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与前代戎狄之关系

匈奴在公元前318年出现于历史记载中,到了公元前200年已经成为可以与中国抗衡的一大势力。这个骑马民族——匈奴,是从斯基泰人那里学得了骑马战术而新迁移到蒙古高原的外来民族,还是春秋时代以来戎狄中的古中亚系北欧型人种,然后学会了新型的骑马战法?断定这一问题无疑是困难的。后汉以来的学者,把匈奴与殷周时代的蛮族薰育(荤粥即猃狁、犬戎)视而为一。例如《史记索隐》云:

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应劭《风俗通》云:“殷时谓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

荀悦《汉纪》又云:

匈奴始祖名薰粥氏,山戎猃狁是也。

和匈奴有最直接交涉的前汉时代,所有诏敕类文书都将匈奴称为荤粥氏或荤允氏。143从中至少可以获知,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薰育、猃狁与匈奴是属于同一系统的民族。殷周时代的薰育、猃狁与战国秦汉时代的胡(即匈奴),广义上的确被认为是同一系统的民族。

匈奴的始祖,是夏后氏的子孙淳维(见于《史》、《汉》的《匈奴传》)。据传说,殷代淳维奔于北方(《史记索隐》)。或者认为,夏代桀王的儿子獯粥避居于北野,随畜移徙,而中国谓之匈奴(乐彦《括地谱》)。匈奴的言语与中国完全不同144,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此外,如前所述,《山海经》、《逸周书·王会篇》、《汤四方献令》中所见的“匈奴”名号,应该是战国人的附益之作而很难相信。然而,这些传说,作为一种记载,至少可以认为:战国以后的中国人并不把匈奴视为新来的西方民族,而是将其视为从太古时代以来就居住在蒙古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这一点,从古代中国人将猃狁、薰粥、匈奴都视为同一人种可以得到明证。

但是另一方面,《淮南子·齐俗训》却将猃狁和匈奴分开记载,被认为记录战国事实的《逸周书·王会篇》则将匈奴和犬戎分开记载。两者互证,可知不能将匈奴和猃狁(犬戎)全然视为一物。

总之,虽然薰粥、猃狁、匈奴可以视为是同一系统的类似民族,但其种族相异,周代猃狁种族繁荣,续之而起的是战国以后的匈奴种族。蒙古草原原先以猃狁为中心的种族联合体,变成了以匈奴为中心的种族联合体。用《通典》的记述“至七国时,(匈奴)国渐强盛”,可以解释这一转变状态。