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大都大明殿

元宫廷举办气派非凡的“诈马宴”

大都城内,隆重的元正受朝仪式已经结束。大明殿上,同样隆重的“诈马宴”正在进行。

元人自称“国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飨,三者而已”。(32)这三件大事,也就是用兵打仗、围猎和宴饮。大规模的战争正在江南进行,围猎则需要合适的季节,现在朝廷中的头等大事就是朝会后例行的宴饮了。

出席宴会的人,都要身着同样颜色的衣服。这种衣服,称为“质孙服”(又译为“只孙服”),由皇帝颁赐给蒙古宗王、后妃、驸马、朝廷大臣和近侍卫士等人。没有质孙服的人,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大宴。天子的质孙服,冬季穿的有十一等,夏季穿的有十五等;百官等人的质孙服,冬季九等,夏季十四等。服装颜色分为大红、桃红、紫、黄、白、蓝、绿、枣褐、驼褐、鸦青等。质孙服衣、帽、腰带配套,大多用绣金锦缎制成。宫廷大宴,一般要进行三日,每日换一种颜色的衣服。这种大宴,被称为“质孙宴”;波斯语把“质孙”叫作“诈马”,所以又称为“诈马宴”。

大宴的第一项内容,是由蒙古大臣高声诵读“大札撒”。“大札撒”是成吉思汗颁布的法令,其中既有国家的法律规定,也有成吉思汗的训言。每个蒙古宗王都收藏一部大札撒,并且要熟悉它的内容,以示念念不忘“祖训”。札撒对军队的要求颇严,这些要求至今还约束着元军官兵。成吉思汗是这样说的:

——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们,每一个都应将自己的军队保持得秩序井然,随时作好准备,一旦诏令和指令不分昼夜地下达时,就能在任何时候出征。

——居民[在平时]应像牛犊般地驯顺,战时投入战斗应像扑向野禽的饿鹰。

——军队的将官们应当很好地教会儿子们射箭、骑马、一对一地格斗,并让他们练习这些事。通过这样的训练把[他们]练得勇敢无畏。

——十夫长不能统率其十人队作战者,将连同其妻子、儿女一并定罪,然后从其十人队中另择一人任十夫长,对待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也这样。

——只有在行军时能考虑到不让军队饥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担任首长。(33)

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习惯,蒙古人以十进制将军队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各级设官长(蒙古语称为“那颜”);有时在十户与百户之间,还有五十户的编制。十夫长又称为牌子头、甲长,蒙古语称为“阿儿班那颜”。五十夫长亦直称为五十户(下同),蒙古语为“塔宾那颜”;百夫长(百户)为“札温那颜”;千夫长(千户)为“敏罕那颜”;万夫长(万户)为“土绵那颜”。

蒙古国时期,来自西方的人盛赞蒙古军队的吃苦耐劳、行动迅速和服从指挥,对它的战斗力从不抱任何怀疑态度。在欧亚大陆上,几乎没有任何军队能和它抗衡。成吉思汗曾骄傲地宣布他灭国四十,他的后继者又灭掉了西夏、金、大理、斡罗思(俄罗斯)各公国、黑衣大食等国。骤然兴起的蒙古狂飙已经使全世界的统治者们惊慌失措。现在,伯颜统领的大军,再现蒙古军队的雄威,札撒的约束,自然起了重要的作用。

札撒中还把治国、齐家和律己联系在一起,做出了许多规定,作为蒙古人的道德标准,如尊重长者、信任贤人、注意言行、和睦亲族、重信誓而不说谎话、不偷盗、不淫奔等。成吉思汗还有这样一段话作为总结:

凡是一个民族,子不遵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敬公公,长者不保护幼者,幼者不接受长者的教训,大人物信用奴仆而疏远周围亲信以外的人,富有者不救济国内人民,轻视“约孙”(习惯)和“札撒”(法令),不通情达理,以致成为当国者之敌,这样的民族,窃贼、撒谎者、敌人和各种骗子将遮住他们营地上的太阳。

蒙古人有醉酒的习惯,不少人因此而伤身害命。对此成吉思汗留下了相当具体的训诫:

——酒醉的人,就成了瞎子,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也成了聋子,喊他的时候,他听不到,他还成了哑巴,有人同他说话时,他不能回答。……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国君嗜酒者不能主持大事、颁布必里克和重要的习惯法(yūsūn);异密嗜酒者不能掌管十人队、百人队或千人队;卫士嗜酒者将遭受严惩。

——酒不管你是什么人,无论善恶好坏的人它都让你麻醉……它毁坏了所有的感官和思维器官。

——如果无法制止饮酒,一个人每月可饱饮三次。只要[他]超过三次,他就会犯下[上述]过错。如果他只喝两次,那就较好;如果只喝一次,那就更为可嘉,如果他根本不喝酒,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到哪里去找这种[根本]不喝酒的人呢,如果能找到这种人,那他应当受到器重!

