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消费升级”已经成为屡被提及的高频词,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队伍,将带来产品、文化消费等与生活质量及审美相关的消费大幅提升,最终将改变我国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

2019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统计局做了内部测算,2018年该群体就已经超过了4亿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我国恩格尔系数整体走势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了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与经济学中很多其他指标“越高越好”不同,恩格尔系数是一个“越低越好”的指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整体的恩格尔系数走势如何?2013年以前,我国恩格尔系数是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的,2013年后按新口径合并统计。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的数据上来看,作为改革开放起点的1978年,当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元,恩格尔系数为57.5%;而当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元,恩格尔系数为67.7%。

我国恩格尔系数从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30.1%,2017年再降为29.3%。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他说,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消费中非食物性支出在总体上升。这在消费的统计数据中有明显体现。2018年服务消费持续提升,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增长10%以上,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增长将近10%。文化消费、信息消费、教育培训消费、健康卫生消费都在迅速增长。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而言,旅游、文化、卫生等服务性消费还没有被纳入。尽管这样,2018年仍然增长9%,这个速度不低。

从31.2%下降到28.4%,反映出了消费升级的步伐,而最能够反映消费升级的就是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近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往往超越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系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获得感,比关注一个系数更具温度也更为精准。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配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而改变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集体的总称概念。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渐渐跟着升高,很多农村家庭也逐步实现了小康,人们的收入从低等收入进入了中等收入。

“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这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式表达。对于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标准,即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中国有4亿人,有1.4亿个家庭,具有购车、购房、闲暇旅游的能力。

事实上,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我国持续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强劲、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以及消费品质提升,消费环境尤其是信用环境改善,进口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