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翻经沙门基撰(5)

述曰。第二说故名后灯喻。谓如有室从无始来积闇所致。未曾得明。有攒截火灯明忽起。此所生灯无始未起。今应不起。若许今起应同于闇攒截时久方乃得生。灯既不然。智何故尔。由修习故容许此生。岂为未生便令不起。设许起故便使时长。故知所执各为一边。未处中道。中边道之言如第一卷解。

论曰。如是已说至正行云何。

述曰。解正行中。自下第五双解第五第六正行。此结前生后。

论颂曰。差别无差别至增上等修集。

述曰。上一句显所明名。下二句显差别体。第四句增上修集名差别。等修集名无差别。至下当知。一修集言通增上等。

论曰。于十地中至名无差别。

述曰。总释大纲。如文配颂。十地经说。且初地中檀度增上。余之九度随力随分非不修习。瑜伽显扬唯识所说亦同。即显差别无差别义。义相关带。故一处明。

论曰。六正行总义者至品类最胜。

述曰。解正行中。自下第三总结前也。旧论亦在。释论名下方始结之。文乱错也。然极难解。此结第一最胜正行。如是即初啭声。如八例词第一词也。即十二种。体类非一故言品类。品类体即最胜。故言即如是。

论曰。由此思惟至大乘法等。

述曰。结第二作意正行。由即第三啭声。由此三慧如布施等所有施设。大乘法等如八例词等。第五词也。

论曰。由如是品类至修毗钵舍那。

述曰。结第三随法正行。即第一第三啭声合也。谓由是第三。如是是第一啭声故。如是品类等者。即无乱无倒。体名如是。体非一故言品类。前此颂言诸无倒等故。由此无乱修止。由此无倒修慧。散乱正障止。愚正障智。约偏增者为论。非不一一俱修。

论曰。为如是义至而求出离。

述曰。结第四离二边正行。为即第五啭声。为离如是异一边等故。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为与故同。

论曰。于十地中至无差别行。

述曰。结第五第六差别无差别行。于即第七啭声。所依第七非缘第七。其意可知。上来六正行无上讫。

论曰。如是已说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解第二所缘无上。初结前生后。第二举颂下正解。第三应知此中下。释所缘体同之及异。此即初也。

论颂曰。所缘谓安界至增证运最胜。

述曰。初二字标所明义名。余烈十二所缘名字。

论曰。如是所缘至十二最胜所缘。

述曰。记配颂诸名。如理可解。于中或持业。或依士释名。至下可悉。或随所应。

论曰。此中最初至差别法门。

述曰。解安立法施设所缘。谓安立布施等教法。施设即所缘。

论曰。第二谓真如。

述曰。亦持业释名。

论曰。第三第四即前二种。

述曰。第三所立即安立。第四能立即法界。有何所以立所能立。

论曰。到彼岸等至法界成故。

述曰。到彼岸等法门要证法界。方展转流出十二分教。故教为所立。如为能立。或教成无漏。由通真如故。

论曰。第五谓闻至任持文故。

述曰。任持者谓闻慧。任持文教令不妄。故虽亦缘义少故不说。以闻为先方缘义故。

论曰。第六至印持义故。

述曰。印持者谓思慧。印持于义令决定。故虽亦缘教少故不说。以义为先方缘教故。问。此能缘文与闻何别。闻能缘义与思何异。答。闻以文先义后。思以文后义先。故成差别。

论曰。第七至内别持故。

述曰。别持者谓修慧。缘谛四理三性等理。故名为内。于四谛境各别证知令不谬解。故名别持。闻思修三种名任印别持。任印别持之所缘故。名任持等所缘。即依士释。问。但言闻思修慧其义已周。何须所成之言论。答。闻者耳识。思者思数。修者即定。三体非慧。因此三种所成之慧名闻所成慧等。于理可然。但名闻慧等义便少故。恐闻等慧失。

