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幕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苏沐站在舞台中央,胸口随着呼吸剧烈起伏。聚光灯的热度灼烧着她的脸颊,汗水顺着脊椎滑入舞衣。这是《天鹅湖》第三十八场演出,也是她作为首席舞者的第二个季度。
“苏老师,您的表演太完美了!“年轻的群舞演员递来毛巾,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苏沐微笑着接过,手指却不受控制地轻颤着。她把这归结于演出后的肾上腺素——最近总是这样,每次跳完黑天鹅的32圈挥鞭转,她的身体都会抗议好一阵子,令人懊恼不已。
化妆间里,她对着镜子卸去浓重的舞台妆。镜中的女人有一张适合悲剧角色的脸——高颧骨,略微下垂的眼角,即使在笑的时候也带着一丝忧郁。二十五岁,正是芭蕾舞者的黄金年龄,她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苏小姐?“一个陌生的男声在门口响起。
苏沐转过头,看见一个高个子男人站在那里,相机挂在胸前,像一块黑色的盾牌。他穿着简单的黑色T恤和牛仔裤,头发有些乱,像是匆忙中用手梳理过,漆黑的眸子里满是欣喜。
“我是程远,《艺术视角》杂志的摄影师。“他走近几步,却没有伸出手——大概是注意到她正忙着卸妆。“主编派我来拍些后台照片,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为您拍几张肖像。“
苏沐透过镜子观察他。大多数后台摄影师都带着猎奇的眼神,像在动物园里拍摄珍稀动物。但这个男人的目光不同——专注而克制,像是在研究一幅复杂的画作。
“现在?“她指了指自己半卸妆的脸,“恐怕不是最佳状态。“
“恰恰相反。“程远调整着相机设置,没有看她,“这种介于角色与自我之间的状态,才是最真实的。“
这句话让苏沐停下了手中的卸妆棉。她转过身,正对着他:“你有五分钟。“
程远笑了,眼角挤出细小的纹路:“足够了。“
他并没有像苏沐想象中那样因为时间紧迫而手足无措,反倒是一脸镇定地举起相机,动作流畅得像是在完成一套熟悉的舞蹈动作。苏沐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指节分明,在调节镜头时有种近乎艺术家的精确。
“别看我,“程远的声音从相机后面传来,“看镜子里的自己。“
苏沐将目光转向化妆镜,看到镜中的自己——右眼还残留着舞台妆的浓重眼线,左眼已经卸得干干净净,半是黑天鹅的妖冶,半是苏沐的素净。这种割裂感让她莫名想起自己第一次登台时的紧张与兴奋。
快门声轻轻响起,像一声克制的叹息。
“你知道吗?“程远换了个角度,“大多数舞者卸妆时都像在脱下一层皮,急切地想要回归'正常'。但你不一样。“
苏沐挑了挑眉:“哪里不一样?“
“你在享受这个过程。“他又拍了一张,“就像...一个战士在小心擦拭自己的铠甲,既骄傲又怀念。“
这个比喻让苏沐心头一颤。她确实常常在卸妆时回味刚结束的表演,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跳跃都在肌肉记忆里重复播放。程远看她的眼神太过透彻,仿佛能穿透她精心构筑的职业面具。
“你经常拍舞者?“她试图转移话题。
“不常。“程远放下相机,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型补光灯,“但我拍过很多处于转变中的人——演员卸妆,画家完成作品后的空虚,甚至新生儿第一次接触空气时的表情。“
他调整着补光灯的角度,银白色的光线将苏沐半边脸照得透亮,另半边则隐在阴影中。“那些临界状态下的真实,比任何摆拍都动人。“
苏沐不自觉地抚上自己的脸,指尖触到尚未卸净的闪粉。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当作一个“人“而非“舞者“来观察了。在舞团,她是首席;在观众眼中,她是舞台上完美的符号;只有在程远的镜头前,她才既是表演者,又是卸下光环的普通女孩。
“时间到。“程远关掉补光灯,开始收拾器材。
苏沐惊讶地看了眼墙上的时钟——确实刚好五分钟,一秒不多一秒不少。她突然有些不舍:“照片...我能看看吗?“
程远从相机背面调出几张预览图递给她。屏幕上的苏沐比她想象中更加生动——不是舞台上那个完美的芭蕾伶娜,而是一个沉浸在思考中的年轻女子,眼神里藏着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脆弱与坚韧。
“这些...“苏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
“太真实了?“程远接过相机,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别担心,杂志社会用修图师把它们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不,我是说...“苏沐深吸一口气,“谢谢你看到这样的我。“
程远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今天第一个真诚的笑容:“这是我的荣幸,苏小姐。希望有机会再合作。“
他离开后,化妆间突然显得格外空旷。苏沐望着镜中的自己,第一次认真思考:当所有妆容褪去,当聚光灯熄灭,真实的苏沐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