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行机制

作为制片业与放映业的中介环节,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行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它的出现却有力地推动了电影由小规模的平民娱乐向成体系大规模的电影产业发展。

1903年以前,放映单位自己购买影片,这样他们的投资就很多,于是他们相互之间开始进行交换影片。第一批人看出来需要办一个企业既不制片也不放映影片,而是考虑用一个有效的交换制度来替代当前的这种方法,第一家发行公司诞生。1903年初,哈里·迈尔斯和他的兄弟赫伯特·迈尔斯开办了一家影片交换公司,从制片厂把影片买来,再以四分之一的金额租给放映单位。这种发行企业被证实是电影企业中最重要最有利于电影发展的公司。受到发行制度的推动,放映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美国电影工业进入了第一个大发展的阶段“镍币时代”。影片交换所便是发行业的雏形,它构成了制片方和放映商之间的中转站,使制片业的影片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也给予了放映商一定的空间,可以根据观众们的兴趣反馈轮流租借不同的影片。发行方角色的出现构成了制片业和放映业之间相对稳定的中介环节,带来了电影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革新。片源的丰富与稳定培养了广大的观众基础,放映商也随之建立了永久性的电影放映点,进一步推动观影人数的倍增,观影习惯得以养成。同时,消费市场的扩大也使得制片行业有了进一步拓展和投资的动力,并开始根据观众的喜好与口味拍摄制作更多的新影片,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得到更大的回报。另一方面,电影工业的渐成体系促使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都不断地扩大规模、跨界发展。一直处于垄断统治地位的大制片厂渐渐意识到发行业的重要性,不满足于发行和放映受制于人,便开始自己开辟发行和放映渠道。同样,发行业和放映业为了保证片源的稳定,也尝试着要向制片业扩展。这样的趋势毫无疑问地加速了电影产业规模的急速扩张,竞争也愈加激烈,工业化、产业链化的好莱坞电影体系也渐渐成形。

派拉蒙提出独特的制片——发行计划,该计划便是电影工业的典范。派拉蒙计划的基础是“一揽子租片”即订片制,放映商人先签订合约,购买一些在定期完成公告出来的影片,派拉蒙影片公司担保影片的质量和吸引力。放映商人先期支付一笔钱作定金。当时这种发行方法对影院主和派拉蒙影片公司双方有利,同行业的制片人都很快采用,对电影事业也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在新的订片制度下,出现一些制片商不守信誉,经常侵害放映商的利益的做法,放映商对这种发行方法的愤恨敌视情绪急剧增长,1917年,26家全美最大的首轮放映商联合起来,开辟自己的发行渠道,创建“第一全国放映商网络”即第一国家公司。第一国家公司与各家独立制片人签订合同,取消订片制度改为租赁影片。后来,该公司还创办了自己的制片厂来巩固地位。派拉蒙和第一国家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发行控制权进行了长久而艰苦的斗争。为了保持它的领先地位,派拉蒙后来几年中还被迫搞起了制片和发行业务以外的放映业务。先前福克斯公司之所以有力量和电影专利公司相抗衡就是因为它拥有许多影院的所有权,现在,第一国家公司也具有同样有利地位来与派拉蒙公司较量,1919至1921年中它买下了3400所影院。派拉蒙的朱科尔煞费苦心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终于夺得影院的垄断权,买下大小城镇的几千家影院,甚至买到第一国家公司的股票。在这场争夺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后电影业的成功就得靠制片、发行和放映在更大规模上的高度协作一致,三者间的依赖关系更为紧密。

但经历了大制片厂的扩张时期,美国绝大部分的电影发行业最终还是被控制在大制片公司的手中,因而制片和发行便合二为一,这使得放映业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制片商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对发行的控制进而操控限制放映商。放映商为了保证能够从大制片公司获得优质片源,也不得不逆来顺受地接受苛刻的租片协议。其具体方式包括“成批订片”“打包订片”,以及签订任何有利于发行商的租片合同。这些租片协议的出发点都是一切以制片方的商业利益为目标,确保制片方制作的影片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获得收益并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份额。

成批订片制与超市的组合销售异曲同工,主要是利用明星制打造出来的效应,用明星们主演的影片搭配销售若干部一般演员主演的影片,放映商们为了得到明星们主演的影片不得不全盘接收,哪怕明知道这些搭配销售的影片可能会亏本。而打包订片制则更凸显了制片方的霸权地位,放映商在没看到影片之前,甚至影片尚未开拍之前,单凭剧本、演员名单、导演等信息就得签订租片合同,后期更是发展到单凭号码进行租片。这样的发行机制完全建立在制片公司的垄断地位和霸权控制的基础上,因而使得制片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不仅确保了影片收入的稳定性,还能够节省下在发行费用上的开支,并进一步抢占了市场份额,有效排挤了独立制片的作品和国外作品。正是这样的绝对性优势为大制片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刺激了它们进一步扩大影片的生产规模,使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更加兴盛。

这样的发行机制势必受到独立制片方、独立发行商和放映商的强烈反对。双方矛盾一再激化,独立放映商们经历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二战后复兴时期的不断提出抗议和诉讼,指控大制片公司的经济霸权行为。由于法院发现好莱坞制片厂违犯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并于1952年最终发出裁决命令它们解散这种集成的生产/发行/放映系统,这就是美国电影工业史上著名的“派拉蒙裁决”——禁止大制片公司要求电影院对影片的整批承包和盲目投标,而必须采取一片一议,影院一家一议的交易方式,不得对任何影院有歧视。这样的反垄断裁决打破了好莱坞大制片公司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开放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美国的电影业,催生了院线制成为主流。

另外,还需一提的是好莱坞的海外发行机制。好莱坞大片能够风行全世界,靠的便是它在海外的低价销售策略。好莱坞电影向海外市场的输出或多或少带了点“文化侵略”的色彩,其是以抢占市场份额为目的,因此发行方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地出售影片,以图培养广泛的消费群体。虽然好莱坞大片大多制作精良,成本颇高,但其在国内市场就基本上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因此低价销售来获取市场和纯利润的方式屡试不爽。

综上所述,好莱坞的发行机制与其一贯以来的大制片制度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建立在保护制片方利益的基础之上,衔接密切地融入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