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片机制

最大化的商业诉求是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之中的。制片作为电影运作流程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因此,在制片环节,主要目标便是达成生产制作影片的质与量的最大化共赢。一方面,要保证影片的生产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制作尽可能多的影片;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影片的质量。只有阵容强大、制作精良、故事精彩的影片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获得较高的票房回报。正是这样的诉求,促进了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普遍运用,也确定了明星制和类型片在好莱坞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流水线生产

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最大的利益,是商业运作中的最大诉求,也是流水线生产模式在好莱坞得以形成的根源。流水线生产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团队协同、分工合作的优势,将电影的制作流程进行高度细分,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人负责,保证效率与质量。这样的划分使得一部电影的制作团队被划分为创作部、演员部、技术部、机器维修部、宣传部等等部门,每一个部门还下属不同的具体环节,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序划分、庞杂却不凌乱的组织架构。一旦新的电影项目启动,这条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便随之有序开展,有条不紊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连串的运作。

这样的流水线生产理念来源于福特汽车公司对泰罗法的合理运用,大制片公司在不断地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加以借鉴。但电影毕竟是一项艺术创作,由最早期单枪匹马的纯艺术创作过渡到庞大团队的功能组合,需要不断地调整与适应。机械的分解组合必然会大幅度削弱电影的艺术价值,但电影创作中个人化因素的发挥又势必会影响整个流水线的稳定性与可控性。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在不断地实践与适应中,找到了合理平衡这一矛盾的关键,那就是电影的灵魂要素——剧本。剧本不仅是影片构成的最主要内容,更大程度上确定了影片的成本,是决定拍摄进度的规划、剧组人员的安排等事项的基础,制片、导演乃至整个摄制组上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进度都与剧本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制片人托马斯·英斯创造了一种编写剧本的方法,革新了整个运作体系,并被广为传播并一直沿用。英斯制片厂编写剧本的流程是这样的:

公司给每个剧本编上号,这样哪怕影片片名变了,也能轻而易举地对号入座。剧本封面上写明,谁写的剧本,谁拍的影片,拍摄起止时间,何时送交放映商,何时上映,后面继之以“影片全面总结”,更详尽地叙述影片的制作过程,然后是字幕表——供片头片中插入的——标明最后应把它们加进哪段拷贝里。最后再附上整部影片的预算表。根据“科学管理”实践,为保证效率,核查不必要的开支,这一影片的全部制作过程都付诸笔墨。电影脚本开头就是历数各个拍片对象。此处列出所有内外物体,并指明场景及镜头号,以便迅速加以检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接下去就是打字机打出的剧组职员表,演员表则用手写。其后为一整页的大纲(简短的场面表),然后才是剧本。每个镜头都有顺序号和拍摄位置标记。需要加入最后方案的字幕用打字机或红墨水标出。舞台调度和动作描写极为细致。因为这些剧本要在拍摄时使用。每一个拍好的镜头都用铅笔做上记号,有时还在书页边上注上拍摄米数。剧本里还包括了周密的技术指导——对一些专业效果,加强浓淡色调的要求——以及剪辑指示。关键在于,在“中心”制片人领导下,这些剧本已成为工作人员完成未来影片的蓝图C.M.沙特尼科娃.市场创造电影[J].蔡小松,译.世界电影,1995(3).

在好莱坞的制作流水线上,编剧团队成为最庞大、最重要也是分工最精细的队伍。在影片构思得到电影公司的认可后,将由专人将其细化,从而形成整部影片的框架,构成整部作品的总体轮廓和基调。在这之后,构思又将被扩展成为一个大纲。通常构思只有半页或1页,而大纲则可能长达5页至10页。在大纲确定之后,制片人就开始雇用编剧将大纲发展成剧本。好莱坞庞大的编剧团队以协同合作的集体之作让无数观众为之叹服,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全才,但他们在流水线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的分工非常细致,有的只管写对白,有的负责编情节,有的着重人物勾画。流水线生产的大致顺序为:编剧部的编剧首先把故事情节编好,再由噱头部的编剧加入笑料。随后,专门负责写对话的编剧再着重描写对话。此外,好莱坞还拥有大量的辅助工具,对剧本进行补充和润色。他们有一个包罗万象的情节模板数据库,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设定程序,从中调用相应的情节片断,然后电脑自动演绎组合这些环节,便形成了一个故事。

为了保证剧本的高质量和效果,流水线上还会有专门的检验和修正环节。例如,有报道提到“为保证片子的恐怖效果够分量,会有专人负责测定恐怖效果。27岁的迈克·哈里斯就是好莱坞著名的恐怖片检测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刚出炉的恐怖片。迈克有一个特点,他一看到惊险镜头就两眼发直,有时还吓得大叫或抱头躲藏。当迈克看片时,他的表情被全程记录下来。制片人据此判断影片的惊险效果,若迈克看时面无惧色,制片人就命令导演和演员返工。由于工作出色,迈克被奉为‘最理想的恐怖片测定专家’”参见鑫可.好莱坞大片产自流水线[N].世界新闻报,2007-09-05.。而在检验之后,便会有专门的“剧本医生”对剧本的漏洞进行修补和完善。“剧本医生”一般都是名家,很多都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或者提名。制片方在剧本的初稿完成后,便会邀请他们对剧本进行润色,增加对话或丰富细节,使剧本达到逻辑合理、情节丰满。

