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吴越争雄
顾全武扎营运河以南,杨行密扎营运河以北。为阻挡淮北兵马南下,顾全武令水军在运河安置水栅栏,。杨行密见运河之中设有栅栏难以渡河,正踌躇不决,军师袁袭道:“今浙兵据于南岸,以栅栏相阻,主公若战于南岸,胜算难测;若诱敌至北岸,则可反戈一击。”杨行密即命台蒙、柯厚二将选拔水性好的士卒五百人,趁夜色昏暗拆除水栅栏。
南岸守卒见有人夜拆水栅栏,急报顾全武。顾全武对副将阮结说:“今夜杨行密命人夜拆水栅栏,阮将军以为当如何处置?”
阮结道:“军师罗隐临行之前曾给将军锦囊一只,今晚事发突然,何不扯囊一看。”
顾全武从怀中取去锦囊打开一看,有布帛一块,上书十六字,曰:“扼守咽喉,以逸待劳。据守河道,决胜南岸。”
阮结道:“军师之意乃是令我等死守南岸要害。”
顾全武点头道:“阮将军可令各营将士今夜整装待战,只要淮军渡河,立刻沿岸击之。”阮结依顾全武之命传令各营。
台蒙、柯厚二将半个时辰就拆下运河之上的水栅栏,引百余只小战船渡河。顾全武与阮结早已在岸边设下伏兵,待小船登岸,只见南岸伏兵四起,火把通明。台蒙、柯厚知道对方中计,立即率兵乘船北去。顾全武见淮兵大败,下令追击。阮结劝道:“军师锦囊曾言据守河道,决胜南岸,敌军虽败,也应扼守,不宜追击。”
顾全武道:“南岸已经得胜,自当追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命浙兵向北岸进逼。阮结苦劝无效,只得带兵随后。
顾全武带兵杀至北岸,连破淮兵营寨十五座,但所破营帐虽多,却未见淮兵大队。阮结道:“方才所烧三座大营,皆是空营,恐是中计。”
顾全武不觉倒吸一口凉气说道:“我也有此感,传令后队改前队,速速回营。”话音刚落,只听号炮连鸣,喊杀四起,杨行密率淮兵五万人马将顾全武团团围困,顾全武急喊道:“我等中计,各部速速突围!”一时间两军厮杀一团,台蒙、柯厚二将回马杀来,顾全武先挑台蒙,后刺柯厚,连诛杨行密帐下偏将七人,却被绊马索绊于马下。战至天明,杨行密生擒顾全武,阮结率五十军卒逃回杭州。
顾全武被生擒,钱镠惊怒不已,问阮结道:“何以如此大败?”
阮结答道:“我二人本按罗军师之计在南岸御敌,击败杨行密兵马数千,奈何顾将军乘胜追击,不肯固守南岸。在北岸破营十五座,不料都是空寨,此时方知中计,不过为时已晚,几经突围,顾将军生死不明。”
罗隐道:“苏州失守,危及湖州,杨行密士气正盛,不宜再战。”
钱镠问道:“军师可有良策?”
罗隐道:“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若使杨行密退兵,必用能言善辩之人,游说杨行密还兵北归。”
钱镠道:“此事我看非罗军师亲自前往,金银玉帛我都不爱,惟有顾将军跟随我征战多年,不忍舍弃,我愿以长子钱元僚为人质换回顾全武将军。”
罗隐道:“主公放心,下官此去定能说走杨行密,换回顾全武。”
于是罗隐奉钱镠之命,前往苏州游说杨行密。来到苏州大营,有士卒拦住盘问,罗隐道:“我乃镇海节度使钱镠遣使,有要事求见淮南节度使杨大人,烦劳通报一声。”小卒令其营外等候,自往中军通禀。少顷,小卒引一书生模样的文官来到营门外,这文官正是袁袭,罗隐行礼道:“在下罗隐奉我主钱镠之命,特来拜访淮南节度使杨大人。”
袁袭还礼道:“在下庐江袁袭,闻钱镠将军派使前来,特来迎候。”罗隐与袁袭来到中军大帐,只见堂上端坐一人,浓眉虎目,宽脸方口,头戴赤金盔,身披龙鳞火红甲,袁袭道:“罗先生,这位便是我家主公杨将军。”
罗隐赶忙躬身行大礼道:“镇海节度使钱镠麾下罗隐特来拜访将军。”
杨行密道:“既是钱将军之使,当为先生看座。”
罗隐坐定一边拱手说道:“我主钱镠闻杨将军威震淮北,又在淮南大捷,生擒大将顾全武,令人敬畏,特遣在下请和。”
杨行密道:“钱镠存心不正,有吞并江浙之心,我举义兵来伐,为何不来受降?”
罗隐道:“胜败未决,我主焉能来此投降?”
杨行密道:“既然不降,钱镠又凭什么与我议和?”
罗隐道:“在下此行,只为杨将军此番南征有十不利,所以甘为遣使,劝说两家议和。”
杨行密心中暗想,这罗隐好大的口气,敢言我出兵有十不利。杨行密道:“你可尽说我出兵之十不利,倘若说的有理,我愿议和;若是说的无理,我即取你性命!”
