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古街淘宝

徽州古城,素以文房四宝闻名。青石板路上,还留存着昨夜细雨的痕迹,在熹微的晨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林潇竹一行四人,吃过了早餐就来到古街淘宝。

远远望去,街道两旁文房四宝店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鳞次栉比。这些店铺风格各异,却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店招或庄重沉稳,或灵动飘逸,无一不彰显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每家店门口都精心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文房用品,墨锭乌黑发亮,砚台形态各异,宣纸洁白如雪,毛笔笔锋挺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文房四宝的艺术殿堂。空气中,墨香、纸香、松木的清香以及淡淡的烟火气相互交织,谱写出一曲独属于徽州的文化乐章。

他们来到“胡开文墨庄”,斑驳的木门前,门楣上“千年松烟”的匾额在晨光中散发着神秘而幽远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往昔的辉煌。“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两黄金一两墨’?”乔墨溪兴奋地踮起脚,她那一头如瀑的银发梢不经意间扫过柜台上摆放的精致锦盒,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喜的光芒。

见今天的第一波客人进门,老匠人胡师傅笑容满面地从柜台后迎了出来。他身材虽瘦小,却精神矍铄,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眼神中透着对自家墨品的自豪。

见林潇竹四人看得仔细,胡师傅微笑着,没有说话,而是小心翼翼地从锦盒中取出一块漆黑如夜的墨锭。这块墨锭造型古朴大方,表面光滑得如同镜面,在光线的折射下隐隐流转着神秘的光泽。

胡师傅将墨锭在砚台上轻敲三下,刹那间,清越如磬的声响在堂内回荡开来。那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山间清泉流淌,又似林间鸟鸣婉转,瞬间惊起了梁上栖息的燕子。燕子扑腾着翅膀,在屋内盘旋几圈后,欢快地飞向了远方,似乎也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

方雪晴眼睛一亮,突然兴奋地握住林潇竹的手腕,将他拉到工作间角落。那里整齐地堆放着几十个陶瓮,瓮口封着桑皮纸。“松烟取烟瓮。”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发现宝藏的喜悦。她的指尖轻轻触碰瓮身,手上的梅印在昏暗的角落里微微发亮,宛如一颗闪烁的小星星。“你看这排列——北斗七星的方位。”

胡师傅听到这话,不禁惊讶地看了她一眼,眼中满是赞许:“姑娘好眼力啊!这是我们家祖传的‘七星聚烟阵’,每瓮取不同时辰的松烟,时辰不同,松烟的品质也大不一样呢。”说着,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最近一个瓮的桑皮纸。一股浓郁而醇厚的松香味扑鼻而来,黑色絮状物在晨光中竟泛着神秘的紫芒,犹如梦幻般的景象让人惊叹连连。“寅时头道烟,那可是画龙点睛之品,用来书写作画,笔墨神韵都能提升不少呢。”胡师傅自豪地介绍道,言语间满是对自家传统工艺的骄傲。

林潇竹好奇地问道:“胡师傅,这取烟的时辰为什么这么重要呀?”胡师傅笑着解释道:“小伙子,这松烟啊,不同时辰采的,受天地灵气不同,做出来的墨自然也就不一样。寅时天地间最为静谧,松烟纯净,做出来的墨质地细腻,色泽纯正,书写起来流畅顺滑,韵味无穷呐。”

乔墨溪眨着大眼睛,凑上前去:“胡师傅,那这墨还有别的讲究吗?”胡师傅乐呵呵地说:“这墨讲究可多着呢!从选松、烧松、取烟,再到和料、制墨、晾墨,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就说这和料吧,松烟、胶、香料的比例都有严格要求,多一分少一分,那墨的品质都会受影响。”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对徽墨的制作工艺越发好奇。胡师傅见状,索性详细地向他们展示徽墨的制作过程。他先带着大家来到取烟的窑洞,里面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还残留着松木燃烧后的气味。胡师傅指着窑洞上方的烟囱说:“这松烟啊,就是从这烟囱里飘出来,然后顺着管道收集到那些陶瓮里的。”

