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亲家孙公

孙公出生在1941年,生活在一个靠农业维持生活的家庭。时年兵荒马乱,匪患四起,没有安定的生活来源,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生活非常窘迫。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祖国山河破碎,瓦砾一片。孙公出生的这个年代,也是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寇投降,紧接着开始了解放战争,生活更是雪上加霜。1949年全国解放,赶走了蒋家王朝,打倒了地主恶霸,人民分到了田地,大家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解放初期,政府非常重视教育,旧社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农民的儿子有幸开始读书了。孙公少小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在校始终名列前茅,很快读完了初小高小,读初中在百里之遥的县城。久经饥寒交迫生活折磨,弱不禁风的身体,怎经得起水土不服,胃痛让他无法直立行走,经校管会研究暂时休学,病好后再续读。哪想这一离学校,就成了终身遗憾。父亲得病已离开人世,家庭没有男人操持,孙公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求学的愿望再没能如愿。

孙公虽然辍学,但他求学上进的精神并未松懈,我村有一名老先生,他是隆德县的师范生,老先生博古论今解千古,慧眼识丁育俊杰,孙公常跟老师彻夜长谈,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受益匪浅。孙公勤学好问,文化程度日见增长,在领导的推荐下,他十八岁就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孜孜不倦,转战几地口碑良好。

孙公辗转几地找到了自己的心仪伴侣。胡氏姑娘容颜秀丽,身材端庄,婀娜多姿,真是才子遇佳人,结婚后两人过上了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

二人几年时间相继生下儿女五人,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因孙公在大队主持工作,家庭的费用、生活的艰难都落在了贤内助的身上。贤内助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坚持每日出工,生活窘迫,衣衫简陋,很快一改昔日的风采。

孙公教书育人几年,为人忠厚,既有原则性,又有责任性,所作所为群众耳闻目染,大家极力推荐让他主持大队工作,才二十几岁,上千口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他的身上。他不负众望,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希望大家能丰衣足食。他走乡串户,和有经验的老农促膝谈心,总结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何精耕细作让农业达到丰收。老天不负人愿,孙公1963年当选村书记,1964年就是一个大丰收。1964年“四清”运动,孙公也在被清算之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人都相继下台,唯都孙公没有找到一点瑕疵。领导班子重新改选,孙公还是稳坐“钓鱼台”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孙公领导大家发展优势农业,早日脱贫致富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大队在孙公的领导下还算平稳,没有受到重创。很快,汪家塬大队就成了先进集体。县级以下领导班子组织群众经常前来参观学习,那时的孙公领导的汪家塬大队真是如日中天。

正当孙公领导的大队蒸蒸日上之际,二小队一个社员放牧糟了几头耕畜。孙公既有原则性,又有责任性,会议认真批评了这位社员,这位社员是贫农代表,当时的贫农代表多么有知名度,就无理取闹和孙公大吵一架,孙公对不讲理的人无法理解。几日彻夜未眠,头痛欲破,卧床不起,几乎撒手人寰,经众人的劝解,再到各地求医,一年以后身体才逐渐恢复健康,稍事休整又成了人民的公仆,履行群众赋予自己的职责。

孙公在位二十余年,汪家塬大队值得一表。20世纪60年代初的汪家塬真是一穷二白,在孙公和各位领导共同领导下,到包产到户,汪家塬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大队建设有八米宽四十米长的人字梁大瓦房会议室,开会、演戏、放电影都在里面,有八间一面出水的瓦房,一间会计室,一间出纳室,两间小会议室,两间医疗室,两间科研室,大队有如此多的房子,孙公办公始终在一个小土窑里,孙公是怎么严于律己,大家一看就知。

再谈谈大队购建的集体设施。在孙公主事期间,购置汽车一辆,跑长途;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一台,耕地;55轮式拖拉机一台、28轮式拖拉机一台,搞运输。建有一个机械修理厂,修理各种机械;一个养鹿场,繁殖种群,割制鹿茸,增加集体收入;铁木组,满足本村设施要求,还走乡串户为村里增加收入;大队基建队,县乡镇的基建都包来让村民做,增加村里的收入。当时这些都是全县的第一。20世纪70年代,汪家塬大队的固定资产,按当时的物价计算,最少也有几十万,按现在的物价衡量,几百万的家底不成问题。汪家塬大队的家底,别的大队望尘莫及,孙公对集体的事业付出了多少心血,事实就是一面镜子。

再说一下孙公对各个小队的安排和调度。他始终诠释着本村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汪家塬是黄土高原地带,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孙公就号召各个生产小队组织平田整地基建队,成年在各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山坡地,建造人工水平梯田。现在各队都有那时修的上千亩的人工梯田,老百姓现在还享受着旱涝保收的成果。

汪家塬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地方,缺水是常有的事情。孙公就号召各队做一个大石涝坝,一年有余的时间,从十里开外的沟里背石头,背上沟台,再用人力车拉回各个小队,各队都做了一个能承载上百立方米的大水池,保证了各队的人畜饮水问题。

组织人员栽树育苗,成绩显著。到包产到户时,汪家塬的地变成了林网条田,路成了绿色长廊,南北走向的几条防风林带,真是抗旱保收的绿色屏障。各个山头有桃杏园,各队还有精果园,孙公的付出有目共睹,我写的付出只是农村建设一隅,这都是众目昭彰、有口皆碑的事实。

