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过程、策略与技巧
- 于晶 李鑫蕾 邵功铭编著
- 1664字
- 2025-04-21 17:25:17
前言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12个年头。这既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下循于中国沙盘前辈学者们的专业之路后的另辟蹊径,也是纵观其他心理学流派之精髓的吸纳、创新与融合。该技术从雏形到成熟,从极少应用到被各行业广泛应用,从为少数人进行心理辅导服务到成为心理普及化的产品等,其过程既充满乐趣又历经艰难。此时,过往的发展之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大脑中闪过,对所有曾经对此技术付出努力的人,唯有感恩。
沙盘游戏(沙盘心理技术)创立于欧洲。1911年威尔斯的文学作品《地板游戏》出版;1928年洛温菲尔德在其儿童诊所创立的“游戏王国技术”,为创立沙盘游戏奠定了基本框架;1957年瑞士心理学者多拉·卡尔夫注入荣格分析心理学并完善操作要点,以“沙盘游戏”正式命名,是沙盘游戏疗法的里程碑。沙盘游戏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凝聚了一批中国学者的智慧与辛勤努力,使其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除荣格分析心理学之外,多拉·卡尔夫女士认为中国文化也是沙盘游戏重要的理论基础。可见,多拉·卡尔夫女士早已窥见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沙盘游戏的价值。可以说,沙盘游戏在中国的应用,犹如她回归到了熟悉的、饱含底蕴的文化大地,这必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如何让沙盘游戏在她熟悉的肥沃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成果?这始终是我们健心海团队不懈追求与探索的,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中国化的应用探索中,我们一方面遵循多拉·卡尔夫女士在创立沙盘游戏时阐释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工作原则,另一方面在沙盘心理技术教学与应用中借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组成结构式团体,依托结构式团体进行体验式的教学与应用。另外,在教学与应用中我们又融入音乐、催眠、格式塔、焦点、叙事、心理剧等心理技术,使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应用效果。
在十几年的教学与应用实践中,讲师们的教学反馈、学员的课堂提问和他们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所取得的成果,都成为提高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动力。我们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越发体会到蕴含在沙盘心理技术中的中国文化的力量,并也欣喜地看到了中国人更适合并愿意参与的共同游戏,以及更能在相互分享中,从自己的文化根基中悟到成长的力量。为此,我们更坚定地相信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是沙盘游戏中国化应用的方向与选择,也更加明确了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的教学及应用的核心理念。
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在不断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我们先开始以教学形式命名为“体验式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后来我们又以团体的性质及类型命名为“结构式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为便于称呼,我们现在把名称简化为“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其基本内涵是: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国文化、多拉·卡尔夫的整合性思想和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借助结构式团体,充分发挥沙盘各要素、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每一个人的能动性,通过多层次的无意识意识化的过程,逐步调整认知与行为,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及心理辅导的目的。时至今日,团体沙盘心理技术已经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撰写此书的动力来自我们教学与督导团队收集到的所有学习者与应用者的诸多疑惑与问题,基于我们现有的认知与实践水平或许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会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解决目前在教学以外的实践应用中的疑惑。
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在前,把心灵成长放在中,把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做在后;其次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不同理论与技术之长进行创新与应用;最后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以课题研究为导向,针对不同行业及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应用策略及实施方案,使其更加标准化。因此,我们一直坚持研究、教学、应用三位一体的心理学普及工作,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土化的道路,走的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这是我们的初心。
本书的写作离不开团队所有成员12年的支持,还有几万学员的学习思考及应用反馈。本书另外两位作者李鑫蕾、邵功铭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并对本书进行了审校,在此表示感谢。
于 晶
2021年10月10日于大连健心海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