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和专家说长高:让孩子多长10厘米
- 潘慧
- 5259字
- 2024-11-04 23:55:07
正确监测孩子的身高,真正了解孩子的生长状况
为什么正确地监测孩子的身高很重要呢?
因为监测身高的方法不对,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后果。
在我的门诊,经常会碰到有些父母不监测身高,对自己孩子长多高根本没概念,发现孩子身材矮小的时候为时已晚,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另外,错误的监测方法会导致父母过度焦虑。由于小朋友不配合,有的时候测量误差甚至能到5~10厘米,然后父母心急如焚,拔苗助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吃东西。万一吃了一些不适合孩子吃的东西,很有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对孩子造成伤害。
还有的母亲有产后抑郁倾向,发现孩子身高有问题后,天天给孩子量,导致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另外,天天量身高对孩子也有心理影响,比如说如果孩子3岁了,这时也有自我意识了,给孩子天天量身高,孩子也会多想,开始有心理负担。
我特别要强调正确监测身高的必要性。只有正确地监测身高,才能早发现问题,并且抓住机会及时解决问题,父母才能安心地养育孩子。
然而,在我的门诊,几乎70%的父母,没有监测孩子身高的意识。
虽然很多父母会去妇幼保健站给孩子做身高检测,但是大都没有保存好检测时的记录本,导致我们不能尽早地发现问题,延误了最佳的处理时机。
有一个好消息是,在0~3岁这个时期,孩子偏离了正常的生长曲线,出现身高上的问题,往往是喂养不当引起的。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发现了,还有机会补救,及时地帮助孩子实现追赶生长。
正确监测的益处
如果孩子确实偏矮,要注意一些平时很难察觉到的疾病隐患。
人类目前被发现有几千种遗传病,一般遗传病主要会导致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孩子个子偏矮。
第二,孩子发育迟滞,比如大运动的发育迟滞,或者智力发育迟滞。
第三,有的孩子会有一些特殊的体征或畸形体征,比如说耳位发育异常,特殊的脸形,腭裂,唇裂,嗅觉障碍,通贯掌,肘外翻,等等。其中,肘外翻,可能提示的是一种染色体病,叫特纳综合征。
这些疾病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我在门诊经常会见到一些足月出生的小孩,出生时的体重小于2.5千克。我们把这种孩子叫作小于胎龄儿。
在随访的过程中,大概75%的小于胎龄儿,在2岁左右能实现追赶生长。如果到2岁还不能追上来的话,那么有70% ~80%的可能,将来的个子会比较矮。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也会密切地随访,加强监测。
有的父母个子很高,觉得孩子肯定不会有身高方面的问题,但事实上,并不是父母个子高,孩子就一定能拥有理想的身高。如果不进行监测或者监测得不及时,放松警惕,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就追悔莫及了。
家庭适用测身高法
学会在家里科学地测量身高,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孩子真正的生长发育情况。但很多父母都会遇到一个难题:自己在家没办法测量0~3岁孩子的身高,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根本不能好好地站立。
我需要解释一下,0~3岁的孩子还不能自己稳稳地站直,这个时期我们一般用“身长”来表达孩子的身高。
如何测量孩子的身长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家庭适用的测量方法。
家里一般不会有医院里专业的量床,所以最适用的测量方法是平躺测量法。两个人一起测量孩子的身长,一个人帮助固定孩子,另一个人进行操作。
方法很简单,因地制宜,利用随手可以找到的一些工具,比如两本字典、一把卷尺。因为孩子太小,喜欢动,不太容易配合,我们可以用相对厚一点儿的字典。将一本字典放在孩子的头部,另一本字典置于孩子的脚部,固定好了以后,再把孩子挪开,然后用尺子测量两本字典之间的距离,得出的数值就是孩子的身长。(见附图N0.1)
测量的过程可以重复两到三次,两次之间的误差原则上不能超过0.5厘米,这样得出的孩子的身长就比较准确了。
很多父母认为测量时最难的是如何固定孩子。实际上,只要护理人相互配合,轻轻地把孩子搁在床上,保持平躺,双脚并拢伸直就可以了。字典尽量轻柔地贴紧孩子的脚跟和头顶,然后抱走孩子,量字典间的距离。一般连续测量两到三次,平均的误差不超过0.3~0.5厘米,那么这个数值就是基本准确的。
我们测量孩子的身高时,不一定要非常精准,但还是尽量地保证测量的差异不要过大。有的父母很纠结,说上一次量的明明是67.5厘米,而这一次量了很多遍都是66.5厘米。这1厘米让父母感觉很不解、很焦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在测量的时候,最好保持测量地点和测量工具的一致性:在家量的数值就跟在家量的比,在医院由医生测量的就跟医生测量的比。读数的时候,最好马上用笔记下来。比如,有的父母量了三次,结果自己完全记不清楚刚才的数字是多少,那么前面的测量就白做了。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测量的频率,第二是测量的时间。
孩子的年龄不同,测量的频率也应有区别。0~1岁,测量的频率是1~2个月测一次,1~3岁是3个月左右测一次。
