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 刘文燕
- 5448字
- 2025-02-18 06:21:52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构成及现状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学问,教师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发展成为集事业性、学科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80年代至90年代,学科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进入21世纪后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新飞跃,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汉语学习需求旺盛,随之而来的是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人数持续增长。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指出,要从培养本专业的硕士、博士作为对外汉语师资储备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两个方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①;崔希亮(2010)也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他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师,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既是传道授业的先生,又是学生言语活动的教练,他既是课堂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学生眼里的百科全书”, “教师是‘三教’问题的核心”①。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对国际汉语传播事业的影响日益凸显,对此,国家加强汉语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加大国际汉语教师培养力度:1981年,教育部设立了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开始招生,2008年设立了国内外第一个“汉语国际传播”博士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中外国际汉语传播教学研究型人才。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素质显著增强,专业化水平提高,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构成,郝丽霞(2008)曾对国内高等院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分布以文科类专业为主,以对外汉语专业为背景的教师占一半以上,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较快,与汉语教育密切相关的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居多,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对外汉语教师稀少,这一结论也从朱金娥(2012)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进行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印证。
除此以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性别构成情况为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教师为主力、新手教师占相当比例;学历层次构成方面,具有讲师职称教师居多,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兼职教师构成上,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总体上,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保持积极的态度,具有明确、积极的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但也有部分教师因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繁重等各种原因,对从事的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不甚满意,绝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从科研上来看,教师们承担课题级别不高、数量有限,寻求专业发展的渴求强烈②。
(二)影响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发展的因素
教师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师资、教材、教学设施),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汉语教育质量问题,对广大国际汉语教师给予厚望。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汉语教学的质量,甚至对汉语国际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提升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培养一支“高精尖”的稳定教师队伍,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推动汉语国际传播追求质量突破的关键因素。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如下:
1.学科建设历史较短。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40余年的历史,仍处于成长初期,因而在学科理论构架方面亟待完善,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方面仍需积累,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许多未解的新课题。这些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2.教师水平地域差异普遍。对外汉语教师从学历层级、职称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发源地和第一重镇的北京和近些年来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汉语教育基地上海、厦门等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步伐较快,而中西部省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较慢。
3.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1)标准建设。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标准制定都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07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出台,2012年进行了修订,新版的标准从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及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五个板块对汉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进行了细化,这对教师素质评价的量化和汉语教师教学评估的开展提供了参考框架,但其他与之配套的教师质量保障措施并未建立。
(2)准入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资格审定,但至今未实施准入制度,这与其资格审定的不连续性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性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科学化建设。
(3)评价体系。对对外汉语师资建设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师资观念的形成及师资培养的质量。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推介、评述层面,对评价需要遵循的教育思想、深层评价理念分析有限,对对外汉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指标与其他学科教师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不足。从评价方法上来讲,对对外汉语教师评价进行的为数不多的研究多采用评估指标量表这一评价工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角度较为单一。引入较为科学的定量统计方法或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扩大评价主体范围、建立导向性对外汉语教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等问题的研究鲜有涉及;从评价机制上看,对外汉语教师评价还未形成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缺乏总体规划和全方位部署,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师评价机构和评价制度,各个高校及教学机构在教师评价方面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难以有效保障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信心的树立与增强不利。
表1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大事表①
二、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研究的意义
