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高度重视知识与教育,因此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而中国内部驱动的创新经济自古以来都不可忽视,进入近现代以来,民众对创新的热情与努力在很多时期都颇为显著。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引进外资,外部知识传导与内部创新需求合力推动的创新经济,虽然依旧面临很多挑战,但已经逐步开始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自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已经被当作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所谓创新,即在旧的科学技术、生产流程、商业模式或者组织运营的基础之上,要么进行部分改造实现效率提高,要么完全另起炉灶、进行颠覆性的创造。其中,科技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的本质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目前中国原始创新不足;集成创新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工艺。

科技创新从来离不开金融。用通俗的话来说,金融就是钱的创造、流通与利用,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定价与风险控制。过去不少研究表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两相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体系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的服务包括:企业家与项目评估、资金投入、风险管理与收益率提升。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即政府、企业和家庭获取与利用钱的方式不一样。主要通过向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借债来支持生产与消费的体系,是间接融资主导的,一般被称为“银行主导”型,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是德国与日本,中国也属于这一体系。主要依靠股票与债券等资本市场来帮助融资的体系,是直接融资主导的,属于“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美国与英国则是这个体系的代表。

银行等中介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更加严格,因此在提供资金的时候,也会设定比较高的门槛。这样的话,如果是在已有技术与商业模式上进行集成创新,并拥有一定的可抵押的资产,就更容易获得这些中介机构的信任。因此,制造业等行业的集成创新更容易获得资金,相对而言,轻资产的科技型项目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更难得到银行等的资金支持。特别是颠覆式的原始创新项目,项目本身面临技术与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蕴含的风险很大,对银行等中介机构而言,自然就不太具有吸引力。对于后者,资本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既包括股票等股权融资模式,也包括债券等债务融资模式,所以容忍的风险度也更高。股票可以有成长股、价值股,债券也有信用高的、信用低的,市场能够给予不同的风险以不同的溢价。因此,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始创新反而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更容易获得青睐。

金融体系在事实上影响着创新模式的发展。在德国与日本这样的国家,因为企业融资由银行等中介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主导,所以它们的创新经济可以被称作协同发展式。而美国与英国的企业更多依赖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因此创新经济更自由、更市场化,技术创新也更多的是颠覆式创新。同时,由于原始创新项目的风险比较高,不同的股权投资机构在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形成了既专业又多样化的高新技术投资生态圈。其中,最知名的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最集中的美国硅谷。

中国的高新技术创新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里,面临来自文化、法律、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诸多挑战,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也更偏向于德国、日本的银行主导型,有利于集成创新,不利于原始创新。欧美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原始创新项目的资金就很难筹集,创业风险就很难被分散,亦会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体系的发展,均受到很大的关注。特别是“科技金融”这一概念近期在国内被广泛提及,并频频出现在大量媒体与学术期刊上。但科技创新与融资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依然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领域。因此,科技金融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仍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书旨在对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供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相结合的经典案例,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与案例依据,并为科技型项目寻求不同资金来源提供思路。我们发现,在现阶段,中国已经消化吸收了部分国外发展科技金融的先进经验,同时紧密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进行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正在努力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之路。为了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国家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推广科技贷款、规范科技保险运作、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除了银行贷款之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政府财政补助等方式成为其更为常用的融资渠道,而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风险保障。

本书自起始到完稿,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很多研究资料,浏览了国内外不少的相关政策与案例,也拜访了不少企业、政府机关与金融机构,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金融的生态系统变迁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尝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诠释和研究中国科技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力求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向政府提出建设和发展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议,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多角度项目融资的可行渠道。我们还特别针对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与科技金融生态的发展,收集与分析了一些当地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

本书的研究、写作与出版过程,得到了很多机构与人士的帮助。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生陈裕荟琳、胡健薇、范佳妮、王雅丽,研究助理韩诗颖、周秋、付思萌等,在资料搜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也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林君秀、贾米娜等老师对本书的贡献。正因为她们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才让本书有了当前崭新的面貌。

作者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