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部的“阴”与“阳”

阴阳属于哲学范畴,占据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此前对于阴阳的研究讨论,大多停留在阴阳的定性以及阴阳观的演变这一层面上。对中医的阴阳学说往往重视不够、探讨不深。应该说,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阴阳的问题至关重要,这是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对中国哲学范畴所做出的重大发展,尤其在阴阳学说中有了一个质的突破。由对阴阳的定性研究,上升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同时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转变方向,所以说阴阳本身就包含了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因此关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问题的研究,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人也不例外。体表与内脏相对,体表在外为阳,内脏在里为阴;内脏之中,以膈肌为界线,位置高的心、肺为阳,位置低的肝、脾、肾为阴;脏与腑相对,腑的功能通达、运动为阳,脏的功能收藏、沉静为阴。同时,阴阳还可以概括人的生理功能。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肉筋骨)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如心要跳动、肺要呼吸)属阳,两者互相依存,协调运作。生理功能活动(阳)的发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营养物质(阴)的吸收产生,又必须依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阳)。

正常状态下,人体中的各种阴与阳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古代称为“阴平阳秘”)。而疾病的发生就是非正常的,那么实质上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同样要围绕阴阳的观点。中医认为,阴阳是认识疾病的总纲。诊断时,如面部色泽比正常人偏鲜明者属于阳,晦暗者属于阴;说话声音比正常人洪亮者属阳,低微者属于阴;切脉发现脉搏跳动比平时速度更快、位置更表浅、力量更大的属阳,相反更慢、更深、力量更小的属阴,等等。对这些症状进行阴阳属性的辨别,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变化趋势等,从而得出整个疾病的阴阳属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体的浅表,疾病是因人体阴阳物质或功能比正常偏多引起,病人体温升高或自己感到身体发热之类的疾病属阳;相反,病位在里,虚证、寒证就属阴。

阴阳理论贯穿了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在现代看来,这种思维方式显得有些朴素却又玄妙神秘,它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似乎很难理解,却又有着深厚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