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油画
- 仁宽
- 1923字
- 2025-02-17 22:44:39
8 雅典学派


The School of Athens
作者/【意]拉斐尔·桑西 创作时间/1510—1511年
尺寸/500cm×770cm 现收藏地/梵蒂冈博物馆

作者 爱画圣母像的天才画家

拉斐尔像
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ti,1483—1520年)是意大利画家,他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擅长画圣母像,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
拉斐尔的父亲是名画家,拉斐尔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后来拜佩鲁吉诺为师学画。他创作勤奋,成长很快。1504年所画的《圣母的婚礼》,表明拉斐尔在技巧上已完善并超越了佩鲁吉诺。
1508年,拉斐尔来到罗马,开始为教皇工作,这也开启了他的创作鼎盛期。在罗马期间,拉斐尔为梵蒂冈教皇宫穹顶、宫室绘制了大量壁画,以签字厅内的四幅壁画最负盛名,分别表现神学、诗学、哲学、法学四个主题,《雅典学派》对应的是哲学主题。1520年4月6日,在拉斐尔38岁生日这一天,他因劳累过度病逝。
品赏 智者的盛会
《雅典学派》是拉斐尔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画面以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赞美了人文主义的黄金时代。这幅壁画线条和谐,色调丰富,构图均衡,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在画中,古希腊十几个世纪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来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伟大创造力。
◤讴歌古代◥人文黄金时代
图解油画

1 柏拉图
哲人柏拉图挟着《蒂迈欧篇》,以手指指天。
2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只手拿《尼各马可伦理学》,另一只手掌平伸,有人认为他是以米开朗琪罗为原型绘制的。
3 毕达哥拉斯
前方蹲着看书的老人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发明者。
4 赫拉克利特
拉斐尔用米开朗琪罗的脸来绘制了最前方握笔倚桌的思考者。

5 拉斐尔
据说这个头戴圆形黑帽的男子,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

6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弓着身子,正手执圆规量着几何图形。
细节 传奇女学者

画面的左侧出现了一位女学者,她叫希帕提娅。据说,希帕提娅是一位拥有令人震惊的美貌的女子,她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之一。在她30岁的时候,就成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学术领袖,名动世界。
希帕提娅在科学上最知名的贡献,是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以及密度计。随后,她便在亚历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直到被基督教迫害致死。关于希帕提娅的死,据传是被刺杀而死,更为流传的说法是,她被肢解而死,《苏达辞书》中将她看作是坚贞与美德的化身。
细节 在争论的师徒俩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他不仅有20多年的学术培养,更有修身束德的情感。那么,为什么画面中的两人在争论?
因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理念世界产生的。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象世界才是第一实体。画中人物的手部动作,恰好是两人对世界观的争论——柏拉图一手指天,认为理念高于一切有形质的物质;而亚里士多德则手掌平伸,认为一切理念都依靠现实物质而存在。
细节 孤寂的学者第欧根尼

画面中央台阶上衣衫褴褛的老者,是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是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号召人们恢复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因此,作为一个极简生活的身体力行者,据说他住在一只木桶里,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
技法 韵律线

画中人物的排列运用了横向的S形构图,布局分为三处,但又互相呼应:
1.最上层台阶中间一列人,以中心人物向两边看,左边人多,右边人少。随着左边一个穿红衣服的男子高举的手看去,我们的目光看向了离他将近两个人距离的男子,这名男子的手平伸出来,左右两只手一高一低,相互呼应,自然衔接,避免了左侧人物出现的突兀感。
2.随着第一排左侧人物往下看,柱子后面站着人,柱子旁边坐着几个人,他们后面又站着两个人,人物有高有低,构图反而很和谐。
3.画面右边又可以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台阶下的那一堆人,左低右高,相互交错。另一部分是在台阶上,每个台阶上分别有一两个人,点缀成一条弧线。
技法 建筑的立体感

拉斐尔采用了拱形圆屋顶作为背景,而作为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在拱形自然画框和教堂装饰背景的对称呼应下,画中人物好像是从长长的高大长廊走出来的,富有节奏的台阶层层升高,甚至连近处地面上的几何图案和拱顶的装饰花纹都被画家处理得异常古朴精美。建筑物的廊柱直线和人物动态的曲线相交融,加上走廊两旁站立的神像,也让全画充满了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
这样的画面处理,也表现出画家极高的透视法水平,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立体感和深远感。
技法 倒三角形构图
在《雅典学派》中,拉斐尔将画中的人物以倒三角形式来构图,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将一场激动人心的辩论场面向两翼和前景展开。画中变化又统一的节奏感,让人感叹拉斐尔在空间和构图方面的技巧之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