接着,胡师傅又带四人到后院观看和料制墨的过程。几名匠人师傅将松烟、胶和香料按照精确的比例倒入大缸中,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反复捶打、揉匀。他们一边干活一边说:“这捶打和揉匀可得花不少力气和时间,得让各种原料充分融合,墨才能好用。”

看了一圈回到前店,齐铮选择各种墨锭装满了一纸箱。胡师傅问:“小姑娘,你这是要回去开店吗?寻常写字怎么用得了这么多?”齐铮笑着说:“我家有个大才子,这些恐怕还不够他一年用呢!”林潇竹当场傻了眼,方雪晴和乔墨溪却向齐铮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好墨当然要配上一方好砚台。歙砚作坊里,凿石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激昂的劳动交响曲。齐铮蹲在溪边,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纹理清晰可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她的指尖轻轻抚过一块刚开采的眉纹石料,石料上的天然纹路如水波荡漾,细腻而优美,与她耳后的琴弦纹竟有七分相似,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她打造的礼物。

“要雕云龙戏珠?”林潇竹笑着凑过来,他的呼吸轻轻喷在齐铮的颈间,带着一丝温热。齐铮罕见地没有躲开,反而抓住他的手按在石料上:“感受纹路走向。”在石料的冰凉触感下,林潇竹竟感觉到有细微的脉动,仿佛这块石料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物,在静静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时,一位老匠人笑着捧出一方成品歙砚,这是“金星歙砚”。砚台的砚堂中央,金星在阳光下闪烁,宛如困在石中的星辰,璀璨夺目。方雪晴眼睛一亮,突然摘下发簪,在砚池边缘轻刮,簪头顿时染上金粉——原来那些“星辰”是真金。这神奇的一幕让众人惊叹不已。

乔墨溪兴奋地叫道:“哇,这也太神奇了!老匠人师傅,这歙砚上的金星是怎么形成的呀?”老匠人笑着解释道:“姑娘,这金星啊,是石头里含有的硫化铁等矿物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这些金星不仅好看,还能增加歙砚的研磨性能呢。”

林潇竹好奇地问:“师傅,那歙砚的制作工艺一定很复杂吧?”老匠人点点头,说道:“那可不简单!首先是选料,要从众多的石料中挑选出质地优良、纹理美观的石头,这可得有一双好眼力。然后是制坯,把石料切割成合适的形状,初步打磨出砚台的雏形。接着就是雕刻,这可是最关键的环节,雕刻师得根据石料的纹理和形状,精心设计图案,再用各种雕刻技法,把图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砚台上。最后还有打磨、上蜡等工序,这样才能让砚台表面光滑细腻,色泽温润。”

说着,老匠人拿起一块半成品歙砚,开始现场演示雕刻过程。他手持刻刀,眼神专注而坚定,下刀稳准狠,每一刀都恰到好处。只见他的刻刀在石料上轻快地游走,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云龙便出现在砚台上。龙身蜿蜒盘旋,龙须飘逸灵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在与老匠人的交流中,他们还了解到歙砚的历史。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在古代,一位猎人在山中打猎时,偶然发现了一块石头,用它磨出的墨汁润滑细腻,书写起来流畅自如。后来,人们便开始开采和制作歙砚。随着时间的推移,歙砚以其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纹理缜密、发墨如油等特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乔墨溪选购了一方砚石毫无瑕疵、造型古朴大方的手抄砚,又向店家定制了一个大肥猪造型的墨海,这回是店家陪着林潇竹一起翻白眼。

在街上随便找了一家饭馆点了当地毛豆腐等特色菜肴吃过午饭,几人又特意去观摩宣纸的制作。宣纸坊里飘着檀皮清香,那是一种淡雅而清新的香气,让人闻之心情愉悦,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消散。乔墨溪整个人扑在纸帘上,眼睛紧紧盯着老师傅手中的纸帘,看着他将浆水荡出完美的波纹。

“这帘子是用什么编的?”乔墨溪好奇地捻起一根纤维,向老师傅问道。老师傅笑答:“姑娘,这帘子是用千年古藤与少女长发编的。这千年古藤韧性好,少女长发柔软细腻,编出来的帘子才能均匀地捞出纸浆。”说着,他还瞥了眼乔墨溪垂落的银发,眼神中带着一丝笑意。

