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6.让每个数字都拥有温度

星芒传媒的会议室里,年轻编导们正围着投影争论不休。

“偏远山区的拍摄周期太长,设备折旧率根本扛不住!”

财务总监敲着计算器,目光扫过江月时却愣了愣——这个总在校刊上写尖锐报道的女生,此刻正拿着奶奶的账本,在便签纸上画着现金流图谱。

“如果把拍摄过程做成直播纪录片呢?”

江月指着账本上的“以物易物“章节,“用城市观众的捐赠置换当地非遗手作,既能覆盖成本,又能建立长期造血机制。”她点开父亲分享的区块链版权页面,“每段素材都可以生成数字藏品,让商业价值反哺内容创作。”

财务总监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两秒,忽然笑了:“你父亲当年否决娱乐改制方案时,说的也是‘让商业长出故事的根’。”

财务总监李宁远,与江月的父亲认识十多年,属于交心的朋友,但在江岳,父亲决定放弃新闻时,二人大吵一架,关系也就略有些疏远了。

他推过一份报表,上面用荧光笔标着奶奶账本里的物资数据,“试试把1952年的战地物流模型,套用到现在的乡村供应链上?”

听到这句话,江月愣了一下,随后变应道:“我试一下。”

时间悄悄地流逝,很快便到了傍晚时分。

夕阳漫进会议室时,江月发现玻璃上的倒影里,自己握着计算器的手与奶奶握摄像机的姿势奇妙地重叠。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张照片:

书房里,父亲正戴着老花镜,在她的双学位申请表上补充批注,旁边摆着她初中时做的“新闻联播”手抄报,头条标题是《我的爸爸是会画草莓的魔法师》。

吉普车驶在回家的山路上,江国安忽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三十年前奶奶修复过的胶片。边缘焦黑的部分被细心地贴上了银杏叶形状的胶布,每卷胶片筒上都写着:“给小月亮的第一课:伤口可以是光的入口”。

“下周带你去见王爷爷,”老人敲了敲方向盘上的军功章,“那个糟老头儿那儿有当年你奶奶没拍完的《战地账本》纪录片最后一卷胶片,记录的是她用金融知识为伤员争取药品的事。”

烟袋锅在暮色中明灭,“真正的新闻人啊,既要会举摄像机,也要懂打开保险箱。”

江月的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这一刻她对新闻的理解更深一步,也更加坚定了,要带家人一起扶摇直上,改变悲惨结局的心。

心里有事情,时间便过得格外的快,原本半小时的车程好像一分钟就过去了。

到家时,玄关处的铜铃正被晚风吹响,瓷片碰撞声里混着厨房飘来的司康饼香气。

柳清沫系着碎花围裙从烤箱取出点心,烤盘边缘画着小小的摄像机和算盘——那是江月小时候用蜡笔涂的,此刻被母亲小心地保留下来,成了家族传承的密码。

餐桌上,那只带着金线的骨瓷碗里盛着新烤的司康,江月咬下第一口时,尝到了全麦的麦香与记忆里的蜂蜜甜。

父亲的报纸边缘,新画的草莓蛋糕旁多了个小算盘,母亲正用奶奶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爷爷擦拭军功章的响动,共同织成了时光的背景音。

深夜,江月坐在书桌前,翻开《金融与传媒的共生美学》,夹在书里的银杏叶书签飘落,露出背面父亲的字迹:

“2004年12月4日,小月亮第一次在摄像机前说“大家好”,那天我在董事会力排众议,坚持收购濒临破产的地方制片厂——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我的女儿会需要这样的土壤。”

电脑屏幕上,奶奶的战地账本与现代财务模型在月光下静静重叠。江月打开摄像机,镜头对准书架上父母的成长手账,对准爷爷烟袋上的红绳结,对准母亲修复的墙纸藤蔓——这些曾被她视为隔阂的存在,此刻都成了光的来源。

她忽然明白,所谓重生,从来不是改写过去,而是让那些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在时光的金线里重新显形。

当新闻理想与金融理性在她笔下交融,当历史的数字与现实的镜头彼此照亮,属于江月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而这一次,她手中的摄像机与计算器,都将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每个数字都拥有温度,让每个镜头都承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