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厕所”也可以成为日本人的姓氏吗?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普遍只有名而没有姓,有姓的只是极少数的贵族。直到明治维新期间,国家下令让全国人取姓,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善。
公元4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枝,即从本家分出的支。但这时氏、姓、苗字只有贵族才有。
明治天皇时,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都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取姓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于是,政府不得不下达“凡国民,必须取姓”的命令,这才轰轰烈烈地兴起了全国取姓热潮。
不过当时日本的受教育者只占人口的极少一部分,大部分没文化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就套用各种各样的取姓原则。大体可分:地名姓、国名姓、古姓、译音姓、氏姓、职业姓、特别称谓姓、略姓、信仰姓、佳称姓、复姓、间接称呼姓、外来姓等。于是就出现了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一井、一木、一色、上下、和气、左右、前后、火山、热海、温泉、满身、汗、大粪、小穴、瓶子、布袋、早乙女、不入斗、一二三、三五七、九十九”等啼笑皆非的姓氏。所以我们也就毋须奇怪“厕所”(厕所在日文中为“御手洗”)为什么会成为日本人的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