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大学年鉴(2014)
- 《华侨大学年鉴》编辑部
- 4843字
- 2020-08-29 04:09:57
文科科研
【概况】 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规划和服务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10月,学校为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成立科研处。1997年起,科研处增设社会科学科,负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好地做好学校文科科研的管理和服务工作,2012年5月,学校将原属科研处的社会科学科独立出来,成立社会科学研究处(以下简称“社科处”)。2013年是社科处成立之后快速运转的第二年,在学校领导的整体筹划和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关心和配合下,社科处统筹、指导全校文科教学科研单位、科研机构和全体文科学者,共同推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向前发展。截至2013年底,华大文科共有13个学院,5个研究院,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侨办重点学科,3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1个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此外,学校还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
社科处是负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职能部门。业务上接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部、国侨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省社科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厦门市社科联、泉州市社科联等部门的指导。社科处下设项目管理科、成果管理科、基地与重点建设科,截至2013年底有在岗职工6人,其中处长1名,副处长2名,项目管理科1人,成果管理科1人,基地与重点建设科1人。
2013年,社科处以华侨大学发展的战略大局为重,在遵循社科管理工作规律的基础上,依托侨校资源与特色,根据前期掌握的学校文科发展现状,重点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道,建章立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措施,并逐步推进实施。
2013年1月,华侨大学第九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为适应学校学科结构、发展特点及决策咨询过程中的学科差异,华侨大学学术委员会下设“理工科学术分委员会”“文科学术分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三个分委会。“文科学术分委员会”的成立,为学校文科学术审议和评价树立了基本的学术权威。当月,社科处组织召开“华侨大学社科成果认定听证会”,就《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认定与管理办法(草案)》和《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目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充分的讨论、论证,最终在2013年6月正式印发《华侨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为广大文科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2013年7月,华侨大学隆重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大会分析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明确了今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大会同时发布了《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以下简称《社科繁荣计划》),计划明确了今后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战略目标,这是未来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高水平论文著作专项资助计划”在繁荣大会后随即启动,该计划是社科繁荣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激发各学科、学者的学术创造能力,产出更多创新性、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夯实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础,有效推动学校学科建设。
《社科繁荣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校文科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我要做科研”的学术氛围蔚然成风。为保证这些计划切实落到实处,规范计划的有效运作,经过近半年的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并总结计划实际开展过程的问题和经验,11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实施方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百人计划实施方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认定办法》《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6个繁荣计划配套文件正式印发,以学校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几大计划的实施程序和运作要求,有效保证社科繁荣计划落到实处。
11月下旬,2013年度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启动申报,计划旨在打造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分三个层次予以资助。12月,华侨大学召开华侨华人研究专题工作会议,会议对学校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工作开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学校华侨华人的研究方向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为整合校内资源,促进学校“华侨华人”的研究,切实提高华侨大学“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成立专门的华侨华人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全面加强和推进华侨华人研究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群策群力促进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努力,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始以团队化、规模化的方式全方位、多维度、纵深地向前发展,各学院、各学科、各学者的学术心气、学术气象、学术团队意识、学术规划能力、科研探索水平不断增强,学术研讨氛围不断浓烈,团队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科研机构管理和科研基地运作日益规范,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蒸蒸日上。
【科研项目与经费】 华侨大学文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来源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各级纵向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文化部、司法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各级政府部门下达文件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年,学校新获批纵向项目203项,课题经费共556.7万元,比2012年增加72项,经费增长35.4%;横向项目86项,累计到款409.7万元,比2012年增加18项。
2013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含1项后期资助项目),批准经费252万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及专题研究项目共13项,批准经费116万元;获国务院侨办科研课题8项,批准经费64万元;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3项,批准经费58.5万元;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课题8项,批准经费8.6万元;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项,批准经费3万元;获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2项,批准经费6万元;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1项,批准经费3万元。