鉴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本书倡导“发挥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性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评价杠杆调节,推动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专业、健康、快速发展,这对国际汉语传播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加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互动性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即:教师可以是教学的中心,也可以是教学中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亦可以是师生关系中“平等者的首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们既是汉语知识的讲授者也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者;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载体;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方法的尝试者和革新者;既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又是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角色和作用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为教师提供客观教学反馈的有力渠道,同时也是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方案制定的依据和参考。开展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和管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目前汉语国际传播领域中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有利于树立新型对外汉语教师发展观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媒体、教学管理等亦应与时俱进。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化管理,建设适应国际汉语传播新常态的“高精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成为师资建设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汉语教师的培养需要与先进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理念接轨。但社会上包括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对这一职业的定位仍存在偏差:如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小儿科”,专业性不强;对外汉语教师继续教育与持续培训可有可无;对外汉语教师科研工作无足轻重;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前景不明朗,谨慎入行等等,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提倡教师树立发展性、区分性教师评价观是“以评价促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有利于优化外派教师选拔制度,提高外派教师质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语教师输出国和培新基地,中国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源储备需要满足国内和国际流动师资派驻的双重需求,同时需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语种的个性化要求。根据近几年来国际汉语传播的发展形势,“六个转变”①的趋势明显,仅从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外派数目的增加就可见一斑。截至2015年年底,汉办培训派出中方院长、教师志愿者和志愿者人数为12789人①,其中不包括通过侨办、文化部、民间组织和个人途径派驻的汉语教师,外派教师数量增加迅速,外派志愿者是对外派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补充;志愿者的专业背景更为多元,他们大多经过短暂集中强化培训即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新手教师而言,教学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在国内建立充足的汉语教师师资储备,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评估,全面提高汉语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包括外派教师选拔在内的各类汉语教师选拔提供科学参考,对外派教师的甄别、遴选、评判、培训提供优质的选材,对海外派驻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优化作用,影响深远。
(四)有利于优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细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需要参照相关标准,2007年国家汉办颁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进一步修订完善,成为了汉语教师选拔培训、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依据。2014年10月底,国家汉办举办《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试考),其证书既可作为孔子学院(课堂)选拔和评价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重要参考标准,也可作为海内外学校、教育机构选聘和评价汉语教师的参考依据,考试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细则》作为指导性参考。标准的制定和教师资格的认证无疑会大大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估制度的完善也会对标准及资格认证考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1)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中确立的教师质量观和教师评价观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2)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中收集的相关信息可为汉语教师素质评价、胜任力评价、发展潜力评价等提供重要依据。
(3)教师教学评价中获得的定量数据分析,将为各类教师遴选、培训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
(4)教师教学评价中获取的文本性材料,将为开展汉语教师师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5)对教师教学评估结果的科学分析对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成为《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细则》不断完善的重要参照。
(五)有利于完善国际汉语教师研究体系
国际汉语教师评估是国际汉语教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评估又是国际汉语教师评估的实验田,在汉语教师研究体系中,评价研究一直未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与其他第二语言教师评价的研究存在明显差距,这与当今汉语国际传播形势脱节。本书探讨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完善国际汉语教师理论研究的尝试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研究对其他相关类别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研究能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概况,为对外汉语教师研究提供生动的一手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教师群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具有支撑作用。
(2)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研究对教师选拔、派遣、留任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在树立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师发展观的前提下,构建对外汉语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研究被忽视,成为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停滞、教学创新性不足的原因之一。从实践层面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是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全面提升,缺乏评价机制或者评价机制作用有限,评价实施不到位都会影响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从研究层面上看,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研究将为汉语教师现状分析研究、评价标准优化研究、典型评价案例研究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中的对外汉语教师是专业背景多元化、流动性较强、教授群体特殊的一类语言教师,因而在部分高校的管理中并未将其与其他学科一并纳入相关管理评价系统,这导致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尚不健全。目前,对外汉语教师评价在教师队伍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尚未确立,在对外汉语教师评价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评价理念还不明晰,“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这些体现为相关评价理论研究薄弱,评价方法陈旧,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实践随意,评价机制缺失,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的研究处于经验介绍阶段,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强顶层设计,而教师教学评价是顶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①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紧迫任务》, 《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1期。
①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 《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②朱金娥:《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版,第44页。
①刘军:《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回顾与现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年第5期。
①“六个转变”:一是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二是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三是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四是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国外共同推进转变;五是推广模式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六是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
①数据来自《2015年孔子学院年度报告》,2015年12月,http://www.hanban.edu.cn/report/2015.pdf,2016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