最后,测量的时间要统一。如果是早上量的,那么以后都要早上量。尤其是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更要保证测量时间统一。因为孩子能站起来之后,如果测量的时间不统一,由于重力作用,以及夜里睡觉时,在平躺的姿势下,脊柱的拉伸作用,都会导致孩子早上比晚上个子要高0.5~1厘米。
正确监测身长的方法
监测孩子的身长有三大方法。
第一是观察。通过简单的观察,大致判断孩子的生长速度。
第二是比较。与同龄孩子的平均身高相比较,来衡量孩子的生长发育水平。
第三是计算。计算孩子在这个阶段的长高的具体数值,再来评价孩子的生长是否正常。
怎样观察
观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孩子的衣服是不是变小了,裤子是不是变短了。在正常情况下,孩子长个儿的速度非常快,第一年一般是2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第三年就是7~8厘米。
你会经常发现,孩子的衣服不够大,裤子变短了。这也就在提示,孩子在快速地生长。要及时地发现,及时地调整衣服尺寸,以免孩子不舒服,影响活动和睡眠。
如何比较
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比班里的大高个儿要矮。这种比较方法肯定是不客观的,如果班里有一个“准姚明”,那孩子跟他比肯定一辈子都显得很矮。所以,我们要跟整个社会的同龄人的身高平均值进行比较。
国家每隔一定的年头会对多个省市的小孩进行调研,之后会统计出来平均值。我们可以根据平均值来进行比较。
根据调研的平均值,所得出的孩子的身高表格,叫作百分位数值表。
下面是0~3岁男孩的百分位数值表: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在表格中找到对应的数值,表示在同年龄、同种族、同性别的孩子中,自己的小孩是什么身高水平。数值越大,表示个子越高;数值越小,表示个子越矮。
低于第3百分位,说明个子偏矮。
处于第50百分位,说明个子中等。
高于第97百分位,说明个子偏高。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男孩跟男孩的平均值比,女孩跟女孩的平均值比。因为一般来讲,女孩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比男孩要早一些。
男孩1岁的时候,他的身高低于71.5厘米,也就是低于第3百分位,这个孩子就属于个子偏矮了。
也就是说,他的身高没有追赶上来,那么我们就要找找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同样的道理,按照上面的表格来算,如果到2岁,低于82.1厘米,也是属于矮小。
相反,如果孩子到2岁时,身高超过95.3厘米,那么就是超过了第97百分位,也就意味着他长得太快了。
我们要及时地发现低于第3百分位的孩子,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关于如何干预,我在之后会给大家分享。
下面是0~3岁女孩的百分位数值表: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1岁的时候是70厘米。我们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第3百分位的数值是70厘米,那么这个女孩就属于个子偏矮了。
同样地,如果她2岁的时候是80.9厘米,属于第3百分位,也是个子偏矮。相反,如果2岁的时候,她长到了93.9厘米,就属于长得过快了。
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判定孩子整体长个儿的情况是偏矮还是中等,抑或长得太快。如果长得过快了,我们也要注意有没有性早熟的问题。
总结一下,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我们可以判定为矮小。我想强调的是,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的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就觉得天塌了。实际上,即使孩子的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也只能说明在这个阶段比较矮小,而矮小只是一个生长偏慢的临床表现,并不能说明孩子一定有问题。
目前我们研究发现,在0~3岁这个时期,大概三分之二的孩子身材矮小是由于错误的喂养或者经常生病,导致小孩偏离了正常的生长轨迹。这种情况,我们不一定必须干预。
第3百分位到第97百分位都属于正常,超过第97百分位的属于偏高。当然,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爸爸是160厘米,妈妈是157厘米,孩子一下子长到第97百分位以上,那就要小心了,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有其他什么特殊的情况,极有可能是发育过早。
如果爸爸190厘米,而孩子总是在第3百分位的这个位置左右来回动,这也说明孩子有异常的情况。
所以,在监测孩子身高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父母的身高进行综合考量。
怎样通过计算,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
一般来说,0~3岁的孩子平均能长高40厘米。
0~6个月,基本上每个月长2.5厘米;7~12个月,每个月长1.25厘米。
孩子的生长是不匀速的,有的时候长得快,有的时候长得慢;这个月长得快一些,下个月可能会慢一些,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教条化地理解。有的父母给孩子测量身高时,发现孩子一个月没长到2.5厘米,就很焦虑,其实这也是没必要的。我们主要是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所以用来做判断的时间段可以适当地延长一些,通过3个月或者6个月的时间段来监测孩子的整体生长水平,衡量小孩是否正常地生长。
