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李存勖家破人亡 二

第177章 李存勖家破人亡 二

这时康延孝得到李嗣源命令,率三千精骑烧魏王粮队。军粮被烧传至魏王军中,五万将士人心惶惶。魏王退至渭南,大军粮尽,五万大军溃散过半,逃兵难止。太监李从袭语继岌道:“大事已去,福不可再,请王早自为计。”

继岌彷徨泣下,徐语李环道:“我已道尽途穷,汝可杀我。”

李环迟疑多时,乃语继岌乳母道:“我不忍见王死,王若无路求生,当卧榻踣面,方可下手。”

乳母泣白继岌,继岌面榻偃卧,李环取帛套颈,把他缢死。李从袭自往华州,也为都监李冲所杀。

李继岌死后,任圜与孟知祥奉命讨伐康延孝【康延孝阻杀魏王本是奉命行事,李嗣源却又杀人灭口】!

康延孝十分危急,带十几名骑兵逃奔到绵州,何建崇追上并抓住了他,任圜命用囚车运来。

孟知祥与任圜、董璋设酒宴聚会,令人把康延孝的囚车带到酒会上。孟知祥道:“您从梁朝脱身归顺,平定汴州节制陕郊,最近又领前锋平定剑门以外,回归朝廷后将授爵封勋巨镇尊官,谁能与您竞争!无奈您自己毁了功劳,成为三国时邓艾那样的人,我深深为您痛惜!”康延孝说“:我知道再大的富贵我也难以消受,郭崇韬是佐命元勋,辅助皇帝成就大业,不动干戈收获两川,特殊功业谁也比不上,他并没犯下什么罪行,却全家被杀,我这类人还怎么能保住头颅呢?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命该如此,还有什么话说呢!”

听了康延孝的一番话,孟知祥陷入了沉思:自己和郭崇韬交往莫逆,当自己陛辞李存勖时,李存勖曾以家人之礼招待自己,席间就提出让自己到成都后诛杀郭崇韬。念及与郭的多年交往,孟知祥没有答应,只说"等到了成都后观察一下,再做区处",结果自己还没到成都,便与老友天人相隔。现在想来,在自己婉拒李存勖时,恐怕已经让皇帝生疑了。

想到这里,孟知祥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时朝中使者带诏书来,下令将康延孝就地处死!

魏王李继岌死后,军中尚有两万余人,任圜率领他们回到洛阳,李嗣源闻讯大喜,在兴圣宫大会群臣。安重诲劝道:“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魏王命已归天,如今监国上逢天时,下得地利,中和人心,龙命当兴。臣等奏请监国登基。”

冯道也劝:“监国有尧舜之风,周公之德,功勋至极,贵为皇室,今承帝位上合天意,下应民心,如久旱得甘露,四海定神针,叩请吾主登基。”冯道伏地叩拜,殿上文武众臣纷纷跪倒,请李嗣源登基。

李嗣源面带苦色说道:“先帝尸骨未寒,魏王客死他乡,我当先祭庄宗,从简登基。”众人一听齐声高呼万岁。

公元926年四月丙午,文武百官随监国李嗣源身着白素祭奠庄宗灵柩。祭奠礼毕,李嗣源加冕受册,百官易朝服称贺。

李嗣源称帝时,霍彦威、孔循等人都认为唐朝气数已尽,建议他更改国号。李嗣源道:“我十三岁便事奉献祖(李国昌),后来又追随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随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参与了几乎全部战争。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岂有同宗异国的道理。”他命群臣再议。吏部尚书李琪奏称:“若更国号,则先帝便与国家没有了关系,那他的梓宫当如何安放。这不仅让殿下有负三世君恩,我们做大臣的心中也难以自安。”李嗣源遂不改国号,仍旧称“唐”。

李嗣源登基之年已是五十九岁,谥为明宗,改年号为天成元年。李嗣源颁诏降旨,废除伶官所担诸职,处死景进、史彦琼等伶党。裁革宫中宦官,遣散后宫嫔妃宫娥千余人。明宗李嗣源从俭治廉,丞相豆卢革身为首相勾结伶官荒废朝政,被贬辰州刺史;户部尚书孔谦贪赃枉法兼并民田,被斩首洛阳街市,抄没家产。又为郭崇韬、朱友谦二人平反昭雪,大赦天下。吴、越、荆南、楚、闽南方五侯皆遣使入朝称贺,向明宗称臣。

李嗣源降旨封长子李从荣为秦王;次子李从厚为宋王;养子李从珂为潞王,镇守重镇潞州。安重诲年轻有为封左丞相,冯道老成持重为右丞相,官拜枢密使执掌朝政;驸马石敬瑭官拜河东节度使;孟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其余众臣也皆有封赏。

刘后与存渥奔晋阳,途次昼行夜宿备历艰辛。刘后恐存渥分离,索性相依为命献身报德。存渥见嫂子多姿风韵不减,乐得将错就错,与刘后结成露水缘。及抵晋阳,李彦超不纳存渥,存渥走至凤谷被部下所杀。刘后无处存身,没奈何削发为尼,就把怀金取出筑一尼庵,权作羁栖。偏监国嗣源不肯轻恕,竟遣人至晋阳刺死刘后。一代红颜到此收场。【刘后夫死子亡,既已出家,李嗣源又何必斩尽杀绝?】

