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济学被人们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皇后,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去探索、去研究。千百年来,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然而,直到1776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学才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为人们所认知、传颂。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以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让-巴蒂斯特·萨伊为代表的“边际革命”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以及以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新古典综合派的保罗·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推动社会改进有限资源的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三次革命,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张伯伦革命”正式宣告了“斯密传统”的彻底结束,摈弃了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把“完全竞争”作为普遍情况、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情况的传统假定,提出了一套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说明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式;并在其成因比较、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方面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革命。“凯恩斯革命”认为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一国政府应当以充分就业、价格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作为经济目标。“预期革命”中罗伯特·卢卡斯的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其他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导致货币存量随机变动,由此引起经济变动。理性预期假定市场是连续出清的,即由于工资和价格不断调整,供给总是等于需求,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理性预期作为一种宏观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采用,在股票、债券、外汇市场的运行中发挥了作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理性预期提出批判,对政府干预的思想重新做出了表述,将诸如信念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逆向选择思维等许多不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围内的新成果纳入其研究领域,使之更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以詹姆斯·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政府失灵”论,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20世纪经济学大师云集,星光璀璨,各类经济理论、思想、流派纷纷涌现。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一是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马克·布劳格在其《经济学方法论》中将经济学方法的演变历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较量,同样贯穿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始终。二是假定条件的多样化。“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经济人”的假定条件被不断修改、拓展,甚至被批评和攻击。赫伯特·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行为者无法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做出最优选择。威廉·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加里·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定,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哈维·莱本斯坦一反“利润最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而在垄断型企业里利益最大化原则是个“例外”。三是分析工具的数理化趋势。首先,计量经济学崛起,劳伦斯·克莱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最早提出的宏观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开辟了新视野。其次,统计学在经济学中获得大规模运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就是一部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经典性著作;西蒙·库兹涅茨对季节性波动、国民收入的长期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经典性研究,既建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又为统计分析建立了一个牢固的阵地。再次,引进博弈论,借助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代理”“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四是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家庭作为“生产”的基本单位被纳入微观经济学分析之中。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家庭就像一个企业,既生产用于增加未来收益的“产品”——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等,也生产“消费”——衣食住行、休闲保健等。国家和政府被视为一种“政治市场”纳入经济分析之中,研究官僚主义经济理论(奖惩制度和个人主义行为),深入探究代议制政治制度的运行逻辑,对国家与市场的本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经济制度被纳入微观经济分析之中,可以说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是新制度学派的源泉。五是学科交叉的趋势。经济学越来越全面发展,并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新学科,如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它们百家争鸣,相得益彰,成为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一大景观。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选取了为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代表那个时代甚至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25位经济学大师,论述25位经济学家的成长历程,阐释经济学家的经典著作,述评经济学家的精彩观点,展示经济学家的思想精华,为我们掌握纷繁庞杂的经济理论提供了一条捷径。研究和学习《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中经典且影响广泛的经济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由西北大学惠宁教授和西安财经大学周宇副教授担任主编,西北大学王颂吉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姜伟博士和西北大学吴丰华教授担任副主编。参加编撰本书的作者全部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彼此交流密切,相互熟悉,互相之间具有长期学习与合作的基础。全书各章编著者如下:

惠宁,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负责编著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吴丰华,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负责编著第四章;

王颂吉,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五章和第六章;

王聪,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七章;

马微,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八章;

姜伟,经济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负责编著第九章和第二十二章;

谢攀,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十章和第十五章;

白云朴,经济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

惠炜,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负责编著第十三章和第十九章;

杨世迪,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负责编著第十四章和第十八章;

周宇,经济学博士,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

许潇丹,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负责编著第二十章;

邵传林,经济学博士,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负责编著第二十一章;

张晓宁,经济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负责编著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

《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是国家一流专业工商管理建设项目和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初稿形成以后,惠宁教授、周宇副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修改,甚至对个别部分进行重写,以保持书稿逻辑结构的严谨性,突出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建树,王颂吉副教授、姜伟博士和吴丰华教授通读了全书,校对修改了书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程静静,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远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谢沛、丁亚理、陈锦强、高卓远、熊梓琪、刘钰希、张倩茹、李怡璇、高伊凡、徐聪和李慧等,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搜集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深表谢意!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外许多著作、论文,吸收了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陈凤玲编审对本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谨向这些论著、论文的作者及编辑表示感谢!西北大学副校长兼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教授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了全面支持,使《影响世界的25位经济学家》一书得以出版,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由于经济学研究范围广、现实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新动态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加之经济学的名家大师层出不穷,各类经济思想和流派纷纷涌现,对于经济学家的选择,本研究难免存在许多不足,诚请同人、读者批评指正,使我们的研究不断完善,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

惠宁

202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