乔墨溪调皮地说:“老师傅,那我的头发够不够长,能不能用来编帘子呀?”老师傅哈哈大笑:“姑娘这头发又长又漂亮,要是舍得,肯定能编出好帘子!”众人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林潇竹笑着问:“老师傅,这宣纸的制作工艺肯定也有很多讲究吧?”老师傅点点头,说道:“那当然!这宣纸的制作,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出来,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呢。首先是原料采集,我们选用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这两种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漂白等多道工序,才能处理成纯净的纤维。然后是打浆,把处理好的纤维放入石臼中,用杵臼舂捣,使其成为均匀的纸浆。接着就是捞纸,这可是最关键的一步,师傅们手持纸帘,在纸浆池中轻轻舀起,使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纸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纸膜。这捞纸的手法可有讲究,力度、角度都得恰到好处,不然纸就不均匀了。然后是压榨、烘干等工序,经过这些工序,一张洁白如雪、质地柔韧的宣纸便制作完成了。”

说着,老师傅开始现场演示捞纸的过程。他熟练地拿起纸帘,轻轻放入纸浆池中,然后巧妙地晃动纸帘,纸浆便均匀地附着在纸帘上。他动作轻盈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

林潇竹正试笔,他拿起一支狼毫笔,蘸上墨汁,在玉版宣上划出“梅鹤”二字。墨迹未干,纸面突然浮现暗纹——竟是埋入纸浆的梅枝与鹤羽。这神奇的效果让众人惊叹不已。乔墨溪突然抢过笔,在他画的鹤旁添了只歪歪扭扭的小猪,惹得众人哄笑。

齐铮笑着说:“乔墨溪,你这画的是小猪还是怪物呀?”乔墨溪不服气地说:“这是我独创的艺术风格,你们懂不懂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回荡在宣纸坊里。

在与老师傅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宣纸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洁白、耐用的纸张。有一天,他在山里看到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树皮被水浸泡后,变得柔软而洁白。孔丹受到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用青檀树皮制造出了宣纸。宣纸以其“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夕阳的余晖洒下,老街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都反射着金光。林潇竹怀里抱着两箱子沉甸甸的文房四宝“这趟值了。”他深吸一口带着墨香的空气,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三个姑娘相视一笑,突然同时伸手——

方雪晴将梅印按在砚台背面,留下朵淡粉梅痕。那梅痕宛如一朵盛开在夜色中的梅花,散发着淡淡的诗意。乔墨溪用银发缠住笔杆,系了个复杂的结。她的银发在月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与笔杆相得益彰。齐铮则把无人机拍下的制作过程导入雷霄琴,奏出一段带着凿石声、捣浆声的旋律。那旋律悠扬动听,仿佛将一整天的所见所闻都融入其中,诉说着文房四宝的故事。

太阳未落,月已升起,四件文房之宝隐隐共鸣,宛如千年前的约定正在苏醒。

“吃过晚饭我们连夜登山吧,不误明早看日出!”乔墨溪提议道。

林潇竹觉得两腿一酸,眼珠一转说:“古城夜色最是迷人,我的意见还是先好好领略古城夜景,明早再登山选择在山顶住一晚正好后天早晨看日出。”

几个人一商量,觉得林潇竹的安排确实可行,于是就继续在古城里游逛。

夜幕完全笼罩了徽州古城,白日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古城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在月色下展现出别样的风姿。

月光如水,轻柔地洒在古老的城墙上,给那斑驳的砖石披上一层银纱,泛出清冷而柔和的光。城墙高大而厚实,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此刻在月色中更显庄重肃穆。

青石板路在月光下映射出朦胧的光影,高低起伏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边的店铺暖黄色的灯光,从门缝窗隙中溢出,为寂静的街道增添了几分温馨。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光影随之晃动,恍惚间,似能看见古时的行人穿梭其间。

远处的楼阁在夜色里轮廓分明,飞檐翘角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楼阁上悬挂的红灯笼,宛如点点繁星坠落人间,与天上明月相映成趣。湖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扑通”一声,打破平静,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许是哪家院子里的桂花开了,甜香混合着古老建筑散发的陈旧气息,萦绕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更衬出古城夜晚的宁静悠远,仿佛时间都在此刻慢了下来,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