在蒙古宫廷中,能够参加诈马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谁也不愿意因为不会喝酒而失去这大好的机会,所以在大宴前宣读祖训,只是警告人们不要由于酒醉而失态,同时提醒大家不要忘记祖上创业的艰辛和对后代的期望。这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制度。

在大宴上饮用的,有葡萄酒、蜜酒、米酒、阿剌吉酒、黑马乳、舍儿别等。阿剌吉酒用葡萄酒、枣酒等好酒蒸馏而成,制作方法刚从西域传来不久,乃是中国烧酒的鼻祖。黑马乳就是马奶酒,用马奶发酵后搅拌而成,色清味美,是蒙古人极喜好的饮料。朝廷中专门有负责制作黑马乳的人,称为“哈剌赤”。蒙古人称黑为“哈剌”,故有此名。“舍儿别”是用水果或药物、香料配成的清凉饮料,可以解酒,制作方法也是从西域传入的。宫廷中掌制“舍儿别”的人,就叫作“舍儿别赤”。宴会上备有各种食品,而羊肉是必不可少的。每逢大宴,宰杀的羊要以千万头计。

宴饮时,皇帝和臣僚各有座次,不可越座乱动。旁边有乐工奏曲助兴,还有各种艺人献技,热闹非凡。

大宴上用的各种器具,非常考究,最引人注意的是贮酒的大瓮,时人称之为“酒海”。蒙哥汗时,来自巴黎的工匠曾造出一个大型供酒器,以银树为主体,树内装有四根管子,接通帐外的贮器,一旦需要,各管可分别涌出葡萄酒、黑马乳、蜜酒和米酒。忽必烈即位后,这架酒器已不知去向。忽必烈命人在宫中各殿安放了酒海。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制成的渎山大玉海,由整块黑玉雕成,高70公分,直径135公分,重约3500公斤,放在万寿山上(现在依然陈列在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玉瓮亭内)。

在大明殿上,还摆放着一架七宝灯漏。这架灯漏是顺德邢台人郭守敬设计制造的,高一丈七尺,以金为架,共分四层。灯漏上既有调节机内水流缓急的戏珠龙,又有代表日月星辰的四神和按时跳跃的龙虎乌龟。更为奇妙的是漏中装有十二个小木偶人,各执子、丑、寅、卯等时辰牌子,每个时辰的初刻,木偶人执牌开门而出,面对御榻报时。灯漏下层四角,又各立一人,分掌钟、鼓、钲、铙,一刻鸣钟,二刻敲鼓,三刻响钲,四刻鸣铙。当然,在饮酒正酣的时候,人们都不太留意时间,因为大宴总是要到日暮点灯时才散。

今天的“诈马宴”上,蒙古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们开怀畅饮,兴高采烈。他们有理由高兴。已经到来的阳火鼠年看来是吉祥的一年。南宋朝廷已捏在伯颜的手心里,覆灭指日可待,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就要在他们手里完成了。祖先成吉思汗倘若地下有知,也会与他的子孙们一起举杯痛饮的。

入夜,欢腾了一日的大都城慢慢安静下来。往来巡逻的士兵和各门的守卫,各司其职,不敢有一丝松懈。而在数千里之外的临安城中,虽然也有士兵巡逻和守卫,全城却弥漫着惊恐和沮丧。求和看来已经失败,但使者既然未归,就仍有一丝希望。谢太后和陈宜中并不知道,潭州殉难将士的英魂没有能够保佑大宋的国运,伯颜将军在他的大营里,早已拒绝南宋的议和了。


(1) 据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〇。《元史·世祖纪》记忽必烈即位时间为三月辛卯(24日)。王恽以当时人记下的时间应是准确的。元末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记忽必烈即位于四月一日戊辰(卷一《列圣授受正统》),显误,因当年四月一日为戊戌。

(2) 《国朝文类》卷九《即位诏》。

(3) 《国朝文类》卷九,《中统建元诏》。

(4) 参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徐世隆事略》。

(5) 《通制条格》卷八《仪制·臣子避忌》。

(6) 参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徐世隆事略》。

(7) 参见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

(8) 参见《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

(9) 陶宗仪:《宫阙制度》,《南村辍耕录》卷二一。

(10) 参见《元史》卷一六一《刘整传》,下文涉及刘整事出处同此。

(11) 忽必烈即位,其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称汗,忽必烈派军北征,至元元年(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中统三年(1262年),李璮在山东起兵,反抗朝廷,忽必烈调军围剿,李璮兵败被杀。

(12) 参见《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13) 参见《元朝名臣事略》卷二《阿朮事略》。

(14) 参见《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15) 参见《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16) 参见《宋史》卷四五〇《忠义五·尹穀传》。

(17) 参见《宋史》卷四五〇《忠义五·李芾传》。

(18) 参见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国朝文类》卷五九。

(19) 《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20) 参见《宋史》卷四五〇《忠义五·李芾传》。

(21) 参见《元史》卷一三四《和尚传》。

(22) 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国朝文类》卷五九。

(23) 参见《宋史》卷四一六《汪立信传》。

(24) 《宋史》卷四七四《奸臣四·贾似道传》。

(25)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下·理宗谢皇后传》。

(26) 参见《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27) 参见《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

(28) 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第58—60页。

(29) 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第64—65页。

(30) 《元史》卷二〇二《释老·八思巴传》。

(31) 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第168—169页。

(32) 王恽:《吕公神道碑铭》,《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五七。

(33)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54—362页,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