【学术成果】 2013年,学校共发表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710篇;出版学术著作42部,其中学术专著20部,一般著作4部,译著2部,编著及教材16部。
2013年,学校有22项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学术成果荣获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1项学术成果荣获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杨楹、王福民、蒋海怒合著的《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荣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姚波教授的美术作品《艕舶滋息》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入选奖,陈鸿儒教授的专著《朱熹〈诗〉韵研究》、蒋朝君副教授的专著《道教科技思想史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马华祥教授的专著《弋阳腔传奇演出史》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尹晓波等4位老师的专著以及许斗斗等12位老师的论文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重点基地建设】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是科学研究和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它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拥有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4个,其中包括: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教育厅批准,分别为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和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1个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国家旅游局批准)、1个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办批准,由福建省侨办、福建省社科院、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设立),学科方向涉及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侨务理论研究等学校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其中,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于2013年1月获评首批福建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基地,并获1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
为培养学术团队,构筑学科基地,促进交叉融合,为申请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奠定坚实基础,为培育、加强和规范校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2013年11月,学校出台了《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学校根据基地的发展层次分为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建设基地和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三个层次进行建设,每个资助周期为3年,并每年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助,主要用于基地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和优秀成果出版等科研活动。经过单位申报、社科处形式审查、校学术委员会文科分委会评审,2013年共确立4个华侨大学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5个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建设基地,6个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正式迈开了校级重点基地的建设步伐。
【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 2013年,社科处引导老师面向社会开展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组织50余名师生参加在泉州市2013年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周活动,积极动员校内老师义捐科普读物,组织30余名师生参加泉州市“东亚文化之都”论坛;组织学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福民等5位老师和80余名学生参加厦门市第九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周活动,就公民道德风气、艺术品收藏鉴赏、投资与理财、收入分配和房地产调控等方面信息为厦门市民义务答疑。骆克任、庄国土、郑文标、刘文正等老师积极撰写咨询报告,相继被国侨办的《专报信息》《侨情》采纳,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科处积极协助老师多渠道筹措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积极争取横向科研项目。2013年,学校文科横向项目总到款金额591.5万元。其中新增项目86项,到款金额409.7万;在研到款项目35项,到款181.8万元。
【学术团队建设】 学术团队建设的最终旨归是在学校形成若干个有学术创发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感召力的团队,把华侨大学文科打造成东南学术重镇。2013年,学校继续重视文科学术团队建设,尤其是青年学术团队建设。截至2013年底,学校拥有2个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分别是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杨楹教授领衔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学术团队和数量经济研究院李拉亚教授领衔的“通货膨胀研究”学术团队。
为继续加强青年学术团队建设,着重扶持一批有闯劲、有梦想、想做事的年轻博士组建“青年团队”。2013年,社科处推出了第二期“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鼓励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交叉研究的“跨学科团队”。2013年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在申报数量和实施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申报方面,第二期同样受到文科教师们的广泛关注,最终共收到个人项目56项、团队项目24项,共计80项。参与申报的教学科研人员共计152人次,占全校文科学者总数的22.7%。在成效方面,该项目对华大学者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并成功立项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统计,获得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教师共14人,其中4人受2012年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的资助;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的教师共43人,其中18人受“青年学者成长工程”的资助,在受该项目资助的18人当中,有5人的项目名称与2013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名称相关或相同。因此,两期“青年学者成长工程”项目对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申报和成功立项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学术团队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术团队的建设从另一方面推进了学术领军人才的发展。2013年,学校有7位老师入选省部级人才支持计划。其中,许培源教授入选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谢朝武、赵林海、薛秀军3位老师入选2013年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宝良、邢尊明、张华3位老师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这些学术领军人才必将进一步推进和带动学术团队的建设。
2013年文科科研项目情况简表
2013年文科各学院获批项目情况一览表
2013年文科各学院批准经费一览表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表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简表
2013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简表
续表
2013年主要学术会议一览表(文科)
华侨大学文科科研机构简表(截至2013年12月31日)
续表
(社会科学研究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