罗隐道:“我主出师讨贼有天子诏书,杨将军出师无名,恐被人疑与董昌有通谋之罪,乃一不利。将军居淮,我主居浙,井水不犯河水,杨将军首先发难,此二不利。淮北诸镇前番刚遭毕师铎、孙儒等辈战乱,而杨将军不思养生安民,却穷兵黩武,不得民心,此三不利。我主久居浙北,与民秋毫无犯,人心所向者乃钱镠,而非杨公,此四不利。将军南下,仅是渡河小船,那钱塘江水急浪大,我主隔江据守,那小船安能过江,此五不利。岭北马殷坐镇长沙府,此人孙儒旧部,与我主无仇,却与将军有恨,若是发兵相助,淮兵必败,此六不利。江浙水道蜿蜒,杨将军帐下大将朱瑾、李承嗣等人都是北方人氏,不习水战,此七不利。梁王朱全忠视公等如心腹大患,若是与我主首尾相应,恐江淮要易手他人,此八不利。两浙乃富庶之地,我主若是与公鏖战,兵马钱粮可供五年有余,而将军辎重难撑半年,此九不利。当初时溥曾引黄河故道之水大败梁王兵马。今两浙将士同仇敌忾,若引大江之水,亦与杨将军同付汪洋。此十不利。还望明公权衡利弊。”
杨行密听罢这一番话,心想这罗隐口出不凡,说话开门见山,句句在理。杨行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扭头看了看坐在一旁的袁袭。袁袭心领神会起身说道:“罗先生之言,却有道理,但不知钱镠怎样议和。”
罗隐道:“淮河之北尽属将军所有,淮河之南归属我主。馈赠将军黄金两千两,白银三万两,布帛玉珠更是不计其数。我主愿散落钱财,给江东百姓一世太平。”
袁袭听罢对杨行密道:“在下以为可和,请主公斟酌。”
杨行密心想若能得此厚赠,也不算枉来淮南,便对罗隐说道:“罗先生之言均可答应,还望先生回禀钱镠。”
罗隐道:“我主还有一事,未知将军肯纳否?”
杨行密道:“但讲无妨。”
罗隐道:“杨将军所擒顾全武,乃我主爱将,情同手足。我主愿用长子钱元僚为人质,换顾全武回营,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杨行密道:“罗先生请回复你家主公,钱镠既然如此爱将,我愿招令子为婿,永结秦晋之好,永不相负。”
罗隐闻言大喜:“既然如此,罗隐即刻回复我主钱镠,不负将军之托。”杨行密与袁袭遂送罗隐出营。
罗隐南归,此时钱镠已驻兵湖州。罗隐来到中军大帐面见钱镠,把苏州大营来回经过讲述一番,钱镠大悦,当即派罗隐与儿子钱元僚同往淮南结盟。钱元僚顺利娶到杨行密的女儿,并与其达成盟约。
董昌听说杨行密退兵,立即召集众臣说道:“杨行密不肯发兵,如今大势已去,越州危在旦夕。”
大将军李畅之道:“末将统领越州六军,愿为陛下与钱镠决一死战。”
董昌道:“大越罗平国成败与否全在将军!”遂令李畅之统率越州兵马三万余人,在越州北门列阵。
钱镠拥兵五万会集越州,两军阵前,李畅之手提银龙锁日砍山刀,出马喊道:“大越罗平国擎天大将军李畅之在此,尔等谁敢与我大战三百回合。”
钱镠阵中有老将杜陵答道:“贼将休狂,杜陵在此。”杜陵催马跃出,挥舞一杆昆仑槊直取李畅之,二将大战五十回合未分胜负,这边急坏了杜陵之子杜建徽。杜陵与李畅之交战正酣,忽闻耳畔有人喊道:“父亲且住,孩儿在此。”话音未落,杜建徽已杀至近前,杜陵调转马头回至阵中。杜建徽与李畅之大战十个回合,二马错镫,杜建徽一把将李畅之揪下战马,枪横马鞍,双手将李畅之举起摔出数米,李畅之顿时七窍流血命丧疆场。钱镠见越州主将被诛,下令击鼓进兵。越州守兵慌忙应战。半日厮杀,越军大败,钱镠率兵趁势攻城,越州失守。
越州失守,周围郡县皆纳降表归附钱镠。董昌反手捆绑押至钱镠近前,钱镠叹道:“我曾劝你官至郡王富有江浙,可传袭万代,你不听劝方有今日兵败之耻。”
董昌面带惭愧地说:“我昔日曾经提携将军,何不放我一条生路,以后我愿永世为民。”
钱镠怒道:“当初我兵临城下,你曾自言悔过谢罪朝廷。而大兵退后,你又反复无常二次造反,失信于天下。我能容你,上天不容!”即命将董昌押赴京师问罪。
当船行至一个叫西小江的地方时,负责“押送”董昌的将军吴璋突然拔出宝剑逼他自尽,曾经自诩圣人再世的董昌无比凄怆地说:“我与钱婆留自乡里起兵,我若称帝,必封他为王!何必非要置我于死地呢?”吴璋骂道:“反贼不自量力死有余辜,何贪生也!”,董昌无奈,只好投水而死。
钱镠得知董昌已死,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命人割下董昌的首级传示长安,同时夷灭了董昌全族以及附逆的伪臣,并掘开董昌祖坟,然后放上一把火,挫骨扬灰。
董昌称帝固然不对,钱镠赶尽杀绝未免过分!真没想到后世风评极佳的钱大王对于故主会如此怨毒。若论谋反,后来朱温胜董昌远矣,钱镠却不敢有半句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