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思维的思考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前期仅仅局限于对自己、对身边一些现象浅层次的认知,比较碎片化,真正让我对思维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思考始于十几年前单位组织的一次团建活动。

在那次团建活动中,有一项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真人CS镭战游戏,该游戏是把军队实战对抗训练系统转为民用的仿真系统,同时借鉴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场景设计和游戏规则,是一种刺激又充满娱乐性的射击对抗体验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和团队协作,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达到休闲、团建的目的。

游戏规则是将所有人员分为两个组,每组配备一面军旗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组员的目标是保护己方军旗的同时夺取对方军旗,以先将对方军旗拿回己方大本营者为胜。每个组员均配备一把镭射(激光)步枪,并穿着带有镭射(激光)感应器的衣服(不是全身感应,而是每件衣服上都有固定的感应点),被射中三枪则主动退出比赛。

接到这样的游戏指令,两个组开始了自己的夺旗计划,有保护军旗的后方部队,有在周边设伏的狙击手,也有冲锋陷阵准备夺取对方军旗的勇士。

组员们围在一起探讨如何排兵布阵。

我在一边仔细分析了游戏规则和装备特点,说了一句足以让全部组员“吐血”的话:“我保证只需要三个人在五分钟之内就获得胜利。”

众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是一项要持续几个小时的游戏,他们觉得我说的话有点天方夜谭。

于是,我开始布置战术,从队员中找出三个体力好、跑得快的年轻人。跟他们说道:“两个人将另外一个死死夹住,用最快的速度冲到对方营地夺取军旗。”

“这样能行吗?还不被对方击毙?”众人疑惑道。

“没问题的,由于我们穿的衣服感应器是点位式分布,并不是全身都会感应,以他们三人的跑动速度,对方想要击中快速移动的感应点位本身难度就非常大,更何况是三枪致命。”这时,大家似乎有点相信了。

我接着说道:“为了保证夺旗手的绝对安全,所以我们要选择三个人,两个人分列左右进行保护,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

“那对方要是从前后攻击呢?”有人疑惑道。

“对方的狙击手肯定分布在道路两边,打中前后的概率极小,为了以防万一,他们三人往前冲时只需要跑稍微弯曲的S路线就可以了。”我补充道。

我的回答似乎打消了组员们的疑虑,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

于是我们选出了三个跑得最快的人,将个子相对矮小的放在中间作为夺旗手,其他两位分列左右两边,三人以最快速度冲向敌方大本营。

游戏的结果不出意外,我们赢了,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结束了战斗。两个护卫各中一枪,夺旗手一枪未中。

对方组员和教练彻底懵了。教练说道:“从来没见过你们这么玩的啊,游戏规则有明显漏洞,需要修改了。”

至于他们后来改没改规则我无从得知,也不关心这样纯粹娱乐的项目规则。

有些人看了我的这个经历之后会认为,这是偶然事件或投机行为。而我却不是这么认为,偶然也是基于从不同维度对事物本身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才达成的。虽然我们表面上看仅仅是赢了一场游戏,但这颠覆了一项游戏规则,更是一种如何分析对手、如何分析规则并抓住规则漏洞,在不违背规则、不违背道德的基础之上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优势。

当然我并不是在炫耀自己具有超思维能力,我相信在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会有这样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在遇到问题时,找到一个比别人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学霸,他们的智商和努力程度并不一定是最高的,但他们会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是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关于思维的一些问题,遇到问题时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受益匪浅。希望我的思考能给人们带来些许感触和认同。

恰当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做事更高效、更灵活、更有针对性,让我们思路大开,从而实现创新与突破,这是思维积极的一面。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思维也一样,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不适的思维方式能成为我们的绊脚石,不但无法让我们进步,甚至可以将我们拉向深渊,让人生跌入谷底。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作《理想国》里有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

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待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高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最初他会感到眩晕,就如同我们从黑暗的电影院刚走出来一样,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于是,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知的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他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让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相信。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洞中之囚徒,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现实中的思维囚徒,坐井观天、管中窥豹这些传统的寓言故事都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情境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跟其经历、知识储备、所处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这就直接造成了其做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结果当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有的人会找个梯子翻越过去,有的人则会选择绕路而行,又有些人选择将墙推倒,也有人会选择在墙上挖一个洞,更有人会觉得无法跨越选择后退。这仅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选择,当然还有其他若干种方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案?哪种方案更优?很多人会从心态的角度分析,积极的心态会如何选择,消极的心态会如何选择。其实我们无法判定哪种选择更优,因为每个人所掌握的资源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忽略资源和目标而盲目地判定对与错是不明智的。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在资源和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面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在面对困难时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选择克服,而选择克服的人又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就像面对一堵墙时选择跨越还是绕路一样。我们的选择其实就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行为,而行为的依据则是思维。通俗来讲就是怎么想、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维是隐性的,指导行为;行为是显性的,是思维的体现形式。

决定个体成功的两大因素是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外部环境可以激发个体的发展和壮大,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与周围环境相匹配的成就,互联网大潮的到来造就了很多伟大的电商企业和企业家,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成就的事业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个体可以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促进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和发展。瓦特根据古罗马数学家希罗、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等多人的研究改良了蒸汽机,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独立的个体对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是很微弱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改变世界,只有很多个体组合起来才能对外部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思维虽然属于个体因素,但思维是将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融合,属于个体又超越个体。

也有很多人认为思维是思考的行为,也是一种行为方式,社会科学本就没有绝对的边界,姑且就将思维和行为作为单独的概念进行阐述。本书将重点关注影响个体内部因素的思维方式,以期读者能对思维方式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思维方式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个人的人生期望和价值。

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存在思维缺陷,但都发生过因为思维短路而做出荒唐事。即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维也并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思维缺陷,并努力改变。

思维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思维之深度在于潜藏、在于无形、在于纾困,思维之广度在于没有边际、在于无所限、在于突破。期望掌握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每个不同的思维视角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局限性。由于思维的复杂性及过于个性化的特点,无法穷尽所有思维方式,本书选择了笔者个人认为较为典型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论述。

本书通过对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困局、思维的破局三部分的陈述,希望能帮助读者打开心灵之门,寻求突破与改变,走出自己内心的洞穴。通过了解思维之深度和广度以及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发现自我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社会之美。

著 者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