论曰。第八至见道境。

述曰。初通达故。持业依士二释无违。

论曰。第九至乃至七地境。

述曰。始从初地乃至七地。修道所缘大于见道。故名增广道境。二种渐俱胜故。持业依士二释无过。

论曰。第十至分分证境。

述曰。分分为道。道之所缘名分分证。依士释名。或道分分故。境亦名分分。

论曰。第十一谓第八地境。

述曰。从此以后无有功用。任运缘如。今说初得。故唯此地。等即平等运调运转。前心后心一类无别。名为等运。等运之境名彼所缘。依士释也。

论曰。第十二至如来地境。

述曰。此之三地得四辨。真灌顶果明圆满故名最胜。持业依士二释无违。此中初四位通三劫。第五第六大位而论在解脱分。第七修慧大位而言在决择分。第八已去如论辨位。然第五六七非不通余位。义说三慧通三劫故。如前已说。

论曰。应知此中至得彼彼名。

述曰。此即第三释所缘同之与异。谓此但是安立法及法界二。随所立能立之义。在闻慧等之位得所立等名。非离二外别有体性。以所缘体唯是善唯顺无漏及无漏法。最胜所缘名无上乘法故。除法及如更无所有。此即第二解所缘讫。

论曰。如是已说至其相云何。

述曰。自下第三别解修证。修谓修习。证谓证得。因修而证。故名修证。于中有二。初结前问后。后依征正释。此即初也。

论颂曰。修证谓无阙至不住不障息。

述曰。自下别解。颂初二字显所明名。余烈十种能。然此皆修之因体非修证。此即于因立名故。一无阙。二不毁。三不动。一不通二。四圆满五起。六坚固。七调柔。八不住。九无障。十无息。一无通二处。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

述曰。释初二字。

论曰。一种姓修证缘无阙故。

述曰。缘者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四亲近行缘无阙故。其本种姓修而有证。此修能证。故名修证。皆以一缘而释一证。

论曰。二信解修证不毁谤大乘故。

述曰。由不毁谤大乘法故。乃能信解而修有证。或证此信解。

论曰。三发心修证至所扰动故。

述曰。由非劣乘之所扰动。乃能发心修而有证。或证此发心。

论曰。四正行修证至得圆满故。

述曰。由到彼岸得圆满故。其正行乃修而有证。或证此正行。

论曰。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

述曰。由起圣道修证此入离生。离生义等如婆沙上帙解。

论曰。六成就有情修证至长时集故。

述曰。由坚固善根长时集故。其修证此成熟有情。此善根难坏名坚固善根。

论曰。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

述曰。由心调柔修证于净土。无垢称云。由心净故则佛土净。

论曰。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至所退转故。

述曰。受记者受佛记。不退者论自释。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亦不为二种所退者。不同凡退入生死。不同小圣退入涅槃。以不退故修证得不退。及证受记记有二种。三劫受记各有异故。

论曰。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

论曰。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

述曰。由利乐事无休息故修证得彼示现菩提。于此十中第一性种姓。第二已去名习种姓。第三入初劫。第四道诸位行。第五是见道。第六是修道至七地。第七是八地相。土自在故。第八是第九第十地。近佛地故。无住涅槃得圆满故。第八虽得初得土自在。从胜处说故。第九是法身自受用身。第十是他受用及化身。以缘无阙等故。其种姓乃能修证。故未入初未名修证。上来已明此品第二大段文讫。

论曰。无上乘总义者至无上乘义。

述曰。自下此品大文。第三总结上也。此即总结有三。

论曰。正行无上故至正行果无上故。

述曰。正行有六。广如前说。正行即无上持业辨名。二乘正行不能过故。正行持者。即十二所缘。所缘即无上亦持业释。或正行无上之所缘名所缘无上。即依士释。所缘胜余境名所缘无上。名此正行持。正行是能缘。十二是此境。持境令不忘。名正行持。或由此方起正行。持正行故名正行持。正行之果名正行果亦依士释。体无修证。修证即无上名修证无上。所言果者修前因证后法。即名为果。非要圆满佛位方名为果。然旧论结文在释论名后。非无杂乱。

