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猷定研究现状及其文学史意义
王猷定(1599—1662),字于一,号轸石,又号槠厓,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书法皆擅。他是典型的遗民作家,一生颠沛流离,南北游走,早年家境富裕,明亡后曾被史可法征为记室参军,名噪一时的迎立福王之檄文即出自其手。后来南京沦陷,王猷定“绝意人世,日以诗文自娱”[1],前后寓居扬州十年之久,与钱谦益、周亮工、顾炎武、宋琬、毛先舒等人多有往还。晚年卒于杭州,幸得毛先舒、陆丽京等友人资助,方得以灵柩归里。由于生前穷困,其作品并未刊刻成集,卒后赖由友人周亮工等集资成集刊印,有《四照堂集》《王于一遗稿》《轸石文钞》《王于一文选》等存世。对于王猷定的文学成就,历来评价极高。如“天下言文章者,自虞山钱氏而外,皆推南昌王于一、归徳侯朝宗”[2]“自出机轴,为一家言”[3],等等。尤其是以《义虎记》《汤琵琶传》《李一足传》为代表的传奇性散文被赞为“力矫公安、竟陵之习,重开风气”[4],被黄宗羲称为“近日之琤琤者”[5]。遗憾的是,面对这样一位引领当时文坛风尚的文人,有关其文献记载却十分零散琐碎,现有研究成果为数不多,而且多集中在生卒年、交游、散文等方面,尚有许多可待挖掘和深入的空间。本书即尝试从王猷定家世、生平、交游、散文、诗歌及书法等研究角度对三百年余来王猷定的研究情况加以细致、深入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王猷定研究的可行性方向,以推进其研究的进展,丰富对明末清初文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