当剧本写作过程在流水线生产机制下被合理的范式所限定后,完成版的剧本便可以随着生产线的运转,高效地指导、控制制作流程。制片人对于影片的监控权利被强化,而导演对于影片的整体控制权却被剥夺了。导演的工作被流水线上一个个细化的工序所分解了,他失去了对于编剧、布景、剪辑等重要环节的掌控,即使是在拍摄过程中,还有一些助理导演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如战争、武打等特殊场面),也分割了导演的艺术创作范围。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个人创作和发挥,但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制作团队的工作效率,不仅能节省资金,更能保证按时完工。

对于好莱坞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认知其价值与作用。首先,将电影制作流程进行细化、分解进而再组装的运作模式大大提高了电影制片环节的效率。最优秀的编剧团队、导演以及经验丰富的摄制组强强联合、各司其职,保证了影片精良的制作水准,且符合最广泛观众的审美品位,能够获得最大范围的观众的认同。这也是好莱坞大片能够成为商业品质最有保证的文化商品的原因之一。但不可避免的是,流水线生产机制从另一层面来说,既是模式定型也是个性限制,不允许过于离经叛道、个性独特的元素出现,影片风格被模式化和平庸化了,确保了普适性却丢失了特殊性,缺乏艺术创作的个性。这也成为流水线生产模式绕不开的短板。

(二)明星制

明星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制胜法宝,明星制的出现更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化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它源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对于建立自身品牌、打造吸引观众的长效机制的需求。

在工业化体系的建构之中,电影本身与工业产品的诸多不同决定了制片厂必须灵活采取新型的运作方式来适应。电影是一次性消费,每一部电影作品都讲述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的演员阵容,没办法像其他商品一样通过多次消费的重复刺激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无法形成与观众的情感粘连,带动长线关注与消费。明星制便是在这样的困局中出现并大放异彩的。

《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一书解读了明星制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明星签约制,即明星与制片厂签订合约,每年为制片厂拍摄多少部影片,获得多少报酬,以及违约会遭到什么惩罚,也就是通过合约的形式使明星隶属于制片公司,当时签约年限一般在7年以上,明星成为公司的财产;二是指大制片公司重要影片的生产、宣传都围绕明星进行,从而使明星成为一部影片或一系列影片的品牌,成为企业进行产品差异化,和其他对手展开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48.

20世纪初,长故事片出现并渐渐统治了影坛。长故事片通过影片较长时间的刺激使得观众们可以熟悉影片中的角色,出色的电影演员便会在观众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观众的追捧。“维太格拉夫女郎”“小玛丽”“调皮鬼”等都在当时风靡一时。久而久之,电影演员开始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明星。渐渐地,制片厂也开始意识到了明星的市场效应和资本功用,开始大规模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最早的尝试者是环球公司的老板卡尔·莱默尔,而他打造的第一个电影明星是弗洛伦斯·劳伦斯。劳伦斯原本是比沃格拉夫公司的演员,莱默尔将她挖到自己的公司,并开始炒作包装。他首先在《圣路易斯邮报》上刊登了一则假消息,说劳伦斯因车祸不幸身亡,随后又辟谣说这是对手恶意制造的“用心险恶的谎言”,之后便让劳伦斯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圣路易影院的首映式上。这一系列的炒作成功地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也将劳伦斯包装成了一个极有号召力的电影明星。尝到了甜头的莱默尔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星计划,其他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也纷纷加入,共同造就了好莱坞严密成熟的明星制体系。

制片厂的制片计划开始以明星为核心,有专门的编剧为明星量身定做剧本,有导演以类型化人物树立明星的特色形象,摄影、灯光都要服从于明星,为其塑造完美形象,制片人更是以各种宣传手段捧红明星、制造明星。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观众到影院去看明星。久而久之,在明星的周围都会形成一个固定的影迷群,明星决定了影片的价值,决定了票房价值。正是明星制的出现,使得各大公司有了自己的当家招牌,明星的形象和名字都成为影片乃至电影公司的品牌和标识。制片业可以根据明星的价值,对票房进行预估,这便增加了制片计划中的稳定因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明星制在好莱坞极为盛行,葛丽泰·嘉宝、费雯丽、克拉克·盖博、英格丽·褒曼、格力高里·派克等等明星都在当时炙手可热,成为各大制片厂的制胜法宝,而这也是好莱坞精确有效的明星系统亲手打造的杰作。

