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与创业:以云南为例
- 潘启云
- 1667字
- 2025-04-07 17:39:44
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就业位于“六稳”之首,在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就业创业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五年实现就业创业人数的“双增长”,但是也面临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总量压力大、创业风险不容忽视、创新创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就业创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为增加就业和促进创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我国的就业创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就业助推经济增长,创业则对稳增长、保就业起到积极作用。研究就业问题,既涉及就业总量增长、就业结构优化、就业对GDP的贡献等问题,又涉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技术工人职业教育培训、失业职工再就业等问题;研究创业问题,则涉及创业带动就业、人才引领创新创业等问题。《就业与创业——以云南为例》一书,围绕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构建研究框架,多视角开展研究,比较全面和系统。从就业总量的视角,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云南就业增长的总体形势,就业增长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就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云南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问题;从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探讨了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从创新创业的视角,分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人才对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研究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资料丰富,数据翔实,调研深入,论证充分,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云南既是一个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的省份,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富集,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归根到底,必须提高劳动力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引领和创新驱动。云南第一产业沉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促进脱贫致富;第二产业以资源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弱,需要提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适配性;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收劳动力就业较多,但是劳动的边际产出率和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需要加强就业引导和创业扶持。《就业与创业——以云南为例》一书,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这些问题,运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政策解读等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开展论述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对于云南就业与创业工作的改革创新大有裨益,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启云博士是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对云南这片红土地深怀眷念,对云南就业创业发展观察入微。《就业与创业——以云南为例》一书,既包含着作者对云南就业与创业工作改革创新的冷静思考和深切关注,又体现出作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入实践、治学严谨的敬业精神。作者近年来致力于人事人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较高质量地完成了省人才发展研究促进会委托的“云南省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等课题,所提交的咨询报告,对云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充分发挥了政策咨询研究的参谋助手作用。
当前,云南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就业创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经济新业态发展催生新的就业形态,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产生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对就业和和创业产生深刻影响;逆全球化、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势必对就业和创业产生一定冲击。希望作者继续站在劳动就业、人事人才领域的科研前沿,积极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应用性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云南省政协 原副主席 云南省人才发展研究促进会 会长 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