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地情韵与绝域之音: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论
- 王贵禄
- 3096字
- 2025-04-24 17:44:29
一 散文的概念与艺术散文的特质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有“文”“笔”“古文”“散文”等多种称谓。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列了十六种散文子文体,而这些子文体多是实用性文体,可见散文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都与文人的公务或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对诗文的分类采用了简分法,以“韵”的有无作为区分诗文的标准,散文属于“无韵”的文体,这说明散文是一种极灵活的文体,不受格律束缚。唐宋时期散文被看作是与骈文相对立的“古文”,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散文运动。散文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刘锜赠官制》。明清两代散文称谓已较为通行,如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孔广森《答朱沧湄书》、袁枚《胡稚威骈体文序》等均使用了散文名称。在古代,散文概念显然经历了一个内涵逐渐丰富而外延逐渐缩小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散文文体同各种实用性文体相分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宣告了文学散文的确立。
新文学更注重对文学散文的探讨与实践,涉及文学散文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理论认知,还是在创作领域,都表明其对散文文体的特别重视。1917年,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指出,“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1]刘半农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新文学中的散文是注重文学性的散文,这也为其后的理论探索奠定了基调。20世纪20年代随着散文创作的兴盛,关于文学散文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周作人的《美文》是一篇宣言性质的短文,其认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2],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为文学散文的发展无疑在理论上起到了引领作用。随后,王统照提出“纯散文”的说法,胡梦华提出“絮语散文”的说法,强调散文的个性特征、艺术本性和唯美气质,他们这是试图将文学散文导向艺术散文。在周作人、沈从文、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散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主脉。20世纪30年代,小品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林语堂、钟敬文、李伯素等都对其有理论言说。如林语堂认为,“盖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西方文学所谓个人笔调是也”。[3]这就是说,小品散文无题材限制,议论、抒情、叙事皆可,而“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林语堂的观点受到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的批驳,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茅盾《关于小品文》认为小品文不应成为“小摆设”之类“麻醉性的作品”,而应该凸显其社会批判功能,这类小品文即杂文。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于散文概念的认识已趋于成熟,葛琴《略谈散文——散文选序》认为,散文是区别于报告文学、杂文的“抒情的小品文”,而叶圣陶、朱自清、唐弢等在《关于散文写作——答编者问》中指出,散文应该是包括杂文、小品散文和报告文学在内的广泛的文学散文。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散文的文体属性出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讨论,即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笔谈散文”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复兴散文”。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讨论中,徐迟就提出狭义散文和广义散文的观点。徐迟认为,“有一些同志,说散文时限于抒情散文。殊不知抒情散文只是散文流别之一种。他们不注意狭义与广义的散文之分。他们所喜爱的抒情散文,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散文。另外,还有着广义的散文,种类甚多”,“广义的散文好比是狭义散文的塔身、塔基。狭义散文好比是广义散文的塔顶、塔尖”。[4]徐迟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难发现,散文概念广狭二义的说法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但也秉承了现代散文的艺术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这三股分流的态势而来。根据这个状况,我们认为,狭义散文是指艺术散文,而广义散文则是除了艺术散文之外,主要指杂文和报告文学,当然也包括信札、日记、笔记、祭文等。广义散文似乎又回到了文学性与非文学性散文相混杂的状态。
从这些简要的梳理可以看出,散文的概念是相当复杂模糊的,而散文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散文呢?台湾学者郑明娳认为,“我们可以说,现代散文经常处身于一种残留的文类。也就是,把小说、诗、戏剧等各种已具完备要件的文类剔除之后,剩余下来的文学作品的总称,便是散文”。[5]这种说法虽然能给人启发,但说得太过模糊,仍让人难以把握散文概念的确切内涵。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对散文的概念、基本特征做了这样的概括,“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6]在文学理论类著作中,童著对散文概念的阐释较全面清晰,但对文学散文的界定仍有商榷的余地,就是这个概念的所指仍太宽泛,在真正的研究中可能会产生歧义,故应将概念的所指缩小,即以“艺术散文”表示更为合理。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才是艺术散文呢?刘锡庆《新中国文学史略》有这样的说法,“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体篇章,即谓之散文。这样的散文亦可称之为‘艺术’(审美)散文,以强调并突出它高雅、纯正的艺术品位。”刘著明显继承了周作人的“美文”理论与林语堂的小品文理论,并有所取舍和发挥,对艺术散文的内涵揭示得较为严密。刘著同时对艺术散文的特质做了这样的说明,“自我性(所谓‘篇篇有我’、‘自我’成为艺术关照的‘对象’)、向内性(‘内’即内宇宙,人的感情、心灵世界,外部世界可以并应当反映,但它必须要经过感情的发酵、心灵的‘过滤’这个‘内化’过程)、表现性(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倾吐都是由内而外的‘表现’,虚实结合、内外相映,重‘写意’、求‘神韵’是‘表现’的要求)是这种艺术散文的审美特征”。[7]不可否认,刘著关于艺术散文的特质阐述得极有见地,特别强调了艺术散文的审美气质(即情感性)。傅德岷则将散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写实性、抒情性、随意性和时代性[8],这是就广义散文而言的,对艺术散文来说就更不例外。散文的写实性要求写实人、实事、实物、实情;散文较小说、戏剧来说其抒情性更为强烈,作家充沛的感情往往见于笔端,而倾注于人、事、景、物的描述之中,这又是它区别于诗歌抒情的地方;散文的随意性表现在题材广泛、形式灵活、联想丰富和艺术技巧多变;散文的时代性则体现在迅速、敏锐地反映和表现在时代生活上。
综合上述说法,我们认为,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与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艺术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散行文字作品;狭义散文则主要指艺术散文。艺术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家的情感、情绪和情思,以及现实境遇和生命体验的文学散文。艺术散文具有自我性、向内性和表现性的审美特征,体现着写实性、抒情性、随意性和时代性的艺术特质。艺术散文又可分为抒情性艺术散文、叙事性艺术散文和议论性艺术散文,这种分类当然是大致的,因为在很多艺术散文作品中,常常是抒情、议论和叙事并存的,很难截然分开。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当我们使用“西部散文”这个概念时,“散文”二字指的就是艺术散文,而不是指杂文、报告文学等广义散文。我们用了较大篇幅探讨散文的概念、源流、分类等,目的就是让读者获得这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