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串珠成链”的尝试——区域视角和关联史料

事实上,明初中琉关系研究不足自有其原因,史料匮乏是其主要的瓶颈制约。有关明琉关系的史料,若按国别划分,可大致分为中国、琉球、朝鲜、日本四个系统。其中,中国系史料又可分为《明实录》《明史》《使琉球录》和其他典籍四类。[78]对于明初中琉关系的记载,《明实录》大多仅列条目,记述过于简略。《明史》虽经归类、补充,但在记述上基本因袭《明实录》。《使琉球录》多记使琉经历、册封礼仪、琉球民俗等,对明初中琉关系少有涉及,且前期使录无存,现存最早者为嘉靖时期陈侃所作。而以《大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皇明四夷考》《西洋朝贡典录》《筹海图编》《琉球图说》《殊域周咨录》《续文献通考》《皇明世法录》等为代表的其他典籍中的相关记述与《明实录》相比大致相同,鲜有新意。琉球系史料主要有《琉球神道记》《奥摩罗双纸》(《おもろさうし》)《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琉球国由来记》《琉球国旧记》《久米村家谱》《历代宝案》等。其中,《琉球神道记》《奥摩罗双纸》《中山世鉴》中的相关记载甚少,主要以记述琉球的内部情况为主。《中山世谱》《球阳》基本因袭中国系史料。《琉球国由来记》《琉球国旧记》有少量记载,可补中国系史料之缺。《久米村家谱》侧重明中后期的中琉关系。《历代宝案》中涉及洪武、永乐时期的外交文书全部缺失。朝鲜系史料主要有《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春官志》《边例集要》《燕行录选集》《海东诸国纪》等。[79]朝鲜系史料多收录有中国系、琉球系史料不载者,价值较高,但相关记载的数量却极为有限。日本系史料主要有《善邻国宝记》《续善邻国宝记》《通航一览》《异国日记》《萨藩旧记杂录》《三国通览图说》《岛津家文书》《南浦文集》《南聘纪考》等,这些史籍对明琉关系的记载多集中于明代中后期,即便有部分涉及明初的,也大多是承袭中国系史料,做简要的脉络梳理。

然而,史料匮乏并不意味着无法进行深入研讨。众多研究成果表明,经过宋元时代的发展,时至明初,“东亚通交圈”越发成熟。当时的东亚海域内部联系紧密,存在着密切的人员、物资、文化、情报等的交流,形成了区域性的通交网络,是一个具有广泛关联性和联动性特质的有机体。[80]在此背景下,对明初中琉关系的解读就不能单纯局限于明朝和琉球两方,而是应该将之置于明朝初期与东亚其他国家关系演变的宏观视阈下进行整体性思考。而且,史籍中也确实存在着体现明朝、琉球、高丽、朝鲜、日本等相互关联和联动的“蛛丝马迹”,这就为我们转换研究视角,深入分析明初的中琉关系提供了可能。

基于此,本书尝试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并适当借鉴国际关系学中的“地缘政治”“错误知觉”等相关理论,依托相对丰富的中朝、中日等的关系史料,构筑起明初东亚关系的“宏观场景”,进而在东亚国家间关系普遍关联、联动的前提下,利用关联性史料线索,将奉天门晓谕、杨载凿空、李浩市马、梁民出使、地保奴移居、吕渊使日、柴山渡琉等重要交往事件“嵌入”其中,借助“宏观场景”,间接定位和诠释明初中琉关系的发展演变轨迹,以此呈现出立体、动态、系统的“明初中琉关系相”,凸显明初东亚区域秩序构建的复杂过程。

具体来说,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主要围绕洪武五年(1372)明琉国交的建立展开。首先,通过与其他海外国家的比较,说明明朝招抚琉球的相对滞后性。进而从“归道琉球”和“地位凸显”两个方面,探讨明朝招抚琉球的阶段性,认为阶段性的存在是造成招抚滞后性的直接原因。接下来,从当时明日关系的状况和即将北征的事实出发,论述明朝正式招抚琉球的意图:其一,树立藩屏与牵制日本;其二,强化正统与配合北征。最后,在“贸易取利”说和“竞争优位”说之外,从琉球中山面临的内外情势出发,对中山王察度响应明朝招抚,遣使朝贡的原因进行补充:一方面,是为了依靠明朝权威,强化王权;另一方面,是想借助明朝的威势,对抗涌入琉球的日本势力,巩固国防。

