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杨贵妃之死 一
却说杨国忠生性风流,后来身居宰相之位,可他却娶了一个青楼女子。不过唐朝风气比较开放,这点倒也不算什么。有一次唐玄宗派杨国忠外出公干,古代交通不便,此去花费的时间较长。
杨国忠临行前,警告妻子要恪守妇道,不得与人私通,在得到妻子的保证后,杨国忠放心地去办事情。此去一来一回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等到杨国忠回家的时候,妻子居然怀孕了,肚子也很明显地凸起来了。
杨国忠顿时大怒,教训了妻子一番,还逼问奸夫是谁。妻子说没有什么奸夫,只是杨国忠走后日夜思念,每日晚上都能在梦中相会,因而才会怀孕。
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简直就是忽悠傻子,可是杨国忠居然相信。杨国忠不仅赏赐了妻子,还在朝堂中炫耀此事,群官表面上只能附和,谁让人家是宰相呢,不过私下里难免嘲笑。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兼左右相,独掌朝权擅作威福,内外各官莫不震慑,惟有安禄山不肯服气。他因为李林甫狡猾胜过自己,所以心怀畏忌;而杨国忠是平日所狎,现在虽然专权用事,安禄山却全不在意。
听说杨国忠为相,各藩镇都遣人往贺,安禄山独不贺。杨国忠大怒,密奏玄宗道:“安禄山本系番人,今雄据三大镇殊非所宜,当有以防之。”实事求是地说,那时候的安禄山或许居功自傲,但未必有谋反之心,而且杨国忠根本就没有找到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因此唐玄宗听后只当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对唐玄宗说:“你招安禄山进京,他一定不敢来。”唐玄宗便听从杨国忠的建议,召安禄山入朝进行试探。
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奇怪,杨贵妃为何不帮助族兄,而帮助养子?)安禄山即日骑马入朝面圣。玄宗大喜道:“人说你未必来,朕独信你肯定来,今果然。”安禄山涕泣道:“臣本番人,蒙陛下宠擢至此,粉身莫报。杨国忠想要把我害死,为臣的死期快到了。”玄宗抚慰道:“朕自知,汝无虑也。”是夜留宿内殿。
安禄山次日入见杨妃,杨妃赐宴深叙。安禄山道:“儿非不恋母,但势不可久留,明日便须辞行。”杨妃道:“我也不敢留你,明日辞朝后速走勿迟。”安禄山点头会意。次日奏称边镇重任,不敢旷职,告辞回镇。玄宗允奏,亲解御衣赐之。禄山涕泣拜受,即日出京,不日到镇。
从此唐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凡是有说安禄山谋反的人,唐玄宗就命人将他缚送范阳,听其究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向唐玄宗奏报安禄山谋反了。
不过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安禄山后来起兵反唐时,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以此为自己的反叛行为争取一点正当性。
这年六月,安禄山之子安庆宗要在长安迎娶宗室女荣义郡主,唐玄宗亲自下诏要安禄山进京观礼,安禄山却称病未往。
仅仅过了一个月,安禄山请求由22名蕃将率领6900名士兵到长安献马3000匹,一下子就派了近7000人进京,这显然不是一般的进献。
史书认为,安禄山“欲袭长安”。
这一次,唐玄宗终于有所警觉,他派宦官冯神威携手诏到范阳,向安禄山发出最后的邀请。唐玄宗在诏书中说:“朕为卿在华清宫新作了一处温泉浴池。”
此时,阴谋已经暴露在阳光下,安禄山以睥睨之态坐着,不愿挪动肥硕的身躯,只是轻描淡写问了一声:“圣人安稳。”紧接着,他冷冷地说道:“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热诣京师。”
冯神威还来不及说话,就被人拖了下去,数日后遣返长安。回到京城后,他哭哭啼啼地对玄宗说:“我差点儿就无法回来见陛下了。”
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唐玄宗紧急处置了在京的安禄山一党,但为时已晚。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当时奏事官正好从长安回到范阳,于是安禄山伪造了一份唐玄宗的诏书,拿给手下的将领看,并对他们说:“皇上颁布密旨,让我入朝讨伐杨国忠,各位将领需要听从我的调遣。”众将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惊讶,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
当时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太平盛世,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了,当听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很多官吏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城逃命。叛军非常顺利地前进,只用了三十五天时间便进入河南境内,并很快攻占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
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巧名将封常清入朝拜见皇帝。皇帝问他:“安禄山反叛,谁可以征讨?”
