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

好雨知时节,

雨水节气易湿邪困脾,

蒙塞心窍,

注意防治多寐、消化不良等病症。

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然生木者

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

则散而为雨水矣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春季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雨水是反应降水现象的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此时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气温忽冷忽热。呈现出北方阴寒未尽,南方春意盎然的物候。雨水节气一般开始于每年的2月18日~20日。

雨水·三候

一候,獭祭鱼|指水獭捕捉到鱼后会将其排列在岸边,古人将此现象与祭拜联想在一起,仅是形容此捕鱼的物候现象。

二候,候雁北|雁,知时之鸟。指大雁随天地阴阳之气而南北往来,热归塞北,寒来江南,以适应气候。

三候,草木萌动|天地之气交而为泰,大地渐渐出现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故草木萌生发动矣。

雨水·食养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气候变化不稳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影响血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气血和畅,这样元气充沛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另外,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界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此时,应顺应天气的变化,跟着自然界的节奏来安排生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因此,雨水节气养生要晚睡早起,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

雨水节气,寒气始退,阳气生发,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还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原则是“上薄下厚”,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我们可以优先减上身衣物,但是下半身的保暖裤还要多穿一阵,谨防寒从脚下起。此外,减上衣时也不能忽略后背和腹部的保暖。因为人体背部及腹部分别有统摄人体一身阳气及阴气的督脉与任脉,雨水节气护住此处,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及寒性腹泻。

食甘健脾

雨水节气,调养脾胃非常重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是人机体健康的基础。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调养脾胃,应在日常饮食上根据“食甘健脾”的原则,适当多吃甘味食物,少食用酸味食物。生活中许多食物都属于甘味食物,如米面、山药、大枣、瘦肉、蛋类、牛奶、豆制品、水果等。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石榴等适当减少食用,但少酸或增甘不可片面理解,并不是绝对的不食、禁食,而是强调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减。同时,少吃油腻食品,减少对脾胃的损伤。

增添“芽”菜

雨水之后自然界地湿之气渐升,人体也处于生发状态。因此可顺应自然变化,饮食内容上增加应季的各类初生的“芽”菜,如豌豆苗、荞麦苗、萝卜苗、黑豆芽等,品尝春鲜的同时,为身体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饮品推荐花茶,如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可激发阳气、舒缓情绪、清香醒脑,非常适合缓解春困和春季情绪问题。

预防寒湿之邪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易困遏脾胃。同时湿邪属阴邪,黏腻重浊,难以祛除,所以雨水节气之后人们应当着重散寒祛湿,健脾益气。例如,做菜以温热为主,尽量不吃生冷、油腻,可放入少量花椒、胡椒、小茴香、生姜调味。同时,应尽量少吃辛辣食品或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损伤脾胃功能。

推荐膳食:山药金橘小米粥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小米50克,白砂糖适量。

食药物质:鲜山药100克,金橘20克。

【制作方法】

(1)山药去皮,切小块备用;金橘洗净、切开一分为二备用;小米洗净,备用。

(2)将小米与山药块、金橘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粥即可。

(3)可加适量白砂糖调味,不宜过量。

【功效】健脾养胃,行气解郁。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适用人群】适用于一般人群在春季做食养用,亦可调理由于肝郁脾虚引起的腹胀食少、神疲乏力、心烦易怒等症。

【膳食点评】金橘,形体小,呈椭圆状,个头与核桃相仿,肉质紧密,与外皮不易剥离,一般都带皮食用,带有柑橘类特有的清香味。其性温、味辛甘酸,具有行气解郁、生津消食、化痰利咽、醒酒的作用,是脘腹胀满、咳嗽痰多、烦渴、咽喉肿痛者的食疗佳品。

雨水·食治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雨量开始增多,自然界中的湿气开始增加,加之在春季,肝旺而脾弱,使脾的运化作用受到影响。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湿邪困脾,蒙塞心窍,引发多寐。

1.多寐

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眠。湿盛困脾导致的多寐常见以下表现,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头像蒙裹一层东西一样,上腹部胀满不舒,不欲饮食等。

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增加能燥湿健脾、醒神开窍、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南瓜、白扁豆、山药、薏苡仁、香菜、紫菜、小茴香等。尤其注意禁食肥甘厚味之品,以防脾胃过度运作,耗伤脾胃之气,出现形有余而气不足。此外,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过度消耗脑力,思虑过度,损伤脾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改变,多以脑力劳动为主,更易发生“春困”,出现嗜睡的症状,另外,“久坐伤肉”,脾主肌肉,四肢肌肉长期失于运展,脾胃失其所主,久则致脾胃虚弱。应劳逸结合,休息时间尽量在室外放松、运动。

推荐代茶饮:祛湿醒神茶

【材料准备】

食药物质:苍术6克、陈皮3克、茯苓12克、荷叶3克、石菖蒲3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材料加入沸水焖泡约20分钟,可反复冲泡至味淡。

【功效】健脾祛湿、开窍醒神。

【用法】每日一剂。

【适用人群】适用于湿盛困脾所导致的多寐、肢体沉重、头重如裹之人。

2.痞满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痰湿内阻脾胃,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痞满是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病症。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若出现以上腹部胀满不舒为主症者,都可以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饮食上应保持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餐。少吃刺激性(辛辣、醇酒以及生冷)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细软食物,做到食物多样化,保证食物温热时进食,细嚼慢咽。应在情绪平和时就餐。

推荐药膳:化浊山药粥

【材料准备】

主要食材:山药50克、薏苡仁25克、白扁豆25克。

食药物质:茯苓15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生山楂10克。

【制作方法】

(1)上述药材煎取药汁,备用。

(2)山药切片,薏苡仁、白扁豆洗净,加入药汁,共同熬粥即可。

【功效】化痰降浊,健脾祛湿。

【食用方法】一人份,可在节气内常规食用。

【适用人群】上腹部胀满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纳少,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苔厚腻,脉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