第二章主要探讨洪武七年(1374)李浩出使琉球。首先,对李浩“市马”是为获得马匹这一通说提出质疑。具体来说,从明初面临的马匹危机和琉球产马两方面,肯定李浩“市马”说的合理性,进而从市马数量、马匹质量、气候差异、饲养环境、时效性、安全性、保有率等方面对李浩“市马”说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细读《明太祖实录》中有关李浩市马的文本,李浩此行更多是满足琉球方面的需求,其本身的市马意味并不强烈。其次,论述洪武七年(1374)明朝的耽罗“索马”、琉球“贡马”与李浩“市马”的内在关联性。概而言之,从洪武五年至六年(1372—1373)东亚地区局势的波动着手,详细说明洪武七年(1374)明朝向高丽索要耽罗马,进而促成高丽征讨耽罗的原因,即探查高丽国内政局与促使高丽对元切割、摧毁反明势力巢窟与威逼日本事大服属。在此基础上,从情报传递的角度和明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分析洪武七年(1374)琉球中山王首次遣使贡马的起因及目的。接下来,结合洪武七年(1374)吴祯在“琉球大洋”捕获倭寇和同年中山王首次贡马两事件,论述朱元璋对琉球认知和定位的转换,并由此引出派遣李浩前往“市马”的意图,即羁縻琉球,防止琉球继耽罗之后成为反明势力在海外聚集的新巢窟。

第三章主要论述洪武十六年(1383)梁民出使琉球。首先,从洪武七年至十五年(1374—1382)东亚局势的演进出发,说明洪武十三年(1380)山南王朝贡对明朝东亚外交带来的潜在冲击。接下来,从文书类型、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对梁民携带的三通敕谕进行细读。单从敕谕文本看,梁民出使的意图是以“恩威并举”的方式,实现琉球三王对明服属。进而选取敕谕中的“赐印”和“市马”两个问题,深入探讨梁民出使并非只是针对琉球的外交行为,而是联动影响东亚整体地缘政治走向的战略举措。具体来说,探讨洪武时期册封成立所需的要素和印章本身具有的凭信特性可以看出,赐印并不能等同于册封,赐印是与下赐金符相互配合的,明朝形塑琉球中山在东海海域对明通交贸易窗口地位的手段,是明朝借助信用制度构建海域秩序的尝试。从出使前后明朝国内市马尚且正常运转出发,认为“市马”可能并非只是为了获得马匹。接着结合明朝对琉球认知的转换和高丽、日本产马的现实,论述市马的主要政策目标,即实现琉球三王朝贡,逼迫高丽倒向明朝,剿捕倭寇与震慑日本。

第四章主要聚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的“地保奴事件”。首先,对截至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对归附的故元宗室的处置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接下来,通过对《明太祖实录》中相关文本的细读,对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因“怨言”将地保奴移居琉球一事提出质疑,进而将“地保奴事件”置于明丽关系演进的视阈下进行考虑。具体来说,从“口宣圣旨”这一形式、不对高丽界定“铁岭”所指、铁岭置卫设站的意图、在高丽使者陈情后暂时停止收回四个方面,分析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经略铁岭的初衷,即限制高丽向东北面的扩张和威压高丽诚心事大。接着详细论述“地保奴事件”与铁岭经略后明朝转换对高丽政策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向高丽释放缓和双边关系的信号;另一方面,请求琉球代为探查高丽国内情报。

第五章相对系统地论述了永乐、宣德时期的明琉关系。首先从东亚国家关系的演进和明朝对外政策的转换着手,概括永乐前期明琉关系的特点,即明朝对琉球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与之相对,琉球却频繁朝贡,积极对明示好,具体事例有“山南王弟汪应祖”朝贡和永乐八年(1410)中山王主动遣使贡马。进而从永乐十五年(1417)明朝关联日、朝、琉的举动和永乐十七年(1419)吕渊借助琉球“引路”出使日本两方面,探讨永乐后期明朝东亚战略中的琉球角色。最后,论述宣德时期明朝三次派遣柴山出使,循序渐进地向琉球中山提出充当明日复交中介请求的过程。然而,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琉球中山不愿介入明日交涉,并一手制造了“八郎事件”,最终导致明朝借助琉球重开对日国交的政策以失败告终。


