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盲目偶像崇拜映射出的信仰危机

被称为“流行音乐之父”的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1992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一场演唱会,现场涌入7万多名观众,在整个演唱会过程中,有数千人因为见到自己的偶像而兴奋晕厥,其中又有23人意外身亡。杰克逊去世后,其歌迷接受不了偶像离开的现实,12人选择自杀。

几年前,一位13岁少女喊出“明星就是比父母强”“我爱明星比爱父母更多”,引发了一起家长亲手杀死女儿的人间悲剧。该事件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是不幸,也是悲剧,更是社会的隐痛。近年来,因盲目偶像崇拜导致的恶性事件,轻则使人生活沉沦,重则使人精神失常、自杀,造成了极其不好的社会影响,绝对不可小觑。就个体而言,盲目的偶像崇拜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就社会而言是意识形态缺失、信仰危机的具体体现。

崇拜是个体对自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源自人类对大自然不可知力的敬畏与崇拜。

偶像崇拜是个人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地强化或理想化。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则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和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冲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诸如偶像这类较远的人。

从学者们定义的相关概念来看,崇拜和偶像崇拜都属于中性词,没有好坏之说,也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虽然说崇拜是中性词,但崇拜的对象却能反映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对未来的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个人的人生历程来看,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偶像崇拜形成比较重要的两个阶段,是决定将来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儿童时,孩子崇拜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老师等身边人,而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崇拜的对象则慢慢转变为自己所关注领域的知名人物。

曾几何时,我们崇拜的对象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而现在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变成了明星、网红、富豪……下表是北京某中学学生偶像来源的调查表。

该调查取样495份,虽然涉及样本较少,地域范围、年龄范围都比较单一,不一定代表全国青少年,但其反映出的趋势还是让人咋舌。各种网红、娱乐明星和体育名星占偶像来源将近70%,而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较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或文学家只占比约14%。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现在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十分特殊的发展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区间,也是思维模式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发展,自媒体的泛滥给青少年带来了庞大的信息冲击,而很多信息中往往夹杂着功利主义、虚无主义色彩,青少年在心智发育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自我辨识、自我过滤,导致了他们对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的盲目认同,加之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了青少年错误的思维方式。

粉丝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一些搞盲目偶像崇拜的粉丝带来了灾难。粉丝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刷礼物、疯狂购物导致家庭破落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追逐商业化、娱乐化的互联网时代,部分机构掀起种种“造神”运动,一方面将各种明星、网红包装得完美无缺,各种“男神”“女神”,无不光芒万丈,极具“杀伤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素描,将目标粉丝精准定位,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信息轰炸,最大程度地压榨粉丝。

当很多人盲目进行偶像崇拜的时候,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弃了自己的本心,建立了错误的信仰,从而导致其人生道路走向平庸乃至沦落。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因此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辨析信息的真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就成为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