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困惑再现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

“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要你把用过的东西收好,你怎么总是这样!”

“我告诉你呀,这样的年纪,就是幼稚,要早睡早起,早读书晚反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知道吗?”

“我再跟你说一遍,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想着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亲人,他们都爱你……”

当你说出这些话时,是不是常常换来的是:

孩子的不解甚至充耳不闻呢?

当你每天都在唠叨的时候,可能你以为的强化作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理想。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引发冲突!

孩子可能会抱怨说:“再也不在家里说心事了!”“我偏要这样,不用你管!”

心理卡片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有一个关于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心生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结束,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会时常发生。

当然,唠叨是有“作用”的,减缓了唠叨者本人当时的焦虑,可惜的是对于孩子几乎没有意义。当孩子犯错时,成人会三番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最开始孩子的感觉是:感到内疚、心烦不安;唠叨之后,孩子内心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和行为。

家育心念

超限效应对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首先,平复心情,牢记您的目标。孩子犯错,有些家长容易被情绪“绑架”,对孩子进行情绪化表达,这样就会缺少理性沟通和表达,甚至会忘记“初心”,偏离最初沟通的目标,让亲子关系疏远,沟通无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大脑的左右半脑通常被称为“理性脑”和“情绪脑”。左脑主要负责“思考”,右脑则负责“感觉”。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大脑就会进入危机模式,负责情绪的右脑就会遮掩左脑的功能,会让人暂时关闭思考和判断能力。大脑的额叶负责处理工作记忆、执行命令、管理情绪、解决问题等。而位于大脑海马体末端的杏仁核则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和本能反应。如果家长处于情绪化状态,额叶就会与杏仁核断开,无法展开合作。只有人们在情绪稳定时,两个半脑才会分工合作。家长在情绪化之中,会容易出现过激的不当表述,激化孩子“战或逃”的反应。

其次,换个角度,确认孩子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承认孩子此刻的感受,无论是焦虑、悲伤、委屈还是愤怒等,家长需要做的是“如其所是”地去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去评判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遇到问题,成熟的家长常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视角来对待。家庭教育,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最后,家长清晰地表达要求,给出具体的引导。有些家长只会否定孩子的做法,简单粗暴地制止,却缺少正向的表述,少说一些“不要如何”的重复表述,多来一些“要怎样”的清晰阐述。当家长告别了唠叨,尝试就事论事,不偏离主题,同时看见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更有可能愿意沟通,愿意做出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改变只会逐渐发生。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表述指令,而非攻击性表述。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许我们可以不去居高临下,而是去看见孩子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激发孩子改变的内驱力,静待孩子的成长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