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制作局议事
- 谁说朕是暴君?朕要诛你九族
- 书友华金
- 2138字
- 2025-05-07 19:54:20
晨光熹微,京城制造局门前已经站满了人。军委会和科学院的大臣们个个神色肃穆,静候多时。寒风呼啸,吹得众人衣袍猎猎作响。
“陛下怎么还不来?”一名年轻官员低声问道,搓了搓已经冻得发红的手。
站在他身旁的徐光启眉头微蹙,目光望向远处。昨夜接到皇帝密令时,他就知道今天必定不同寻常。皇帝要他准备好大明水师所有船只的详细资料,这背后必有深意。
“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远处尘土飞扬,一队仪仗缓缓驶来。马蹄声由远及近,清脆的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崇祯端坐在马车之中,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他的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这些日子,海防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大沽口和杭州湾的教训太过深刻,海禁政策已经难以为继。
马车在制造局门前稳稳停下。崇祯整了整衣冠,迈步而下。
“微臣等拜见圣上!”群臣齐声行礼,声音洪亮。
“免礼。”崇祯挥了挥手,大步走向议事厅。他的脚步虽快,但每一步都显得沉稳有力。
京城制造局日新月异,如今已成为大明最重要的军工重地。穿过庭院时,远处传来阵阵锻造声,那是工匠们正在打造火器甲胄。
议事厅内,大臣分列两侧。桌上摆着厚厚一叠文书,那是大明水师所有船只的详细记录。徐光启站在一旁,手中捧着另一份奏折。
“徐爱卿,开始吧。”崇祯在主位坐下,目光炯炯。
徐光启翻开文书,声音沉稳:“启禀陛下,清江督造船厂现有匠人五千三百六十人,去年共造船六百艘。其中海船五十艘,河船五百五十艘。”
“具体说说海船。”崇祯身体微微前倾。
“是。”徐光启点头,“目前每年可造海船五十艘,分为六种。这两艘巡航战船,长五十米,吃水最深可达六米有余。这是我朝最大的战船,船身坚固,可载重三百石,适合远洋航行。”
他顿了顿,继续道:“三号哨船,又称草撇船,长十五米。这种船机动性强,多用于近海巡逻。四号冬船,也叫海沧船,吃水两米半左右,是目前登莱水师的主力船只。”
“五号鸟船和六号快船呢?”崇祯问道。
“这两种都属于开浪船,吃水仅一米出头,可载三四十人。速度快,灵活性好,最适合侦查。不过...”徐光启迟疑了一下。
“说下去。”
“不过这两种船抗风浪能力较差,遇到恶劣天气很容易倾覆。”
崇祯手指轻叩桌面,陷入沉思。堂内一时寂静,只有他敲击桌面的声音在回响。
“登莱水师现在用的都是海沧船?”良久,他开口问道。
“是的。”徐光启答道,“主要是因为造价相对低廉,而且适合近海作战。”
崇祯突然站起身来,在堂内来回踱步。众臣屏息静气,不敢出声。
“在登莱水域部署两艘巡航战船。”他突然开口,语气坚决。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有几位大臣甚至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陛下,这......”徐光启欲言又止,额头已见汗珠。
“朕知道你们想说什么。”崇祯转身,目光扫过众人,“造价太高,人手不够,工期太长......”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线:“但登莱不仅是攻打复州的前哨,更是重建东江镇的根基。朕要在那里建立大明第一个海军港。”
此言更是石破天惞。堂内一片哗然,众臣面面相觑。
韩爌第一个站了出来:“陛下,倭寇之患已过,建海军港耗费巨大。臣以为只需在杭州湾加强管制即可。”
他说着,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而且目前辽东形势紧张,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陆地防御上。”
“韩大人此言差矣。”阎鸣泰站出来反驳,“臣赞同陛下的决定。福建海盗猖獗,若能从登莱建起水师,日后便可南下清剿,维护沿海地区的和平。”
两人争执不下,其他大臣也纷纷发表意见。有人支持建港,有人反对,议论声此起彼伏。
“孙爱卿。”崇祯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众人的争论,“你怎么看?”
孙承宗捋着胡须,缓缓开口:“老臣以为,此事利大于弊。”
他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有力:“海防固然耗费巨大,但若能建成,便是大明的千秋之计。”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大殿,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崇祯站在窗前,目光远眺,神情凝重。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大臣们屏息静气,等待着皇帝开口。
“这场海战足以改变整个战局的命运。”崇祯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皇太极对西征蒙古的野心从未停歇,我们必须牵制他的兵力。”
殿内依旧寂静,但不少大臣的眼中闪过一丝疑虑。海战?这在大明朝廷可是个敏感的话题。
“只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就能迫使建奴将兵力困守在辽东。”崇祯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在众臣面上一一扫过,“这是当务之急。”
一名大臣轻咳一声,小心翼翼地提到:“陛下,说到海军,不知可要与郑芝龙商议?”
话音刚落,殿内气氛顿时微妙起来。郑芝龙这个名字,总是能引起朝臣们复杂的情绪。
“朕相信郑芝龙。”崇祯的语气平淡,却让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有人低声议论,眼中闪过不以为然的神色。郑芝龙不过是个降将,能有几分忠心?但没人敢公然质疑皇帝的判断。
崇祯察觉到臣子们的犹疑,嘴角微微上扬。作为帝王,他深谙此道——有些话点到即止,若是当众表示对臣子的不信任,只会让那些居心叵测之人有机可乘。
“杭州湾的事情,想必诸位还记得。”崇祯忽然话锋一转,“这件事给了朕很大的警示,海防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神色一凛。杭州湾的教训确实深刻,若是海防不固,后患无穷。
“李邦华。”崇祯突然点名。
“臣在。”李邦华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应答。
“你即刻前往登莱,与袁可立商议海军建设事宜。”崇祯的语气变得严肃,“军委会要尽快拿出具体方案。从一号到六号的福船,要建多少?需要多少人手?朕需要一份详细可行的战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