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卦第十二

坤下乾上

〔1〕,《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来,通泰之极则必否,否所以次泰也。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阴阳和畅则为泰;天处上,地处下,是天地隔绝,不相交通,所以为否也。

注释:

〔1〕否:卦名,义为闭塞不通。音pĭ。

否之匪人〔1〕

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为最灵,故为万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2〕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消长阖辟,相因而不息,泰极则复,否终则倾,无常而不变之理,人道岂能无也?既否则泰矣。

注释:

〔1〕否之匪人:否闭之时,乃非人道之时。

〔2〕皆人道:以人乃万物之最灵,故以人统万物而言人道。

评析:

来知德《周易集注》云:“(匪人)程朱以为非人道也,似无道字意;诚斋以为用非其人,似无用字意。不如只就大往小来说。言否之者,非人也,乃天也,否由于天……大往小来,匪人也,乃天运之自然也,天运既出于自然,君子亦将为之何哉?故惟当守其正而已。”可见“否之匪人”一语,诸家说法,殊不一致。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夫上下交通,刚柔和会,君子之道也。否则反是,故不利君子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来,阳往而阴来也。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故为否也。

评析:

船山《易内传》云:“不利君子贞,非利于小人之不贞,亦非君子可不贞而利,阴据要津,君子无为往而得利,贞且不利,况可不贞乎?然君子虽不利,而固守其贞也,此言利者,与害相对之辞。”试观乱世如董卓等小人者流,岂有利乎?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夫天地之气不交,则万物无生成之理;上下之义不交,则天下无邦国之道。建邦国所以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从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国之道也。阴柔在内,阳刚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来处于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1〕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否塞之时,君子道消,当观否塞之象,而以俭损之德,避免祸难,不可荣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时,君子居显荣之地,祸患必及其身,故宜晦处穷约也。

注释:

〔1〕俭德:收敛道德的光辉。来知德《周易集注》:“俭者,俭约其德,歙其道德之光也。”即李白《行路难》一诗所说“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之意。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1〕,亨。

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在下,有牵连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时,则以同贞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复以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否之时,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阴,上皆有应,在否隔之时,隔绝不相通,故无应义。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节,则处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当否而能进者,小人也,君子则伸道免祸而已。君子进退,未尝不与其类同也。

注释:

〔1〕贞吉:守正则吉。《折中》引王应麟曰:“泰之征吉,引其类以有为;否之贞吉,洁其身以有待。”

评析:

《本义》云:“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之象。”惟《周易折中》云:“圣人虽许小人改过,恐无系以吉亨之辞之理,《程传》及诸家作君子守道者近是。”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爻以六自守于下,明君子处下(一作“否”)之道,象复推明以尽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节以处下者,非乐于不进,独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进,故安之耳,心固未尝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进,以康济天下,故曰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1〕,小人吉,大人否,亨〔2〕

六二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以阴柔小人而言,则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顺平上以求济其否,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岂肯枉己屈道,承顺于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则否矣,小人顺上之心,未尝无也。

注释:

〔1〕包承:包容承顺。

〔2〕大人否,亨:大德之人虽身遭否运,但在道义上是亨通的。此即《程传》所谓“身否道亨”之意。否,音pĭ。另《集解》引虞翻曰“否,不也”,音fŏu,有否定之意,意谓大人不像小人在否运之时,包容承顺于在上位者,说亦可通。

评析:

六二就本质言则阴柔,就所居则中正,因而具有两种可能之趋向:或为乱世之顺民,或为不苟合世俗之大人。“包承”乃小人情态,其情可原,故小人吉;大人乃君子中之君子,故身否而道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则(一无“则”字)其道大也。

六三:包羞〔1〕

三以阴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于上,非能守道安命,穷斯滥矣,极小人之情状者也。其所包畜谋虑,邪滥无所不至,可羞耻也。

注释:

〔1〕包羞:包容羞辱,即不知羞耻之意。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阴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为可羞者,处不当故也。处不当位,所为不以道也。

评析:

德不称其位,故也。

九四:有命〔1〕无咎,畴离祉〔2〕

四以阳刚健体,居近君之位,是有济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辅上济否。然当君道方否之时,处逼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动必出于君命,威柄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于君命,则可以济时之否,其畴类皆附离其福祉。离,丽也。君子道行,则与其类同进,以济天下之否,畴离祉也。小人之进,亦以其类同也。

注释:

〔1〕有命:有君命,指行事皆出于君命。一说能奉天命而济否,故无咎。如项安世《周易玩辞》云:“泰虽极治,以命乱而成否;否虽极乱,以有命而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废兴,岂非天耶?世之治乱,岂非君耶?”其说亦可参考。

〔2〕畴离祉:指同类皆能附丽于福祉。以俗语言之:“同类都能托九四之福。”唯“畴”字诸说有异:《九家易》指下之三阴,孔颖达指初六,朱熹指上三阳。似莫衷一是,然由爻位推之,初六居否世而在下,乃君子也,而四能暗助之,是以渐能转否为泰也。

评析:

此爻言处乱世弼臣之道。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有君命则得无咎,乃可以济否,其忘得行也。

九五:休否〔1〕,大人吉。其亡〔2〕其亡,系于苞桑〔3〕

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一作“君”)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夫人当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于泰,犹未离于否也,故有“其亡”之戒。否既休息,渐将反(一作“及”)泰,不可便为安肆,当深虑远戒,常虞否之复来,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系于苞桑,谓为安固之道,如维系于苞桑也。桑以为物,其根深固。苞,谓丛生者,其固尤甚,圣人之戒深矣。汉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祸败也。《系辞》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4〕

注释:

〔1〕休否:休止否运。

〔2〕其亡:将亡,此指有“将亡”之戒。“其”与“几”同,几者,近也。

〔3〕苞桑:丛生的桑根,以喻稳固。《伪古文尚书·禹贡》:“草木渐苞”,《孔传》:“苞,丛生”。

〔4〕见《系辞下传·第五章》。

评析:

《朱子语类》云:“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矣。”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一有“息”字)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则虽有其道,将何为乎?故圣人之位,谓之大宝〔1〕

注释:

〔1〕大宝:指极贵重的东西。见《系辞下传·第一章》。

上九:倾否〔1〕,先否后喜。

上九否之终也,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上九否既极矣,故否道倾覆而变也。先极否也,后倾喜也。否倾则泰矣,后喜也。

注释:

〔1〕倾否:倾覆否运。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否终则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则不能变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