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女知青分别是阿花阿珍和李丹。
爷爷安排三位女知青住西屋,与我们东屋相连,西屋另有门口出入,不会打挠我们家人。
女知青们入住我家后,家里顿时热闹起来,全家充满喜气,大家都喜笑颜开。
大伯周金到县城工作多年,已经在外成家立业。
三叔周全也已经结婚生娃了。
只有爸爸周玉,多才多艺,眼光高,一直未有理想对象。
去年的春节前。
爸爸也响应号召,
干部下乡插队,
住到大仕生产队去体验生活了。
爸爸身材中等,有点文弱。
但他热情高涨,劳动积极,乐于助人。
大仕村有位李婶,丈夫早逝,
女儿当知青离开了。
只剩她一个体弱多病的妇女在家,
孤独无助。
爸爸了解情况后,
节假日上山为李婶砍柴,并为她劈好柴堆在家中院子里以备日常需要,
每天早晨为她家扫地担水,
还发动社员帮李婶插田和收割。
李婶风湿病发作,常年卧床行动不便,
爸爸还自学中医,上山采草药。
经过爸爸的细心照料。
李婶很快恢复正常。
她逢人就说爸爸周玉是活雷锋!
爸爸自学中医,医好李婶后,
他信心倍增,
又托亲人从香港买了些针灸的书籍回来学习。
从此以后,
爸爸经常为老年人针灸治疗,
治好了许多老年人的慢性病。
大家都很喜欢他,常常称赞他。
当然,学中医只是他的爱好。
他的强项是写剧本,
下乡三年,
他写了十多本剧本,
他的作品质量很高,
发表在省和BJ的刊物上。
七十年中期,他有一个剧本获奖,
通知他到省里领奖。
在省城人民大会堂,
爸爸看到一位美丽的女领导叫马小红,是省歌舞团的领导。
爷爷在送爸爸上车前,给了他一个红布包,
说如果见到小红阿姨就打开给她看,告诉她爸爸是周联的儿子。
在饭堂吃饭时,
爸爸走近马小红阿姨问,
“小红领导,你以前去过六邑市吗?”
马小红抬起头,笑着说,
去过啊,并且终生难忘!
吃过晚饭,
马小红邀请爸爸到她办公室坐坐。
这时的马小红阿姨已经是省歌舞团的团长了。
来到办公室,
马团长泡了杯热茶给爸爸,
爸爸打开红布包里的半块银元放到马团长前面,
马团长也从保险箱里拿出红布包的半块银元合在一起。
“我是周联的儿子周玉!”
爸爸望着马团长说,
马小红马上满眼泪光,说,
好呀,想不到长这么大了,还一表人才。
爸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哪里有!希望阿姨今后多多关照。
她还问到爷爷的身体,问了奶奶和孩子们的情况,问得很详细……
临走时,她送了许多杂志和书籍给爸爸。
爸爸开心极了,口里说了许多感谢的话。
第二天,马团长还介绍了省话剧团的赵团长给爸爸认识。
从此以后,
爸爸经常与赵团长联系,后来的几年间,省话剧团排练了二台爸爸写的话剧。
观众反应热闹,爸爸的名气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