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侵权行为法体系结构的设想:全面一般条款下的全面列举

(一)建立一个概括所有侵权行为责任要件的一般条款

我们认为,在侵权责任法史上虽然出现过不同类型的一般条款,但是发展的趋势是全面的一般条款,而不是只适用于过错责任或者只适用于自己加害行为责任的有限一般条款。我们主张的一般条款是指在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作为一切侵权责任请求权之基础的法律规范。这个一般条款具有两方面的功能:(1)作为民法典调整的所有侵权责任之请求权基础,在这个条文之外不存在任何民法典条文作为侵权责任的请求权基础;(2)它决定侵权责任法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侵权责任法的其他部分都是对这个一般条款的解释、展开和关于其适用条款的规定,以及对这个一般条款所调整内容的列举性规定。注161

在这样的一般条款之下,分三个层次加以展开:第一个层次是对一般条款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规定以及对其适用条件作出规定,这些规定也适用于第二层次列举的各种侵权责任。第二个层次是依据科学的分类标准对主要的、常见的侵权责任类型进行列举性规定,不仅列举自己加害行为责任,也列举对他人致人损害、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以及危险责任,不仅列举无过错责任的侵权责任也列举过错侵权责任,因此主要的列举应当被认为是全面列举(不过不能理解为完全列举)。第三个层次是对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之适用的规定。

(二)侵权行为的分类:回到罗马法或法国法

早在罗马法时代,人们将侵权行为划分为“私犯”与“准私犯”,前者指行为人自己实施加害行为对他人私权的侵犯,后者指被告虽然没有实施加害行为,但是基于法律规定需要对他人造成的损害或物件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情况。注162至法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的条文虽然比较少,但是仍然保留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的划分注163,使得人们能够清楚地将自己加害行为的责任与对他人(如仆人、雇员、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及物件(动物、建筑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区别开来。但是到了德国民法典,这样的分类就再也看不到了。其后的立法例和法律理论为摸索侵权责任新的分类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有的以归责原则进行划分,将侵权行为分为过错侵权与无过错侵权;有的以是否被法律所列举,将侵权行为划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现在看来这样划分对建构侵权行为法“分则”均有局限:(1)有些侵权行为(或“准侵权行为”)在有的国家可能承担过错责任,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承担无过错责任,即使同样一种侵权行为,也可能适用两种归责原则注164,因此不可能用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进行十分科学的分类。(2)将侵权行为划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同样是有问题的,划分的标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在一般条款下进行全面列举,则民法典侵权责任法中的所有列举的侵权行为都会被认定为“一般侵权行为”;而在那些只对部分侵权行为进行列举的体系下,没有列举的侵权行为会被当做“一般侵权行为”,被列举的侵权行为会被当做“特殊侵权行为”。另一个可能的理解是,将民法典中规定的侵权行为认定为“一般侵权行为”,而将特别法中规定的侵权行为认定为“特殊侵权行为”。

也许正是认识到上述分类方法的局限性,近晚的民法典在侵权行为分类上将眼光再次投向罗马法或法国法。如埃塞俄比亚民法典将侵权责任分为“因过犯所生责任”和“过犯阙如的责任”,前者即为自己加害行为的责任,后者即为对他人致人损害和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十分清晰明了。阿尔及利亚民法典也如此,将侵权责任分为“自己行为所生之民事责任”、“第三人行为所生之民事责任”和“事件所生之民事责任”注165。我们认为回到罗马法或法国法,在侵权责任法“分则”构建上采用自己加害行为的责任与“准侵权行为”的责任(细分为对他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和对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是比较科学的:自己行为和他人致人损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混淆的,而且人的行为与物件致人损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容易混淆的。因此以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不仅具有法制史的理论支持,也得到法律逻辑的支持。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危险作业或危险源致人损害已经成为侵权责任法理论和实践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将其与自己加害行为责任、对他人致人损害责任及对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相并列。回到罗马法或法国法又适应现实需要的分类是:自己加害行为责任、对他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对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危险责任。以这样的分类方法建构侵权责任法的“分则”体系,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一般条款的最后落实

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1)以损害为核心的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2)侵权责任的承担。因此,在以一般条款为核心建构的侵权责任法体系中,理所应当对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以及具体的适用规则加以规定。这样的规定既可以放在该体系的前面部分,也可以放在最后部分。它包括:(1)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的列举性规定;(2)适用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的原则;(3)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定;(4)关于其他侵权的民事责任方式的规定。此外,关于抗辩事由的规定也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对侵权的民事责任作出了全面的规定,才能最后落实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

(四)法典化与非法典化的界限

关于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体系的争论,还涉及“法典化”与“非法典化”的问题。所谓法典化,是指这样一种趋势,即尽可能将侵权责任法规范都规定在民法典中,在民法典之外不保留或者尽可能少地保留侵权责任法规范。一些对旧民法典的修订(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1988年追加的第191条1-3规定了产品责任、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和危险责任)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所谓非法典化,反映的是这样一种趋势,即现代大多数关于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的侵权责任法规范都是在民法典之外发展起来的,这种现象不单对旧法典而言是不幸的,而且在较新的民法典中情况也如此。注166

这种法典化与非法典化并存的趋势要求我们在制定侵权责任法时作出合理的取舍,在坚持对各类侵权责任(自己加害行为的责任、对他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对物件致人损害的责任和危险责任)进行全面列举的同时,又不至于落入过分烦琐复杂的窠臼。在目前阶段,笔者认为民法典中侵权责任法应当包括:

1.对自己加害行为责任的列举,可以包括:(1)侵害生命、身体、健康行为的责任;(2)侵害姓名、肖像、名誉、隐私、人身自由和其他人格尊严行为的责任;(3)侵害受到法律保护的人格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责任;(4)商业侵权责任;(5)专家的侵权责任。

2.对他人致人损害责任的列举,可以包括:(1)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责任;(2)雇主(使用人)对雇员(被使用人)致人损害的责任;(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致人损害的责任。

3.对物件致人损害责任的列举,可以包括:(1)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2)建筑物和土地工作物致人损害的责任;(3)树木致人损害的责任。

4.对危险责任的列举,可以包括:(1)产品责任;(2)道路交通事故责任;(3)危险作业致人损害责任;(4)危险物品致人损害责任;(5)污染环境致人损害责任。

在这样的侵权责任法立法体系结构下,原来一些游离于民法通则的侵权行为法规范,如产品质量法中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赔偿的规定、医疗事故处理体例中关于赔偿的规定、律师法和会计师法中关于赔偿的规定、环境保护法中关于赔偿的规定等,都可以从这些法律法规中剥离出来,走上法典化的道路。这样的侵权责任法大约需要100个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