好莱坞的明星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制造系统、控制系统和再增值系统。”邱章红.形象与资本——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制剖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6).在制造系统中,大制片厂将通过搜寻、选拔、培养、定型四个阶段,对搜寻到的合适对象进行打造,将通过层层筛选而脱颖而出的演员全面培训并个性打造之后,进入电影生产线承担角色。当发掘打造出的有潜力的“明日之星”真正成为明星之后,制片厂将会有专门的明星包装团队为其服务,以维持其完美形象、塑造独特风格。而控制系统便是制片厂与明星之间的利益角逐,制片厂所希求的是利用明星资源最大化其影片的商业回报。在再增值系统中,制片方会进一步开发明星的价值与效应,通过对其延伸资源的运用,促进电影及衍生产品的销售。

明星制通过明星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号召力确保了影片在观众群中的吸引力,解除了制片方对影片市场反响的忧虑,一定程度上给票房回报率打了保票。

(三)类型片

类型化电影,或者简称为类型片,也是制片厂制度的产物,更是电影工业化环境所孕育出来的新名词。类型片来源于电影商业与艺术的交融,顺应了流水线生产的运作模式,与明星制一样担当着保证好莱坞电影质量和受欢迎程度的任务。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是统治电影艺术时间最长、生命力最顽强,并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一个流派,更重要的是类型化的创作模式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生产运作的流程和体系。托马斯·沙茨在他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一书的前言中这样说道:“类型研究不仅涵括剧情电影的形式与美学因素,并将不同的文化因素列入考量,它是电影生产与电影工业和观众之间互相交换的一种动态过程。”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3.因此,对于类型电影的研究应从商业范畴、观众角度切入。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于“类型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类型电影是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97,99.类型电影包含范围非常广泛,有美国的影片分类学家列出了75种故事片和非故事片的类型,但一般意义上,好莱坞类型片大致被分为12类:西部片、喜剧片、犯罪片、科幻片、歌舞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动作片、灾难片、儿童片、恐怖片。类型片是深入了解观众心理、充分迎合观众喜好的电影产品,其在操作流程中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何种“类型”,上述的12种经典类型片都是在对观众喜好和心理充分研究以及不断实践试验后筛选得出的类型。另外,迥异且广泛的类型为制片方提供了根据观众市场反馈及时变换更替的空间,永远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群的需求;二则是创作模式上的“类型化”,即以特定的题材、解构方法、创作技巧为套路指导影片的创作,有章法可循、有模式可套,自然有利于电影的流水线运作。

从题材划定、类型确立这一层面上来说,好莱坞经典类型的长盛不衰主要是基于其对观众心理的把握。在好莱坞,电影的生产纯粹是一种商业行为。如同商品的生产销售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一样,电影的生产销售也是以观众为核心的。制片方的最大诉求就是尽可能多地吸引观众、创造票房,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之下,制片方不断地对观众的兴趣点进行调查研究与总结,并迅速地将在观众中反应良好的元素进行标准化,久而久之便集合成了极受观众喜爱的类型电影范式。当然,在选取和总结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筛选和组合从而最大限度地顺应最广泛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至关重要之处,也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核心。美国电影学者尤第斯·赫斯在他的《类型电影现状》一文中说:“‘类型电影’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是因为它们暂时解除了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政治冲突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它们帮助人们打消了在这种冲突的压迫下可能萌发的行动念头。类型电影引起满足感而不是触发行动要求;唤起恻隐之心和恐惧感,而不是导致反抗。它们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为它们大力帮助维持现状,给受压遣的人们以安抚,诱使这些由于缺乏组织而不敢采取行动的人们满心欢喜地接受类型电影中对各种经验和社会冲突提出的荒谬的解决办法。当我们回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时,这些冲突依然存在,于是我们便再到类型电影中去寻求安抚和宽慰——这就是类型电影受欢迎的原因。”转引自:高夙胜.电影艺术初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也正是这样的机理使得看似简单的好莱坞类型片成功地满足了不同观众族群的精神需求,印证了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创立了“电影观众学”这一全新议题,拉近了电影的艺术创作和观众的精神满足之间的距离。

从类型化创作模式这一层面上来看,类型片的出现打破了电影个体、随性的创作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确立了规范化的模板和必不可少的类型元素,给予电影产品质量保证。广义上来说,好莱坞电影往往具有三个基本的元素,“一是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里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蛛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危害一时等;二是定型化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宁死不屈的硬汉;科幻片中仇视人类的科学家;三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代表邪恶的凶险的森林;预示危险的宫堡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等。”王童,大光.好莱坞探秘[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有了这些关键性的元素,再搭配上丰富多元的故事情境、风趣幽默的笑料噱头、精彩出色的明星演绎、震撼夺目的视觉特效,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类型片便在流水线上装配炮制完成了。

好莱坞类型电影是电影艺术与电影工业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产物,是根据观众需求、为观众量身打造的商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影偏好。好莱坞流水线生产体系赋予了类型电影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使其成为好莱坞市场竞争力最强的电影产品。

流水线、明星制和类型化构成了好莱坞制片机制的三大基石,也成为其称霸世界的核心武器。商业诉求和利益驱使是好莱坞制片机制得以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一要素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发行和放映机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