封常清主动请缨,表示将赶赴洛阳,招募骁勇之兵,拿下安禄山的人头。玄宗大悦,遂以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募兵东讨。
同时,玄宗任命另一位名将高仙芝为元帅,边令诚为监军,继封常清之后出潼关讨贼。
多年以前,高仙芝还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将领,封常清是他的部下,边令诚是他的监军。三人在西域相识,共同经历了一次长途奔袭的战役。那场战役之后,高仙芝取得大胜,名扬天下;封常清辅弼主将,多有战功;边令诚向皇帝宣扬战果,使高仙芝升任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三人再度相逢,可是一切都变了。
封常清在洛阳招募的都是些市井之徒,根本无法抵抗安禄山的“渔阳突骑之师”。数败之后,他西奔至陕郡,路遇高仙芝。他知道自己轻敌,才会遭致大败,于是告诉高仙芝战况,劝说其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到达潼关之后,玄宗因封常清战败,削其官爵,让他以平民身份在军中效力。高仙芝不愿埋没其才华,不惜违抗君命,让封常清穿着黑衣,巡视军队。
封常清虽被撤职,依然向皇帝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面圣的机会,进献讨贼之策。但他派遣的使者从来没有得到皇帝的接见。虽然长安近在眼前,封常清却发现他离皇帝隔了十万八千里。
同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还有高仙芝。当时,得宠于天子的边令诚变得飞扬跋扈,对军务指手画脚。高仙芝治军严格,自然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他在西域大小战役,从来都是专断独行,怎么到了关中,就感觉处处掣肘。他不相信,一个数次立过大功的将军,还会比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军吗?
但在玄宗心里,将军还真比不过宦官。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很早就开始宠幸内臣,委国务于宰相。边令诚借皇帝之威,越发骄纵,想要夺取军权,主帅不听话,他就进构谗言,歪曲事实,将个人喜恶夹杂其中,最终激怒玄宗要拿高、封二人开刀。
其实,从高仙芝、封常清踏入京城那一刻起,他们就进入了一个由皇帝、宰相、宦官、群臣之间互相牵扯的关系网。在西域,很容易就可以分清敌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崭露头角;而在长安,处处都是朋友,处处也都是敌人,必须得隐藏自己的锋芒。
退守潼关虽暂时无法消灭叛军,但至少保障了唐朝的一息尚存。可在皇帝看来,退守就是失败,失败就要有人担责。
一天,驻守潼关的高仙芝外出回来,看到了一幅杀气腾腾的画面:边令诚手拿敕书,面容阴鸷,背后站着一百多名陌刀手,他的身前有一张草席,上面躺着封常清的尸体。
临死之前,封常清表现得十分坦然,因为他早就抱了赴死之心。他拿出早早就写好、却一直无法上达天听的《谢死表》,托边令诚之手交给皇帝。在表中,他希望玄宗能够将自己斩首,以谢诸将;也希望能够得到玄宗的亲问,制定讨贼的方略。他对边令诚说:“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看到封常清的结局,高仙芝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这时,边令诚开口说话了:“对于御史大夫(即高仙芝),皇上也有诏命。”随即,便把高仙芝的罪状念了一通,什么畏战退兵、克扣军粮、动摇军心等等。
听到这里,高仙芝知道,定然是边令诚在皇帝面前给他罗织了这些罪名,于是他喊冤道:“我退兵是有罪,虽死不敢推辞。可是说我克扣士兵赏赐和军粮,这是诬蔑!”接着,他对着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三军在此,你难道不知道吗?”
明知是小人作祟,毕竟圣命难违,高仙芝只有赴死。行刑前,他看着封常清的尸体感慨道:“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就是命吗?”随后,高仙芝被诛。
一日之间,两位名将身死,自毁长城莫过于此。
却说长安外面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卡,就是潼关,潼关是出了名的易守难攻,这时杨国忠就跟唐玄宗说,应该让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迎敌。放着好好的优势不用,非要出去迎敌,这不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死么?哥舒翰也跟唐玄宗说,不能这么干!可是在杨国忠的一番操作之下,唐玄宗严令哥舒翰出潼关。此前名将高仙芝、封常清拒绝奉此乱命,竟被处以死刑;哥舒翰明知必败,也只好奉命,果然丢掉了长安最后的屏障——潼关。
消息传入长安,唐玄宗大吃一惊,他很清楚叛军很快就要攻入长安,而长安兵力不足,根本无法与叛军对抗,如果从外地调遣兵马,一时也无法赶到。唐玄宗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没有一个能够提出应对的办法。最后杨国忠提议去成都避难。唐玄宗犹豫很久拿不定主意。杨国忠又派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进宫去劝说唐玄宗和杨贵妃。
唐玄宗考虑之后,决定接受杨国忠的建议。他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召入宫中,命令陈玄礼悄悄地把士兵集合起来,同时准备九百多匹良马。陈玄礼是唐玄宗的心腹,很快完成了任务。
临走的前一天,杨国忠带着一群士兵来到当时的国库。唐玄宗问他准备做啥?杨国忠说要把长安的国库给烧了,不能留下一分一毫给叛军。唐玄宗对杨国忠说:“别烧!叛军到了长安,如果得不到钱粮,一定会抢劫无辜的百姓。朕对不住百姓,把粮仓留下给他吧,只要叛军善待朕的子民就行。”
第二天一大早,唐玄宗就带领杨贵妃、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及部分皇子皇孙、后宫嫔妃,还有杨国忠和陈玄礼等大臣,乘车出皇宫西门向西逃去。一路上杨国忠过河烧桥,李隆基责备道:“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要高力士把火扑灭再赶上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