读书育人是他主事期间最大的追求。汪家塬的教育离不开他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本村孩子能读好书,不跑远路,从不到两亩地的旧学校,搬到扩建二十几亩地的新学校。旧学校是土箍窑,新学校是崭新明亮的人字梁大瓦房,从一个初级小学转变为初中,又提升为高中学校;从三位老师几十个学生,到后来的二十几位老师几百个学生,四乡八里都来此读书。这样的发展建设,哪一样离开了孙公安排和支持!汪家塬的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孙公为汪家塬村的教育事业,真是呕心沥血,从不计个人得失,难能可贵!育才功高有谁,孙公当属首屈一指。

再谈文化生活。孙公主持初期,组织有文化的群众,自编自演排练节目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歌唱,有舞蹈,有戏曲。演“王老五”里面的虎儿娘、活剥皮等的演员,把人物演得惟妙惟肖,现在想起来还令人捧腹大笑。20世纪70年代后期,古典戏又登上了历史舞台,孙公非常热爱古典戏曲,就组织人员置办设施,找有一技之长的人来指导练习节目,不但丰富本村的文化生活,他还带领戏班走乡串户,把快乐带给西北各个乡镇农村,让各地的群众都享受着文化生活的快乐,最终还把古典戏带上了盐池县人民大礼堂。

孙公的为人公正。每一个群众的疾苦他都放在心上,他对群众的关心照顾无与伦比。对孤寡老人经常问寒问暖,对智力不健全的人,他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农村群众的纠纷他处理得尽善尽美。曾记得一名社员犯了错误,开社员会批评教育,这个社员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拒不承认错误,有一个领导一气之下要对社员绳之以法。孙公怕事情闹大,和这个领导据理力争,社员免除了一场祸殃。从此孙公声名远扬,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他主事期间,对好的建议从善如流,对不利于团结的予以告诫。汪家塬大队在他的领导下,始终是一个和谐大集体。

孙公在主持工作的数十年中,汪家塬大队始终是自治区树立的典范、各地学习的榜样。孙公也是自治区内的风云人物,党代会、人代会、先进表彰会孙公是常客。大队得到的锦旗、光荣榜挂满会议室整个墙壁,他个人得的奖状光荣证数不胜数。孙公在自治区内闻名遐迩。

孙公的政绩有目共睹,出类拔萃,几次可以荣升,他都婉言谢绝。他的心里只有村里的父老乡亲。村里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他一生的追求。可叹包产到户打破了他终生的梦想,眼看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基业毁于一旦,自己实难接受眼前的事实,离开了久久难以忘怀的故乡,到县文化馆工作。因为他非常爱好文学和书法,本来文化程度就非常好,再经几年的自学深造,写出的文章真是字字如金,让人读后回味称赞。他书法本来就有功底,再经几年的练习,落笔点点如桃,撇捺如刀,横有回锋,竖有垂功,造诣高,成为自治区的书法协会会员,书法展他也是常客,宁夏、全国的书法展,也有他的笔墨。

孙公一生淡泊名利,主持工作数十年,两袖清风。村里的建设日新月异,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自己的家庭生活却始终非常贫困。没有多余的口粮,没有多余的衣衫更替换洗。孙公不是指手画脚的领导,他经常和群众同工同劳,起着表率作用。孙公一心想的是集体发展,哪管自己家庭的丰衣足食,想想看,孙公是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忘我的付出自己得到了什么?

孙公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也是痛苦的一生,命运多舛的一生,七灾八难让人无法适从的一生。正在小儿和小女求学上进之际,和孙公相濡以沫的妻子得了不治之症,五十岁就撒手人寰。贤内助离世,孙公的情绪降到了人生的低谷,“老来折子,半路折妻”,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孙公经历着失去爱妻无情的折磨,一年多时间都闷闷不乐,萎靡不振。有人劝解孙公续贤,他坚决不同意。怕伤害儿女的感情,就鳏夫独居。还好二女嫁在村里,每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慢慢小儿、小女都读完了自己的学业,相继成家。儿女们事业有成,孙公也搬进了省城,享受着人间的幸福生活。

住进了省城,儿女们非常孝顺,生活也非常幸福,孙公多年为了集体的事业经常劳累过度,身心经常疲惫不堪,还有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无更点的俭朴生活,早就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健康受到了极大伤害,不到花甲已满头白发。得病后,儿女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搭救下他的宝贵生命,不到古稀之年就扑入仙境。

孙公的逝世不仅是自己家庭的一大损失,也是亲朋好友、乡间群众的损失。在孙公的追悼会上,众人泣不成声,花圈满院,孙公生前的好友张耀先生,因身体有病,未能前来吊唁,写的一副挽联,记忆犹新:“千里吊君唯有泪,半世知己皆因文。”也真实地道出了他俩的多年情意。送孙公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人山人海,在当地还没有这样的送终场面。远方的朋友说失去了一个好同志,乡间的群众说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儿女们失去了一位好父亲。孙公的逝世,苍天落寒泪,儿女失亲人,乡里失灵魂。

我对孙公一生朝乾夕惕地认真工作,表示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