论曰。何故此论名辩中边。

述曰。自下一部第三大文。是释名愿施分。此则征讫。

论颂曰。此论辩中边至除诸不吉祥。

述曰。然此所明离二边之中。深密等五义天亲菩萨释初句中中边二字为三复次。至下当知。二义字通四边。

论曰。此论能辩至能缘行义。

述曰。辩谓显了。即是双辩处中及二边能缘行义。能缘行及行合名能缘行。有行非能缘故。且如妄分别及障等是二边行。翻此中行名行。不孤生必缘于境。

论曰。又此能辩至所缘境义。

述曰。双辩边中二所缘义。遍计所执等是边所缘。圆成依他等中所缘。故行缘于境。合名为因。必有所得。所得既通善恶。恶果此论不明。唯明善果。由不说恶果隐中果法不为释名。于论解中实已明果。又中所得果即第三释。

论曰。或此正辩至名辩中边。

述曰。前之二解双辩中边。今此第三唯中无边。正辩离边之中中道法故。兼辩于边法之果。或兼辩边因。如前二解此即三释颂中辩中边三字。旧论上三义在颂之前。翻家错也。何谓离边处中之法。

论曰。此论所辩至所行处故。

述曰。此论所辩贯通下四。非凡夫寻。非二乘思。非欲界初定寻及上地思六识所寻七八所思。故名深密。深者邃义。密者隐义。非浅智之所知也。

论曰。是坚实义至非彼伏故。

述曰。犹如金刚能破非所破。故名坚实。由解此论能摧于他。非他所伏。

论曰。是广大义至自他事故。

述曰。自广利他大乐。他广乐自大利。或自他俱广大利乐。或自显为广。胜他为大。利乐之义一如常解。

论曰。是一切义至三乘法故。

述曰。大可含小诸义。具明决了三乘法。故名一切所辩一切故。

论曰。又能除灭至所知障故。

述曰。释颂第四句。二障能令生死流转不生智见。名不吉祥。若解此教及悟此理。俱能除灭二障双已即能成佛。此上总释论之题目。旧论更有同俱舍含末后二颂。今勘三本梵文并无。是译家增置。

论曰。我辩此论诸功德至疾证广大三菩提。

述曰。自下发愿回施众生。第一句世亲自显释颂功德。令法灯不断破痴闇不生。十力冥加。八部兴敬。皆辩本颂所生德也。第二句正显回施。咸者皆也。持者用也。普者等也。施者济也。群生者众生也。类非一也。谓释本颂所有功德皆用平等济诸众生。第三句令得因报。菩萨六度有二种道。前三令得增上生道。后三令得决定胜道。于十地中得十王位。于异生位得胜处生前三度所得增上生道。精进静虑令福定胜。般若一种令慧定胜。后三度所得决定胜道。施诸众生令于因位得此二果。第四句令得果报。疾者速也。证者契也。广者廓也。大者深也。梵云菩提呾利尼。菩提者觉也。呾利尼者三也。即令三乘不定性类各随意乐得自乘果。能超世间外道等果皆云广大。下句谓三者。亦是梵音乃云正觉。唯无上果。施众生德令于因中获二胜道。令于果位得自乘果。总四句意。初句谓我造论功德。次句正以回施众生。下之二句令生得果离凡成圣。

辩中边论述记卷下(终)

文安五年(戊辰)自七月十六日至同二十日(纸数六十三枚)令书写之毕且为神恩报谢且为祈诸灵离苦自今月四日至今月二十日十七日之间兴福寺诸堂于令日参上中下三帖令书之奉安置于本谈义屋者也有心之仁光明真言(六反)可被称名号。

沙门忍春增专(春秋三十三)

南无慈悲万行菩萨 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