总体上来说,孩子从出生之后,第一年大概能长高2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第三年7~8厘米。
如果一个初生婴儿身长为50厘米,那么第一年大概会长到75厘米,第二年大概是85厘米,第三年是92~93厘米。如果相差不太远,那就基本上在正常的区间内。
监测0~3岁孩子的身长,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计算孩子的生长速度。
因为孩子的生长不是绝对匀速的,所以我们衡量孩子的生长速度的时间单位是厘米/年,而不是厘米/月。
计算方法:测量间隔3个月以上的两次身高,记录下来;再用后一次减去前一次的身高,除以间隔的月数,乘以12,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孩子的生长速度。
孩子的生长速度=(第二次身高-第一次身高)÷间隔月数×12(间隔月数≥3)
计算出生长速度之后,可以跟该年龄段正常的生长速度进行比较。(第一年大概2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第三年7~8厘米。)
对于孩子的生长速度,父母需要提前进行关注,提高警惕。我们算出来的生长速度如果达不到这个值,即使孩子目前的身长在正常范围内,整体生长速度也是偏低的。这时,我们要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生长速度偏低,防患于未然。
小于胎龄儿的注意事项
足月出生的小孩,一出生就特别瘦小,发育比同龄的孩子慢,我们称小于胎龄儿。如果小于胎龄儿能在2岁前实现追赶生长,那之后也就能继续健康地成长。
我们医院有一个研究:在协和医院出生的小于胎龄儿,通过跟踪和随访发现,患儿成年后,出现代谢问题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成年后,这些人超重或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的可能性明显升高;而且与出生时体重正常的孩子相比,这部分人群患高血压等疾病的比例也明显升高,其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在60岁时出现了糖耐量异常,甚至患上糖尿病。
简单来说,就是小于胎龄儿在成年之后,比正常人更容易发胖,也更容易患上各类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所以,我们对小于胎龄儿一般建议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孩子,一般要求在0~6岁期间,尽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低油、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加强锻炼,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孩子成年以后不容易发胖,不容易得代谢性疾病。
如果这种情况的孩子在2岁时,生长速度没有追上来,那么想再追上来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需要适度干预帮助孩子实现追赶生长。
有些孩子出生的时候个子偏矮,父母在喂养方面非常注意,甚至给孩子添加了很多营养剂,但还是没有追上来。
什么情况下叫偏矮,没有实现追赶生长呢?一般来说,是比其他同龄的孩子要矮5~10厘米,甚至15厘米,远远偏离正常曲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带孩子到医院来就诊。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父母懂得监测孩子生长速度的基础上,否则等到发现孩子偏矮,有可能就延误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长高笔记
了解0~3岁的孩子监测生长的重要性。
掌握给0~3岁孩子量身长的方法。对于0~3岁的孩子,还不能稳稳站立,应该平躺测量身长,而且测量的时间应该统一,并马上记录下来,最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掌握检测孩子身长的三大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计算法。
记录并且总结。我在门诊经常发现很多父母有监测生长的意识,但是没有记录的意识,也不善于总结。有的父母是做财务的,会把孩子点滴的身高记录全部画成一张曲线图,这样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生长轨迹,对于医生及时发现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爱你的孩子,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监测记录孩子生长过程中的点滴。我把我们家女儿兔兔的那些数值全部存了下来。现在再翻看,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光之一。
亲子时间
要学会给孩子量身长,而且做好记录。
再次强调,0~3岁的孩子,正确的测量方式是平躺着测量。要让孩子相对舒服一点儿,不要用强迫的方式约束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受伤,或者感觉不舒服。
请使用本节提到的三大方法,来监测孩子的身长。父母可以把自己记录的孩子的身长汇总,做成一张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