[1]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学界对《隋书》中“流求”的认知经历了五个阶段:(1)1868年以前:将“流求”认定为冲绳本岛的时期;(2)1868—1912年:从“流求”是冲绳本岛的固定观念中脱离而开始认定为台湾的时期,揭开这一序幕的是法国学者圣第尼;(3)1912—1926年:“台湾说”全盛的时期;(4)1926年至20世纪30年代:“冲绳说”“台湾说”争论期;(5)1965年以降:“冲绳说”再度显露头角的时期,主要契机是梁嘉彬《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的出版。参见[日]山里純一《『隋書』 流求伝について——研究史·学說の整理を中心に》,《琉球大学法文学部紀要 史学·地理学篇》1993年第36期。

[3]根据粗略统计,有明一代,到明朝贡的国家共有87个。其中,琉球总计朝贡295次,位居到明朝贡国的第2位,足见明琉关系的紧密程度。参见[日]野口鉄郎《中国と琉球》,東京:开明書院1977年版,第186—206頁;[日]大隅晶子《明代の東アジア世界》,《大妻女子大学比較文化学部紀要》2007年第8期;[日]中岛乐章《明代朝贡贸易体系的变化与重组》,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世界史中的东亚海域》,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页。

[4]方宝川、谢必震主编:《琉球文献史料汇编(明代卷)》,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93页。

[5]方宝川、谢必震主编:《琉球文献史料汇编(明代卷)》,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

[6]方宝川、谢必震主编:《琉球文献史料汇编(明代卷)》,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345页。

[7]方宝川、谢必震主编:《琉球文献史料汇编(明代卷)》,海洋出版社2014年版,第348页。

[8][日]小葉田淳:《中世南島通交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68年版,第80—81頁。

[9]陈武强、郭海东:《明代中国日本琉球三国关系与东亚国际秩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0][日]生田滋:《朝貢関係から見た明代中琉関係の变化とその意味》,载《第五回琉球·中国交渉史に関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南風原:沖縄県教育委員会1999年版,第1—12頁。

[11]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8页。

[12][日]岡本弘道:《明朝における朝貢國琉球の位置附けとその變化》,《東洋史研究》1999年第4號。

[13]前18次遣使见《附录一 明朝初期遣使琉球一览》,后16次遣使如下:正统八年(1443)余忭、刘逊,正统十三年(1448)陈傅、万详,景泰三年(1452)陈谟、童守宏,景泰七年(1456)李秉彝、刘俭,天顺七年(1463)潘荣、蔡哲,成化八年(1472)官荣、韩文,成化十五年(1479)董旻、张祥,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高澄,嘉靖四十年(1561)郭汝霖、李际春,万历七年(1579)萧崇业、谢杰,万历三十四年(1606)夏子阳、王士桢,天启三年(1623)萧崇基,崇祯元年(1628)闵邦基,崇祯六年(1633)杜三策、杨抡,崇祯十七年(1644)花煾,隆武二年(1646)闵邦基。

[14][日]宮崎市定:《洪武から永樂へ:初期明朝政權の性格》,《東洋史研究》1969年第27巻。

[15][日]檀上寛:《初期明帝国体制論》,载《岩波講座世界歴史》第11卷,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版,第303—324頁。

[16]李新峰:《论元明之间的变革》,《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

[17]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

[18][日]檀上寛:《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年版,第308頁。

[19]梁嘉彬:《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中:广益印书局1965年版,第347页。

[20]李玉昆:《中琉关系史研究述略》,《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徐恭生:《九十年代以来中琉关系史研究概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赖正维、李郭俊浩:《回顾与展望:中琉关系史研究三十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谢忱、谢必震:《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海交史研究》2020年第1期。

[21]日本学界对“冲绳学”的定义是:“一门专门研究与琉球相关问题的学问,其研究范围涵盖广阔,包括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诸多领域。”但是,正如徐勇指出的那样,“冲绳学”一词只是所谓的“琉球处分”的殖民同化的产物,其本质是否定上千年琉球国历史文化传统,否定琉球族人的身份权益的不平等的霸权话语,应以“琉球学”替代“冲绳学”,构建“自为一国”的琉球历史研究。参见徐勇《琉球学还是冲绳学——复兴琉球学的课题与前景》,《琉球远望》2016年3月号;徐勇、汤重南主编《琉球史论》,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19—340页。

[22][日]赤岭守:《琉中关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29期;[日]浜下武志:《沖縄入門——アジアをつなぐ海域構想》,東京:筑摩書房2000年版,第19—25頁;[日]高良倉吉:《琉球史研究をめぐる四〇年》,《沖縄文化》2006年第2期;[日]豊見山和行:《琉球列島の海域史研究序說:研究史の回顧と二、三の問題を中心に》,《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紀要》2006年第68期。

