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
- 王德强主编
- 3425字
- 2025-04-03 17:15:12
前言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 王德强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1月1日,在地处中国云南西南边陲的普洱专区,中共宁洱地委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全区15个县的26个兄弟民族的头人、首领、酋长、代表和地方党政领导共300余人,齐聚普洱,共商民族团结大事,并按佤族、傣族盟誓习俗,举行镖牛、喝咒水仪式,签名盟誓,树立起在新中国民族团结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之后,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丰碑,为中国特色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调处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开始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对新生政权是个严峻的考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一个是西北,一个是西南。恐怕西南比西北还多,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西南的国境线从西藏到云南、广西,有几千公里,在这么长的边境上,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专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民族工作极为繁重,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十分艰巨。1950年的普洱专区,辖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的沧源县,人口120万左右,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1400公里,全区15个县中有8个县分别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相连,是祖国西南边疆国防前沿,国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境外盘踞着国民党李弥残部,是境外残敌和敌对势力窜扰和破坏的重灾区,对敌斗争任务十分艰巨。全区居住着哈尼、彝、傣、佤、拉祜、布朗、基诺、傈僳、回、苗、壮、瑶、白、景颇、汉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70%,其中哈尼、彝、景颇、傈僳、拉祜、佤、傣等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形态各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根深蒂固,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民族问题和边防问题、外交问题、宗教问题相互交织,情况十分复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庆典之际,为增进边疆民族上层对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认知,增进对新中国、新政权和祖国的了解,增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党和政府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庆典观礼。经过反复动员和耐心细致的工作,1950年8月,普洱专区傣、佤、拉祜、哈尼、布朗、傈僳等35名民族头人及代表参加西南民族代表团,一路北上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题词。观礼之后,代表团又先后到天津、上海、南京、重庆等大城市参观访问,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见证了祖国的辽阔伟大,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了解、热爱和认同。
1950年12月27日至1951年1月1日,中共宁洱地委乘着迎接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归来的东风,在普洱专区所在地普洱县宁洱红场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倾听国庆观礼代表团从北京带回的声音,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大事,号召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各民族兄弟团结起来、发展生产,严防美蒋间谍特务、残匪的破坏,保卫胜利果实。并于1951年1月1日,按照佤族、傣族盟誓习俗,举行镖牛、喝咒水仪式,48名民族兄弟代表分别用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盟誓立碑:“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镖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落成见证了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和仇视,结束民族纷争与冲突的历史,开启了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征程。经过6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开创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创造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云南现象”和“云南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励精图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开启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温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的特殊历史记忆,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鲜活故事,总结回顾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客观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及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讲述者肖子生是佤山沧源岩帅佤族部落头人肖哥长之子。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边疆和整个阿佤山区民族问题和对敌斗争交织的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教育和培养下,他的父亲肖哥长不仅成为新中国、新政权的坚定捍卫者,还由一个部落头人成长为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第一任县长。1950年8月,在阿佤山区部落头人深存疑虑、犹豫不决,不敢接受中央关于组团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邀请时,他的父亲肖哥长率先表示派儿子肖子生作为代表前往。年仅20岁的肖子生也因此成为普洱专区35名赴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之一,回到普洱专区后,又参与、亲历、见证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整个过程,并与48名代表一起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盟誓。在国民党李弥部残匪窜犯沧源的艰难岁月,肖子生替父出征,参与保卫沧源、捍卫革命果实的诸多战役,践行了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立下的誓言,亲历并见证了边疆各民族和共产党人同仇敌忾、血践誓言的英雄壮举,以及“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肖子生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先后参加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40周年、50周年、60周年和65周年等系列纪念活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中,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边疆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消除民族压迫、剥削、歧视,不断巩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过程。
这本由佤族部落头人之子肖子生讲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不仅客观呈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过程,也是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践特色与基本经验的钩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与实践正确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历史见证和再现。全书由图片、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正文为肖子生口述实录部分,全文由“我的父亲肖哥长”“佤山风雨飘摇的岁月”“参加共和国成立周年庆典”“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诞生”“血践誓言”“翻开民族团结历史新篇章”“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见证”七部分组成;附录由“肖子生访谈实录补记”和与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紧密相关的历史文献组成,与正文部分形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关系,尽力为读者再现复原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面貌;图片则由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和肖子生家庭历史照片组成。
作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的总编纂,能够亲自参与该系列丛书之一《亲历与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的编著工作,让这段在新中国民族团结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历史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倍感欣喜。然而,就在该书即将出版之际,肖子生先生却于2018年3月24日与世长辞,悲痛之余,谨以本书的出版告慰肖子生先生的英灵。
2018年5月28日于临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