李嗣源即位后,励精图治,不事畋游,不耽货利,不任宦官,不喜兵革,志在与民更始,共享承平,所以四方无事,百谷用成。唐主与宰相等从容坐论,谈及乐岁,亦自觉有三分喜色。冯道在旁讽谏道:“臣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道出井陉,路甚险阻。臣自忧马蹶,牢持马缰,幸不失坠。及行入坦途,放辔自逸,竟至颠陨。可见临危时未必果危,居安时未必果安,行路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呢!”听冯道语,唐主点首称善,又接口问道:“今岁虽是丰年,百姓家丰足否?”冯道曰:“凶年患饿毙,丰年伤谷贱,丰凶皆病,惟农家如是。臣尝记进士聂夷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语虽鄙俚,却曲尽田家情状。总之民业有四,农为最苦,人主最应体恤呢。”

唐主甚喜,命左右录聂夷诗,时常讽诵,差不多似座右铭,且因自己年逾花甲,料不能久,每夜在宫中沐手焚香,向天叩祝道:“某本胡人,因天下扰乱,为众所推,权居此位,自惭不德,未足安民,愿天早生圣人,为生民主,俾某早得息肩,乃是四海的幸福了!”或许老天真的被感动了,就在李嗣源当皇帝期间,赵匡胤出生了,后人有诗咏道:

敢将诚意告苍穹,

一片私心愿化公,

夹马营中征诞降,

果然天意与人同。

李嗣源对贪污非常痛恨,继位之后惩治贪腐毫不留情。汴州仓吏因贪赃被查处,其中涉案的还有史彦珣。史彦珣是功臣旧将之子,又是驸马石敬瑭的亲戚。王建立为其求情,希望能减轻处罚。李嗣源道:“王法无私,岂能因为是亲戚而徇情。”他下令将史彦珣在内的涉案官吏全部处斩。

供奉官丁延徽谄事权贵,因监仓自盗而下狱。侍卫使张从宾等朝中权贵多为他求情,皆被李嗣源拒绝。李嗣源对张从宾说:“丁延徽拿着我的俸禄,反而偷盗我的仓储财物,论罪当死!别说是你,就算是苏秦复生,也不能说服我给他减刑!”最终,丁延徽被处死。

朝廷易主,庶政维新。后人有诗叹曰:

得国非难保国难,

霸图才启即摧残;

沙陀派接虽犹旧,

毕竟雍陵骨早寒!

李嗣源即位以后,称明宗皇帝,改元天成元年,立淑妃曹氏为皇后,立子李从荣为太子,封冯道为平章事,封婿石敬瑭为六都卫副使,封郭从谦为景州刺史。郭从谦既至景州,唐主遣使诛之,夷其三族,以其叛庄宗之故也【郭从谦叛庄宗得死,保庄宗也得死,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正如康延孝阻杀魏王一样】。

李嗣源不知书,四方奏事,统令安重诲旁读。重诲亦不能尽通,因奏请选用文士,上供应对。乃命翰林学士冯道、赵凤,俱充端明殿学士。端明学士的职位,向无此官,至是创设。重诲自恃功高,未免挟权专恣,盈廷大臣,从此侧目【奈何不以郭崇韬为鉴!】。这且慢表。

再说契丹皇帝阿保机,自从在沙河败退后,一直不敢入侵中原,并且在同光年间和后唐通好。后唐自然冰释前嫌以礼相待。后来阿保机出征渤海,进攻扶余城,恰逢后唐使臣姚坤出使契丹,通知新皇帝即位。阿保机问姚坤:“我听说中原现在有两位天子,是真的吗?”姚坤回答说:“当初魏州发生军变,朝廷派李嗣源前去征讨,谁知洛阳突然发生了变故,皇帝骤然驾崩,李嗣源率兵返回河北,因为众望所归,现在已经登基很久了。”

阿保机闻言色变,突然起座,仰天大哭:“晋王和我是结义兄弟,河南天子就是我兄弟的长子,也是我的侄儿,我早就听说中国发生了暴乱,正准备去帮助侄儿,谁知他竟然去世了!”说完又哭,哭完又说:“既然侄儿去世,你们应当派人和我商量,怎么能擅自称帝呢?”

姚坤说:“新天子统兵二十年,顺应天命,哪里还能拖延呢?”

阿保机还没有说话,大儿子突欲冲进来,准备驳斥姚坤,姚坤正色说:“既然是顺应天命,就顾不上小节。你自称天皇,难道也是巧取豪夺得来的吗”

突欲默不作声,阿保机这才和颜悦色地对姚坤说:“你说得有道理。不过,我听说我那个侄儿斗鸡走狗,嗜酒好色,任用奸臣小人,不爱惜人民,应该遭到报应,看来我得警醒了。”

过了一会儿,阿保机又说:“我和你们的新天子并没有夙怨,不妨和你们修好,只要你们将河北等地割让给我,我便不再南下侵略!”

姚坤说:“这件事我做不了主!”

阿保机说:“如果不肯割让河北,就割让镇、定、幽三州也行。”说完便从案上取过纸笔,让姚坤写下协议。

姚坤大声说:“我是来报丧的,不是来割地的。”说完后将纸和笔掷在地下,不肯书写。

阿保机将他拘住,不使南归。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