[23]杨冬荃:《中国招抚琉球史实考》,《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1期;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0页;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修斌、姜秉国:《琉球亡国与东亚封贡体制功能的丧失》,《日本学刊》2007年第6期;等等。

[24]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关系》,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9年版,第299—301页。

[25][日]高良倉吉:《琉球王国》,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版,第47頁。

[26][日]宮城栄昌:《琉球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版,第55頁。

[27][日]邊土名朝有:《琉球の朝貢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8年版,第32頁。

[28][日]真栄平房昭:《明朝の海禁政策と琉球——海禁·倭寇論を中心に》,《交通史研究》2008年第67號。

[29][日]幣原坦:《南島沿革史論》,東京:冨山房1899年版,第39—41頁。

[30][日]加藤三吾:《琉球の研究》上巻,佐世保:魁成舍1906年版,第17頁。

[31][日]伊波普猷:《孤島苦の琉球史》,東京:春陽堂1926年版,第56頁。

[32][日]三国谷宏:《明と琉球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38年第3巻。

[33]郑樑生:《明代中琉两国封贡关系的探讨》,载《中日关系史研究论集(一)》,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34][日]宮城栄昌:《琉球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版,第57頁。

[35][日]高良倉吉:《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王国》,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版,第22頁。

[36][日]東恩納寬惇:《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東京:帝國教育會出版部1941年版,第309頁。

[37]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关系》,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9年版,第301—302页。

[38][日]蔭木原洋:《洪武帝初期の対琉球政策——馬·高麗·納哈出を通して》,《東洋史訪》2008年第14期。

[39][日]池谷望子:《琉球馬の中国への朝貢とその形質について》,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两岸東亞沿海地區與島嶼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基隆,2014年,第2頁。

[40][日]平田守:《琉明関係における琉球の馬》,《南島史学》1986年第28期。

[41]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42]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263页。

[43]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关系》,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9年版,第304页。

[44][日]平田守:《琉明関係における琉球の馬》,《南島史学》1986年第28期。

[45][日]蔭木原洋:《洪武帝初期の対琉球政策——馬·高麗·納哈出を通して》,《東洋史訪》2008年第14期。

[46][日]池谷望子:《琉球馬の中国への朝貢とその形質について》,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海峽两岸東亞沿海地區與島嶼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基隆,2014年,第5頁。

[47][日]岡本弘道:《明朝における朝貢國琉球の位置附けとその變化》,《東洋史研究》1999年第4號。

[48][日]佐久間重男:《日明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年版,第188頁。

[49][日]又吉真三:《琉球歴史総合年表》,那霸:那霸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頁。

[50][日]宮田俊彥:《琉明·琉清交涉史の研究》,東京:文献出版1996年版,第112—159頁。

[51][日]川勝守:《環中国海地域間交流と明帝国冊封体制——沖縄県 『校訂本·歴代宝案』による新研究》,载《日本近世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版,第23—38頁。

[52]吴壮达:《琉球与中国》,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77页;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2页;孫薇:《冊封·朝貢について——中琉の冊封·朝貢関係を中心に》,《沖縄文化研究》1991年第17期;[日]豊見山和行:《琉球国王位と冊封関係について》,载中琉文化经济协会主编《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7年版,第422頁;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日]高良倉吉:《琉球王国》,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版,第43頁;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日]原田禹雄:《冊封使録からみた琉球》,宜野灣:榕樹書林2000年版,第50頁;何慈毅:《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日]赤嶺守:《琉球王国——東アジアのコーナーストーン》,東京:講談社2004年版,第174頁;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范江涛:《〈明史〉 中琉球朝贡问题述论》,载《明清海防研究》(第四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6—144页;等等。

[53]孫薇:《「貢品」 と 「下賜品」 に見る中琉関係》,《沖縄文化研究》2003年第29期。

[54]米庆余:《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55][日]金城正篤:《頒封論·領封論——冊封をめぐる議論》,载《第三回琉球·中国交涉史に関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南風原:沖縄県教育委員会1996年版,第31頁。

[56][日]三国谷宏:《明と琉球との関係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938年第3巻。

[57]傅角今、郑励俭:《琉球地理志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73页;赵连赏:《明代赐赴琉球册封使及赐琉球国王礼服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1期;万明:《明代历史叙事中的中琉关系与钓鱼岛》,《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

[58][日]檀上寛:《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年版,第297—304頁。

[59][日]原田禹雄:《冊封使録からみた琉球》,宜野灣:榕樹書林2000年版,第50—59頁。

[60][日]東恩納寬惇:《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東京:帝國教育會出版部1941年版,第25—36頁。

