,他们唯一的伴儿是一只小鸡。后来,小鸡慢慢长大、变老了,他们多想尝尝肉的味道啊,但他们不忍,在鸡死后把它“隆重”地安葬了。
牧村说,生活苦还不算什么,精神上的苦恼真是折磨人。
解放军军乐团招人,业务上选中了,政审不合格;战友文工团招人,业务上选中了,政审不合格;东方歌舞团招人,业务上选中了,政审不合格……
有关方面要求她和父亲“划清界限”,她就是不肯。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她二十岁左右。她一次次地把泪水滴在心底,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悲苦,在逆境中前行。
直到1977年,她二十四岁时,时任天津歌舞团团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曹火星把她招进歌舞团,她才开始了艺术的新生。
我真不知她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这需要强大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而她像一阵清风送乌云一样,把这一切都吹散了。
她走出了黑松林,走进了芳草地。她说:“苦难真的是财富,使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对生命的珍惜,学会了对在我困难时帮助我的人感恩。”
牧村是德艺双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家。
有一次,一位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约请牧村参加他们学校退休老教授的聚会。
为什么请她参加聚会呢?原来,他们有一次聚会时,有人谈论起他们最喜欢的当今艺术家来,老校长说:“这样吧,大家投个票,谁的票多,下次聚会我们就把她请来。”
据这位老校长说,那次投票,影视界斯琴高娃得票最高,歌唱界关牧村的票数最多。所以,这次就把关牧村请来了。
牧村从他们高兴的情绪中,感觉到这次聚会对他们是多么的有意义。
清华大学师生素有热爱艺术的传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出现了很多文艺团体,民乐、话剧、舞蹈、合唱、京剧等,百花齐放。
聚会时,老校长说:“不用介绍了吧?今天大家见到真人了,你们喜欢的歌唱家就在你们的面前。今天这样安排,我们一起先唱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再唱一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唱完后请关老师点评,然后请关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结束后大家照照相,一起吃个便饭。吃饭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些退休的老教授,无论男女,都气度不凡,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红绿黄蓝各色淡花长裙,有的头上还戴着小装饰,少女般可爱。
他们一开口唱,牧村就惊呆了,完全是专业水平!刚唱完,牧村情不自禁地鼓掌称赞:“很好,很美,很专业!《教我如何不想他》唱得很到位,声音控制得很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旋律唱出来了,有新疆风情的韵味,挑不出毛病。”
接着,牧村给大家唱了一首傣族风情的艺术歌曲《阿妹的心》,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大家又说又唱又跳,笑声不断……
牧村感受到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热爱,心里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同时,她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像充了电似的朝气满满。
牧村的演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除了有一批观众发自内心喜欢的好歌,特别是施光南创作的优秀歌曲,还与她独有的好嗓子、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超乎寻常的艺术表现力有很大关系。
有一次,我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主持人问我:“你眼中的关牧村是怎样的人呢?”我回答道:“关牧村是我眼中的‘国宝’,有三句话可以看出她的品位。第一句是她的恩师沈湘先生讲的:‘关牧村的歌是自然美的心灵流淌出来的自然美的声音。’这句话说出了关牧村的歌同心灵的关系。第二句是她和施光南先生有意而为的:走‘艺术歌曲民族化、民族歌曲艺术化’的路。他们使民族音乐得到了艺术的升华。第三句是她自己讲的:‘歌唱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讲清了关牧村与观众的‘鱼水亲情’。”
有一次,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朋友带我和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开车去匈牙利。在车上,这位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教授说:“我没去过中国,我对中国音乐是通过金色大厅了解的,感到中国歌曲很有特点,但并不是我心中想象的样子。中国是文明古国,她的音乐应是厚重的,有独特的符号语境。”
我把带来的《关牧村中外歌曲》光盘在车上放给他听,他听后喊了起来:“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这就是我想象中的!”
