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家长伴护手册(高中段)
- 蔺秀云 牛红柳 王婉睿
- 1842字
- 2025-04-22 12:57:52
孩子说自己是同性恋,该怎么回应?
案例
平时乐观开朗的小诺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上网搜索着什么。爸爸妈妈询问的时候,小诺却欲言又止,似乎不知道怎么表达。在爸爸妈妈的多次关心下,小诺终于坦白了:“爸爸妈妈,我觉得我可能是同性恋,我喜欢上了一个同性的同学。”看到爸爸妈妈震惊的眼神,小诺说:“我知道你们可能不能接受,我也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反复核实后确认我就是同性恋。”甚至还劝说父母:“同性恋很正常,很多名人都是同性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听到小诺的这些话,小诺的父母既惊讶又无措,孩子真的是同性恋吗?作为家长的自己要做点什么呢?
解析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与性有关的信息和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尝试通过搜集网络信息、与同伴交流和尝试恋爱等方式形成自己的性认知,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可能与同性交往过密,对同性产生好感和依赖,甚至因此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其实,这也有可能是孩子将“同性恋”和“同性依恋”混淆了。
由于青少年对两性关系很敏感,异性之间的过密交往很容易引发同学的关注和议论,因而很多青少年会更倾向于与同性同学深入交往。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存在慕强心理,会对在外表、能力或人格品质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同性产生欣赏、爱慕倾向,进而发展为依恋心理。同性依恋是青春期孩子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性取向的认知逐渐成熟、稳定,这种现象可能就会消失。而同性恋则建立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对异性表示淡漠和排斥,对同性具有持久而强烈的好感及性欲。同性恋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影响,很难被改变。
因而,面对青春期孩子对自己同性恋倾向的认定,父母需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以更加包容、开放和耐心的态度帮助孩子逐渐对自我形成更加清晰理性的认知。
家教指导
不论孩子是同性恋还是同性依恋,当孩子认定自己是同性恋时,作为父母既不能漠视不理,也无须过度紧张。而是要正视孩子的性心理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积极帮助孩子更好地探索自我。
(一)看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主动袒露自己同性恋的倾向于孩子而言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这表明了孩子对父母有极大的信任。而父母如何回应孩子,也影响着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因此,面对孩子说自己是同性恋,父母需要冷静从容。
要认识到这可能只是孩子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是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当下情感状态产生的一种认知,并不能作为最终定论。同时,在给自己贴上同性恋标签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的内心也经历了良久的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倾诉其实也是在寻求帮助和安慰。这时就需要父母看到孩子内心的不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表达,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和自己一起面对压力,给予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
(二)引导孩子更有耐心地进行探索
性取向的确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体验的过程,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在情感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基于网络或同伴交流中获取的信息,盲目地给自己的性取向定位。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青春期性取向还处于探索中的未成型阶段,对同性产生好感和心理依恋可能是暂时现象,不要因此给自己贴上同性恋的标签,限制自己性取向的发展,而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索。
(三)鼓励孩子积极与男女同学交往
有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喜欢同性,可能是因为平时的人际交往范围较为狭窄,或者与少数异性的交往体验较差,因而主动避免与异性交往,导致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对异性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性心理发展的,对此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在与同性群体交往的同时,仍要保持和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体验,从而更加全面理性地认知自己的情感。
(四)引导孩子做好自我保护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上有强烈性冲动、心理上有强烈性好奇的阶段,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产生性行为的尝试。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论孩子的性取向如何,都应防患于未然,提早引导孩子做好自我保护,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的性行为。同时让孩子知道不论是什么程度的情感,都要保守底线,在未成年阶段不可以发生性行为。
(五)正确认识同性恋,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属于正常的性取向,同性恋绝不是疾病,更不需要矫治,它与个人的道德、品性和心理健康都没有关系,只要不妨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同性恋不应被视作异类或是有罪而受到指责和歧视。
父母需要正确认识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如果经过长期的观察,孩子在经历丰富的男女生交往体验后仍然只喜欢同性,确认其同性恋倾向,父母需要予以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