[61][日]豊見山和行:《琉球王国の外交と王権》,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版,第20—53頁。

[62]按照仲原善忠的划分,1392—1413年为第一期,1481—1579年为第二期,1686—1759年为第三期,1802—1868年为第四期。冈本弘道根据《南雍志》的记载,将第一期官生派遣的下限延长至宣德年间。

[63]徐恭生:《琉球国在华留学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谢必震:《明清时期中国培养琉球留学生述略》,《教育评论》1992年第2期;黄新宪:《封贡体制与琉球来华留学生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郑樑生:《明清两朝对琉球官生的处置》,载《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0年版,第424—454页;杨冬荃:《明代国子监琉球官生考》,载《第六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71—497页;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东疆学刊》2007年第3期;等等。

[64][日]伊波普猷:《古琉球》,那霸:沖縄公論社1911年版,第215頁。

[65][日]真境名安興:《沖縄一千年史》,福岡:沖縄新民報社1923年版,第378—395頁;[日]仲原善忠:《官生小史——中国派遣の琉球留学生の概觀》,载《仲原善忠全集》第1卷,那霸:沖縄タイムス社1977年版,第530—569頁。

[66][日]前田舟子:《明清時代の琉球官生派遣年表について》,载[日]赤嶺守編《中国と琉球人の移動を探る——明清時代を中心としたデータの構築と研究》,東京:彩流社2013年版,第278頁。

[67][日]岡本弘道:《明代初期における琉球の官生派遣について》,《歴代宝案研究》1996年第6·7合併號。

[68]谢必震:《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69]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关系》,载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三)》,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89年版,第305—307页。

[70]方宝川:《明代闽人移居琉球史实考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8期。

[71]孫薇:《閩人三十六姓と明初の対琉政策》,《沖縄文化研究》2000年第26期。

[72]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页。

[73][日]真栄平房昭:《琉球=東南アジア貿易の展開と華僑社会》,《九州史学》1983年第76期;[日]真栄平房昭:《対外関係における華僑と国家》,载《アジヤのなかの日本史 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260頁。

[74][日]田名真之:《古琉球の久米村》,载高良倉吉編《新琉球史古琉球篇》,那霸:琉球新報社1992年版,第231—233頁。

[75][日]東恩納寬惇:《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東京:帝國教育會出版部1941年版,第354—399頁;[日]富島壯英:《明末における久米村の衰退と振興策について》,载中琉文化经济协会主编《第一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1987年版,第469—490頁;[日]高瀨恭子:《明代琉球国の 「久米村人」 の勢力について》,载《南島——その歴史と文化 五》,東京:第一書房1985年版,第153—178頁;谢必震:《论朱元璋的琉球移民政策及其作用》,《安徽史学》1988年第1期;吴霭华:《十四至十九世纪琉球久米村人与琉球对外关系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1年第19期;吴霭华:《久米村人在中国册封琉球王过程中所扮演之角色》,《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3年第21期;叶恩典、陈丽华:《明代冠带琉球通事林易庵家史考略》,载《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55页;[日]和田久徳:《琉球王国の形成——三山統一とその前後》,宜野灣:榕樹書林2006年版,第201—222頁;王立芳:《移民琉球与东南亚的闽人》,《八桂侨刊》2008年第2期;陈学霖:《“华人夷官”:明代外蕃华籍贡使考述》,《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12年第54期;[日]村井章介:《日本中世境界史論》,東京:岩波書店2013年版,第317—337頁;等等。

[76]万明:《乡国之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暨南学报》2016年第4期。

[77][日]赤嶺守:《琉球王国——東アジアのコーナーストーン》,東京:講談社2004年版,第47—48頁。

[78]谢必震、胡新:《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海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6页。

[79][韩]孫承喆:《朝鮮·琉球關係史料集成》,漢城: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98年版,第1—22頁。

[80][日]高橋公明:《中世東アジア海域における海民と交流——済州島を中心として》,《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論集》1987年第98期;[日]関周一:《香料の道と日本·朝鮮》,载《アジヤのなかの日本史 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280頁;[日]田中健夫:《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国際認識》,東京:吉川弘文館1997年版;[日]藤田明良:《蘭秀山の乱と東アジア海域世界——十四世纪舟山群岛と高麗·日本》,《歴史学研究》1997年第698期;[日]山內晋次:《東アジア海域論》,载《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20卷,東京:岩波書店2014年版,第89—111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