我向他介绍,关牧村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和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的学生。他说:“我从音乐期刊上了解过他们,大名鼎鼎。我有机会去中国一定拜会他们的学生——关女士。”
我说:“中国除了声乐,器乐也十分独特而经典。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制作的乐器,以编钟为君,君、臣、佐、使相互配合,采天地之造化,发寰宇之天籁,通人心之悲欢,是中国中和文化之大美。”
他听得云山雾罩、似懂非懂,但知道一定是好东西,说:“到中国一定要亲临其境,好好欣赏一下。”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我闲居家中,编辑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一支难忘的歌》。这是关牧村艺术人生的极简版。
我为这本书写了篇前言,开头写道:
当春雷乍响,余音袅绕在花岭幽谷,
当清泉奔涌,叮咚声声敲打在溶岩深潭,
当微风拂林,发出海浪般沉沉涛响,
当禅钟悠扬,和着鹤鸣浅唱……
人们会自然地想起一种声音,天籁之音,那么纯真、亲切、悠扬、浓情、壮美,那就是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我国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独特而富有磁性的声音。
关牧村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肯定与赞誉。
在专业人士看来,关牧村歌唱艺术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独特、深沉厚实并带有胸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优美音色,可谓天籁。万千歌声各异彩,一听便知关牧村。二是,在沈湘教授等老师的教导下,关牧村形成了一种华丽而科学的演唱方法——以美声为基础,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的歌唱体系,从而使其歌声悠扬动听。三是,关牧村的歌唱朴实、醇厚、自然,毫不做作,是她善良本性的声音表达。闻其声,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沁人心脾。
谈到关牧村时,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曾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关牧村的声音好像琴弦镶在大地上的大提琴,由天使的手拨动而发出的美妙旋律,国际上也难找到这种声音。”
一位艺术家的价值,是以其精神产品及人格魅力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积极影响来衡量的。牧村以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形象活跃在歌唱舞台五十余年,给人们带来了无以言表的艺术享受,牵动、抚慰、温暖、震撼、愉悦了两三代人的心灵。
牧村的人格魅力不着痕迹,静水流深,令人敬佩。
初唐诗人虞世南在小诗《蝉》中写道:“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作者在借蝉喻己,说自己声名远播,非因身为朝官,而是人品高尚使然。应该说,牧村之所以声名远播,也是因为她心地善良,人品高尚,德艺双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牧村喜欢安静地独处,看看文学名著,读读名人传记,在钢琴旁练练声,偶尔也会听着美国乡村音乐,跳跳迪斯科。
牧村性格直率,待人真诚,与她相处,总有一股温暖愉悦的感觉。
郑板桥有句话很有名:“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牧村大智若愚,除了专业上的事,其他的事不太注意细节。
有一次她去看电影,回来后,于淑珍老师问她电影好不好看,她说:“好看。”“演的啥呀?”“两个年轻人好上了。”“然后呢?”“然后就好下去了。”电影的细节她没有记住。
她有时看上去“若愚”,并不是装出来的。古人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藏不是装,而是通过修行达到的中庸平和的状态。
牧村很喜欢曾国藩的一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我用毛笔写好后挂了起来。任何事,该来的都会来,不该来的强求不得,一心一意干好当前的事就好;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要留恋。
由于她做人做得好,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想事成的事儿也多起来,有些看似棘手的事到她那里往往举重若轻。
当然,她也并非总是好静。2021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她心急火燎地挂念着河南的灾情,得知新乡老百姓缺少转移用的救生衣,就到处寻找卖家,把一家企业库存的救生衣全买了下来。厂家被感动了,连夜开车把货送到了新乡。
她去慰问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老人,临别时说了句“明年过年再来看你们”。这一看,就持续了十多年。
只有在她身边,才能感觉到她那干起事来雷厉风行的劲头。
她生活上非常简朴。她的闺蜜秋云,退休后在郊区种了一片大白菜,连续几年的晚秋,都拉着我们去收白菜。
关牧村看到地上有许多菜帮子,就用袋子装了带回来。我诙谐地说:“看来你小时候捡菜叶子还没有捡够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保姆、助理都没在身边,牧村就自己下厨、做家务。我们生活得很简单。我有时不忍心,她却说:“平常心是道,简单生活是福啊。”
受疫情影响,牧村三年没有参加大型演出。2023年1月6日,她参加在天津大剧院举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经典作品音乐会。她一出场,全场观众像是见到久别的老友一样,报以真挚、热烈的掌声。演唱结束,观众都站了起来,长时间为她鼓掌。
我的眼睛湿润了。牧村几十年如一日真情地爱着她的观众,观众也几十年如一日真情地爱着她呀!
这些年,牧村内心深感快乐的事,是有缘多了几名学生。她精心指导的学生郭村月,获得了《歌从黄河来》年度民歌赛大奖,牧村多次与她同台演出,培养她不断精进;牧村不断鼓励在欧洲歌坛拿到大奖的学生孔繁燕、郝香才在更多的舞台大胆发挥,勇敢地展现自己美妙的歌喉;牧村对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优秀青年歌唱家李思琦寄予厚望,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经验传授给她。
牧村在2014年出版的《关牧村演唱歌曲精选》自序中说:“当歌唱艺术融入民族文明的长河,并成为爱好者生命的一部分时,歌唱艺术需要的是可持续地传承。”
她在歌坛优秀的后生身上看到了中国音乐事业未来的希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024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